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浦东模式”的启示

2019-01-19 12:32:12张金明
图书馆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分馆浦东总分

张金明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 201204)

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1],图书馆界同仁齐心协力,逐步确立了宣言的基本原则,给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浦东的文化建设也顺应着时代发展。浦东图书馆新馆作为文化地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于创新文化服务,在健全区域服务体系上,创新了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浦东模式”。笔者对“浦东模式”建设路径进行梳理,以供借鉴和参考。

1 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的概况

2015年《浦东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颁布,浦东图书馆按照文件精神的要求,积极完善总分馆建设服务体系,归纳了浦东总分馆建设经历的几个阶段。

1.1 “十一五”时期创新

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将浦东图书馆界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建设图书馆的总分馆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考察借鉴国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经验,规划浦东文化整合的总体部署,有意将原来浦东的第一、第二、川沙、川沙少儿和新区图书馆打造成浦东新区图书馆的航母,顶层设计的总分馆制度带来全新的模式,形成了“1+5”的总分馆模式。2004年,浦东图书馆以文化机构“先行先试”为准则,开展机构整合、人员交流、管理创新、制度建设等工作,推动了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随着浦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再加上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总分馆实验田建设的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但实验田建设对传统模式做出了调整,经过近三年的试行实践形成了统一的管理制度、总分馆之间图书全流通、网络全覆盖,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图书馆二级服务体系,在推进总分馆网络化建设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成功地延伸了服务范围。

1.2 “十二五”时期

2009年,浦东迎来新的契机,“大浦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经济特区,浦东文化发展的春天也渐渐临近。在原有的新区图书馆的馆舍已经满足不了市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情况下,浦东下定决心开辟一块全新的土地,建造一座更大更美的图书馆作为新区的文化地标。大浦东将围绕“上海图书馆一卡通”目标,根据《上海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建设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促进25个乡镇和13个社区街道的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融合发展。截至2011年,大浦东做到对全区各街镇图书馆全覆盖,全区实现了53个图书馆(其中区县图书馆服务点8个;基层服务点45个)业务标准化“一卡通”式业务指导模式。根据《公共图书馆“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推进了街镇服务点分馆延伸服务管理体系,从2014年试点模索到2018年区域性建成,延伸服务点729个。这个阶段完善了区内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化,人人享受图书馆服务,浦东图书馆依托全市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实现了更人性化、高效益的服务,同时浦东在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流动车等项目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些设施有效地克服了实体分馆布点少的缺陷,使得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3 “十三五”时期

“大浦东”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浦东创建“全国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建设延伸服务点。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完善布局大浦东文化设施,打造“共建、共知、共享”的功能性特色文化活动空间。陆家嘴融书房、张江科学城书房、浦东党建学习书房、临港大隐湖畔书局4 个新型“高颜值”阅读空间[3]的建成,实现了不需到图书馆,就可享受在线借书、送书上门的便捷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串起城市文化色彩带。图书馆文化设施重心的下移,真正实现公共文化的惠民工程。2016年浦东图书馆实现三级+多元化的总分馆服务模式,全面推进了全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几年中,分馆服务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接待到馆读者620 万人次、借书人次140 万,借出图书678 万册次,同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563%、500%和713%,服务比重在“上海图书馆一卡通”系统内占至43%,浦东总分馆的建设大幅提升了服务效能。

总分馆建设在经过阶段性发展后,浦东把阅读文化空间与图书馆密切配合,形成了“城乡五位一体、场馆特色化”的特色服务,有效地完善了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2 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浦东文化新形势、新技术、新创想的实践中,图书馆根据《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3],因地制宜推进浦东总分馆建设。依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曹忠馆长提出:“图书馆设计顶层方案,全面推进浦东总分馆建设任务,将优质资源向街、镇、村居‘家门口’服务点映射,建设具有感知力的城市文化,全面提升浦东图书馆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浦东模式”总分馆建设积极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2.1 浦东图书馆直属分馆建设

