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来源、特点和分类方法研究

2019-01-19 04:37高建辉邱志鹏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彝族少数民族资料

高建辉,邱志鹏(.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很多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并没有文献记载,并随着文化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的目的是要永久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很多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民族文化研究所等机构纷纷开展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让很多原本在历史上没有痕迹的普通人留下了声音的记忆。但目前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较少,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概念、获取途径、特点、分类方法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界定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内涵和外延,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和保护濒危的口述历史资料,更好地认识其价值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加科学地构建我国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资源体系。

1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概况

1.1 概念界定

口述资料是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衍生品,至今尚无较一致的定义,与口述资料相近的概念较多,如“口述文献”“口述史料”“口碑古籍”“口述历史”“口头文学”“口述记忆”“口碑文献”“口述档案”“口述传统”“口述史”等。其中口述史、口述档案和口述传统分别是历史学、档案学和民俗学领域的概念,且都是口述资料的下位概念。[1]学术界对于“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概念界定还不明确,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权威的结论。最为接近的概念是“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档案学界的部分学者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概念做过界定,如云南大学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专家华林教授和陈子丹教授从其形成过程、反映的内容、价值性、记录方式等种差和历史记录这一属性进行了定义。[2]借鉴相关阐述,从图书情报学角度,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定义可表述为:准备完善的采访团队,通过认真全面地筛选采访对象,由口述者凭记忆叙述或演唱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文学、艺术、伦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以笔记、录音或录像等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规范化的采集,并收集与该口述历史相关的其他资料(如口述者的照片、著作等),经过整理后最终生成的记录材料。这些材料需要予以妥善保管,以便将来提供利用。

1.2 价值

1.2.1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

①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可以丰富民族地区文献收藏机构的馆藏,改善馆藏结构,为民族问题研究提供生动形象的第一手资料。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可以立足本地区的民族特色,收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使用音视频等形式,再现该民族的轶事遗闻、人文掌故、民间技艺等特色文化。②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少数民族濒危口传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对代代口耳相传、心传口授的民族语言、神话传说、歌谣谚语进行物化并形成历史记录。口述历史资料中那些古老仪式、叙事古诗等反映了少数民族历史、科技、信仰、伦理、风俗和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它弘扬了民族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质、激发了民族认同感。[3]

1.2.2 真实记录少数民族历史的价值

①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是民族历史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献历史资料的重要补充,可以弥补和印证各种史实。它以个体记忆为主,有助于人们从社会底层出发,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事实地去认识已逝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群体中个体的状况。② 口述历史资料弥补了民族记忆断层,维护了民族历史的完整性。文献资料主要记录统治阶级的历史,缺少对平民大众的记忆,造成了民族记忆的诸多空白点,而口述历史正好弥补了这一断层和盲点。口传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来源,主要以演唱的方式流传,文字材料在记录这些历史文化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要完整反映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原貌,构建中华民族立体记忆库,各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资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1.2.3 科学和实用价值

① 经济价值。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是少数民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果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将在当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彝族医药口述资料就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能推动彝医和彝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少数民族口述历史中还蕴含着很多人文资源,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旅游项目,助力地方经济发展。② 教育价值。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因其新颖、坦率、形象、生动的特点,利于传播与教育。其中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如很多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的内容体现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发掘其蕴含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并作为教育素材,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③ 科学研究价值。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中包含大量的知识,对当今社会的历史、经济、政治、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如彝族先民总结出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其科学价值与其他古代历法相比较毫不逊色。[4]

2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来源

口述历史资料并非天然存在,必须通过采集获取,其分布主要是指口述者和已经采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料的分布。从地域分布看,其涵盖了所有人和区域,但重点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聚居区,如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楚雄州、大理市、玉溪市和红河州,此外还有四川凉山州、贵州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广西隆林县等地。从保存机构看,主要保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会、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文联、民委、民族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以及一些民族文化学者手中。

(1)组织采访团队直接采集。通过与口述者面对面的访谈,直接记录口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这一来源是口述历史资料最基本的收集方式,采集机构对该口述历史拥有知识产权。通过该来源可以获取到各种主题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内容涵盖个人和家族史、州县乡村等地方史、民族发展史、社会评论、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礼仪习俗等,获取到的资源形式主要是音视频和图片。

(2) 从正式出版物中获取。部分文化机构将采集回来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并正式出版,出版物包括图书(著作)、期刊和光盘等,其中会收录很多影响力较大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与出版单位协商购买或资源共享是快速获取高质量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来源所获取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歌谣与艺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获取到的资源形式主要是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

(3)个人和机构散存。部分学者和文化机构在课题调研和工作过程中,会收集一些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然后保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供自己利用或整理形成内部出版物。可以与这些学者联系,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获取。这一来源的内容主要以某一专题为主,如研究彝族土司的学者会重点收集彝族三大土司相关的资料。资料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保存的载体包括硬盘、光盘、U 盘和手机等,这类资料的记录质量一般不高,且容易丢失。

(4)从互联网获取。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少数民族专题网站和数据库,还有一些音视频网站可以自由上传音视频资料,部分群众或机构会把自己拍摄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上传到网络上。主要的网站包括各民族音乐网、中国各少数民族专题网站、民族学研究网、优酷和腾讯视频网、微信公众号、各类民族文化专题数据库等。从这些来源可以获取到海量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类型比较丰富,如民族歌曲、民族语言教学片等,但这些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筛选比较费时,很多都存在版权问题。

