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锋
(河南省水利厅,450003,郑州)
2019 年9 月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 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 谋划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举措,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顶层设计、绘制蓝图,立下规矩、划定红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一直在思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话开宗明义:“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彰显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从生态地位看,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 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我国生态建设布局中举足轻重, 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从经济地位看,黄河流域贡献了占全国26.5%的地区生产总值, 提供了占全国1/3 左右的粮食和肉类,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是重要的经济地带。 从发展地位看,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9 省(自治区) 货物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2.3%;上中游7 省(自治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上游的青海玉树州与下游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 倍; 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 个涉及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从文化地位看,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5 000 多年文明史上,有3 000 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肇造了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 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中华民族在与黄河水旱灾害做斗争中,塑造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志和民族自信的重要根基。 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深沉思考,彰显了对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定位、治理方法、发展理念、推进机制等角度,指出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 从战略定位看,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将高质量发展贯穿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在“重大国家战略”中强化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治理方法看,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保护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新要求,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治理,为保护和治理黄河,进而推进科学治水,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从发展理念看,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变革发展动力,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既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 又让黄河流域实现均衡发展、充分发展、高质量发展,找准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从推进机制看,强调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冲动思想,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 特别叮嘱不能犯急躁病,不能搞开发区,要求成立领导小组, 编制规划纲要, 明确了顶层设计、 统筹谋划的决策机制, 中央统筹、 省负总责、 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 规划先行、 稳步实施的推进机制,流域管理、区域协调、联合防治、联合执法的协调机制, 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
黄河水患频繁,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早在1952 年,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力治黄,实现了70 年岁岁安澜,抵御了12次大洪水,保障了20 年河道不断流,黄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全局出发,向全国人民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充分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资源”统筹治理的系统思维、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首先,系统修复水生态,就要重点做好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修复等工作,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保护好“盛水的盆”。其次,综合治理水环境,就要按照“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要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重点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解决水体污染、水质变差、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坚决治理好“盆中的水”。 其三,科学防治水灾害,就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黄河为害,害在泥沙。 要着力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和治理工程,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保障黄河岁岁安澜。其四,高效利用水资源,就要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和节水技术, 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转变。 其五,推进发展高质量,就要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求,因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文化之河、精神之河。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就要与我们所处的伟大新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变精神为物质,化梦想为现实。 一要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绵延万里,九曲十八弯,东流入大海,历经千沟万壑,百折不回,奔流向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像黄河那样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要弘扬鞠躬尽瘁、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有了黄河,才有了我们这个民族。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才能形成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感召力。三要弘扬敬畏自然、尊崇规律的科学精神。“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潘季驯“束水攻沙”,道理在于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征程中, 只要我们坚持探索规律,注重尊重规律,善于利用规律,以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境界,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四要弘扬敢于挑战、 善于胜利的斗争精神。 黄河水旱灾害往往突如其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历史真实写照。 然而,治黄这一千古难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破解的“金钥匙”,黄河正在逐步实现长治久安。 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一定会遇到许多重大挑战、重大矛盾、重大风险、重大难题,只要我们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