在大浦东背景下,浦东图书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总分馆制”,其核心要素是人、财、物的统一。现有南汇、陆家嘴两个内设机构,直属分馆以总馆资源和服务为依托,文献资源建设高度共享,实行一元化垂直管理制度,以实现全区地域内读者服务的质量均等化[4]。然而,浦东地域广、人口分散,直属型分馆后续可建设资源有限。在直属型分馆建设未能全面满足市民阅读需求的情况下,区政府根据“总分馆”四级网络建设要求,由两级(即区财政、街道财政)投资、协同管理,对街、镇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建设。截至2011年,浦东在上海中心馆“一卡通”系统内对全区35 家街、镇图书馆实现了“总分馆制”建设。现阶段由于区、镇两级财政不兼容,未能实现直属型分馆建设目标,但在上海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系统框架下,实现文献资源统一、业务支持、活动共享的分馆模式。由政府主导的“正规军”总分馆建设完善了文化布局,在为大众提供零距离、无差别和均等化的服务方面迈出坚实的一大步。截至2018年底浦东新区年报显示,浦东新区公共图书馆进入上海中心馆的藏书总量为431.5 万册,当年新增图书22.8 万册,外借总册次为1023 余万册。由总馆对直属型分馆和街镇分馆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促进了区内文献资源整合,完善分馆功能,进而提升了分馆的业务与服务水平。

2.2 浦东“家门口服务点”分馆建设

两年前,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5],现已建成家门口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共计1300余个,基本实现了36个街镇村居全覆盖。浦东图书馆在对标“家门口服务点”建设上,以居民“品质生活”为建设目标,配置调拨文献资源,将文化服务延伸至每个角落,确保满足“家门口”读者的阅读需求。分馆建设推动全区“家门口服务点”的提质增能,规范服务点图书室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标准,按照《意见》推进服务点与总馆之间实施“一卡通”建设[6],完善“15 分钟阅读服务圈”布局,紧密衔接“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以文化服务下沉为抓手,将“家门口”服务点纳入统一的管理服务系统,配置文献资源,进行业务指导、图书流通服务,开展人员培训以及培育站点特色服务品牌建设。目前已完成部分城区街道试点工作,其中陆家嘴街道31 家居民区图书室全覆盖,其他区域已布局完成674家服务点。“家门口服务”建设基本实现了李志勇老师提出的“图书在群众身边,群众在图书里边”的15分钟阅读服务圈的愿景。全面推进图书馆四级服务体系,落实末端“家门口服务站”四级服务,也是浦东图书馆后续推进的主要分馆建设项目。

2.3 浦东借鉴“多类型模式”分馆建设

目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国内处于探索阶段,初步形成了总分馆四级服务体系,伴随全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这些各具特色的模式在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得以实践。

2.3.1 联盟型分馆建设

这种模式也是上海图书馆“上海模式”的特点,各加盟图书馆可以使用自己独立的管理系统,但拥有借阅、检索、一卡通式的服务,共享联盟中所有图书馆利用技术手段将不同平台的书目统一到一个大平台,实现对馆际借阅的整个流程的自动流转。目前浦东图书馆借鉴这种模式,实现了域内的上海海事大学、海洋大学、电机学院3 所高校图书馆平台互通,为今后浦东高校联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7年贵州赤水图书馆也加入联盟共享平台。这种跨界联盟发展模式,通过文献资源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实现了各类图书馆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2.3.2 委托型分馆建设

这种借鉴“苏州模式”特点建设的分馆,特别适用于浦东地区新建的区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街、镇政府与浦东图书馆建立委托服务关系,委托浦东图书馆统一管理,负责新建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开发,按分馆服务标准进行运营管理,总分馆之间建立紧密的业务指导、资源共享关系。目前浦东图书馆与域外的海丰农场、金海大居建立总分馆关系。这种总分馆模式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可复制的,如安徽六安图书馆的建设就借鉴了这种模式。

2.3.3 多元型分馆建设

这种模式简单概括为多层投入,合作管理。多元型分馆辐射了浦东各个行业分馆的建设,借鉴“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理念,将浦东地区部队、中小学校、科学城等多种行业单位,纳入浦东虚拟图书馆网络。分馆所属单位提供场地、设备、人员,总馆提供基本馆藏、书刊资料、专业指导,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服务。由总馆统一购书投入流通,通过物流的形式确保配置的书籍定期流通,将浦东发展成为一个没有阅读边界的图书馆之城。多元型分馆建设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各个行业的服务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正在尝试建立或加入总分馆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文献资源。而浦东图书馆作为上海各区、县中体量最大、服务能级最高的区级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实践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形成“总馆——直属分馆、区域分馆——行业分馆——延伸服务点、村居图书室+文献资源共享联盟”[7]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3 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浦东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浦东先行先试,根据《意见》推动浦东基层公共文化发展,从总分馆制建设中得到以下启示。

3.1 理念的创新

身处现代化大都市,浦东政府注重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把城市阅读空间和城市书房的建设提到一定高度。城市书房这一类型公共阅读设施,已在上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效应。为推动“15 分钟阅读服务圈”,浦东将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如2018年浦东图书馆联合企业推出“24小时市民文化驿站”全自助式服务,推动文化生活与高新技术融合,给读者带来“免费不打烊”[8]的全新服务体验空间;在全上海首推“共享图书”模式,凸显新型阅读空间“城市书房”的特征和发展定位。在截至2018年已建成3所文化驿站、4个特色书房。浦东总分馆制建设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打造出一批理想的读书意境之地,为人们提供一种充盈了浓郁书香气息的生活方式,成为浦东文化“网红”打卡点之一。

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应尽量克服行政体制的障碍,争取多元化的发展、多群体的支持,多方参与规划建设,为下阶段浦东城市文化空间的进一步创新实践,形成“浦东模式”建设路径,提供了借鉴。

3.2 人才的建设

随着浦东图书馆总分馆制井喷式发展,新问题也接踵而来,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共建”是未来总分馆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总分馆建设目标不仅仅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为促进全民阅读,使周围市民融入这个读书环境中,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起点上,以提升国民素质为宗旨来规划制定分馆“人才培养”体系。为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国人大会议上曾连续多年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9]。浦东图书馆立足“阅见东方”品牌阅读活动,将“阅读与人生”“故事妈妈讲故事”“文化讲坛”等高层次、高效能的服务项目下沉分馆。总馆将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传递到“家门口”服务点——图书室,为分馆工作人员提供在总馆不同岗位挂职学习的机会,强化分馆人员阅读推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全方位业务指导,为分馆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以“一专多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来实现更高水准的服务。

分馆建设不仅仅是现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更应通过“人才队伍共建”在总分馆建设基础上创新服务,促进分馆专业化、特色化、协作化,提升分馆创新服务的质量和水准。

3.3 数字化服务

浦东图书馆凭借“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和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结合“蓝悦”数字阅读盒,加快建设数字资源平台,挖掘读者阅读服务的大数据,探索总馆数字平台的搭建途径,从而构建立体化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浦东借鉴上海图书馆的经验,发展线上阅读项目;联合高校共建共享资源数据库,提供部分数据接口功能,实现资源的开放使用,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推进浦东数字图书馆阅读平台的打造,与总分馆服务体系全面互通,打造线上与线下一站式便捷和即时性的服务。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自动化、网络化等技术上日臻完善,同时,数字文化服务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信息资源建设也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打通了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浦东图书馆通过创新“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发展多元文化服务主体,打造“浦东模式”总分馆,以广设点、全覆盖的建设路径,将阅读服务送至百姓“家门口”。浦东将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的新内容,结合“浦东模式”的实践经验,通过创新举措加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流程的标准化。全面推进纸质、数字并重的阅读服务,打造多元阅读空间,给读者带去更优质、智能、人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体验,将浦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新型服务成果与读者共享。

猜你喜欢
分馆浦东总分
三十年的浦东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0-28 08:03:54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文化产业(2020年15期)2020-01-02 19:07:28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22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 00:48:55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出版人(2017年3期)2017-04-14 12:46:12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