3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特点

3.1 形成和本质特点

①合作性。它是访问者和受访者合作的共有产物,双方共同推动着口述内容的阐述方向,双方共享口述成果,口述者有充分的自由就采访者误解的问题即时为自己辩驳。② 稀缺性。口述历史在未采集前分散存在于所有人的记忆之中,采集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采集口述历史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很多口述者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配合采访;此外如有代表性的口述者不断离世,有价值的内容快速流失,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较少,都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口述历史资料成为稀缺资源。[5]③ 原始性。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是口述者亲自经历或亲见亲闻的口述实录,是科学研究的原始材料。④ 独立性。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可能只有一段话甚至几个字,即使是完整的一部口述历史实录著作,也是由一条条口述问题和口述内容所组成,每一条口述资料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2 内容特点

① 富含历史细节。口述史料是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历史记录的深度,它包含了口述者的语气、态度、心情、顾虑等内容,采集时还可以就某个关注的问题进行追问,在该点上获取更多的细节,再加上图片和视频,可以更加生动地再现历史。② 它是文献资料的重要补充和印证。口述历史弥补民族记忆断层,填补文字材料记录的缺憾。作者在编写文献资料时,很多想法不会写到文献资料里面,但会通过口语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贴近现实。[6]③ 主题覆盖范围广泛,随意性大。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的内容涵盖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口述历史的内容在采集时由于口述者思维的跳跃性,内容比较灵活和零散,需要后期进行分类整理,才可以利用。

3.3 载录和载体的特点

①少数民族口述历史信息最初的载体是人的记忆,通过语言传递,最后记录为文字或音视频资料。由于最初的载体记录时间短、流失速度快,因此,采集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消失速度。②口述历史的本质特征是个人记忆,记忆存在遗忘、断简、改写、冗余、错嵌等诸多问题,有人还分不清想象和真实的边界,甚而会有人故意说谎,因此,口述历史必须经过甄别、考据、提炼,才能成为合格的学术资源。③口述历史的产生方式是有计划的访谈,记录方式是笔录、录音和录像,信息载录方式是文字和音视频,最终载体是图书、照片、光盘、U 盘、硬盘、磁带等,其载体形式多样。

3.4 时间和口述者的特点

①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涉及到的三个时间分别是口述或采访时间、收集或整理时间、内容所反映的时间,任何一条口述史料都包含这三个时间,且不能混淆。②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包括社会上层阶级、精英人士、普通群众,他们讲述的个人、家族、地方和民族史,具有自下而上反映历史的民间性特点。③ 少数民族的口述者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个内容的讲述,口述者由于年龄、职业、性格、爱好、文化程度、信仰等的不同,也会有差别,体现了口述历史个性化。

3.5 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① 两人的问答和对话,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② 以一人讲述为主的形式。这一形式主要针对问题比较专业,内容较多或针对某一专题进行采访的情景,如少数民族手工艺人讲述某一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③ 个人演唱。少数民族擅长于利用歌曲来记录历史和表达感情,很多历史文化、民间文学、史诗歌谣、口碑古籍等都是通过演唱的形式流传下来,如彝族四大英雄史诗、梅葛、指路经等。④ 多人对唱。少数民族有很多歌曲调子固定,但内容不同,演唱时需要即性发挥,如少数民族的山歌对唱。⑤ 个人或多人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如彝族克智和彝剧。歌曲演唱的形式较多是少数民族口述历史区别于普通口述历史的重要特征。

4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分类方法

确定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种类及其分类方法,是其科学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的核心,分类时要求内涵清晰,类目外延界限分明,同位类目必须相互排斥以突出各自的特征,使分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方便将来按类别收集和管理资料。在分类前要先划分不同的民族,下面以彝族为例介绍常用的分类方法。

4.1 单一分类法

(1) 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实地采集、正式出版物、个人或机构散存以及互联网等。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从正式出版物中获取的比较多,如“小凉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中的民间故事“阿诗嘎尾的传说”、“彝族打歌调”光盘中的“哭挽调”、“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光盘中的阿色调“月亮河”等。机构散存的如来源于贵州大方县彝学会的陈世方演唱的“撒荞歌”等。部分来源还可以再往下细分,如互联网来源还可以再分为某一微信公众号、优酷视频、民族网等。

(2)按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演唱型、讲述型、教学型、戏剧型、小品型、朗诵型、演讲型、对唱型、说唱型等。其中,少数民族歌曲类都属于演唱型;访谈录音一般属于讲述型;教学型主要是手工艺人对所擅长工艺制作过程的边做边讲实录,如四川布拖县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对银器制作工艺的讲述;戏剧型是以集体演出的形式进行的表演,如云南省楚雄州昙华乡彝剧团所表演的彝剧包含了说、唱、跳和器乐等表演;小品型是四川凉山彝族特有的表演形式,如美姑县非遗传承人海来惹机的克智表演,其包含了辩论、歌词、讲述等形式;演讲型主要是采集领导或名人在重要场合演讲的内容。

(3) 按地域分类。既可以按照口述人的籍贯分,也可以按照口述资料的采集或保存地点分,这两个地点经常是一致的。籍贯需要具体记录到省、县、乡、村,采集地点可以具体到街道、楼房、楼层和房号,以利于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资源检索、知识关联和数据挖掘等应用。

(4)按通用学科主题分类。可依据主题分为历史、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医药、教育、哲学、宗教、礼仪、习俗等,每个主题下还可以再细分二级主题。如“彝族族源多源论研究其中的一源——濮”属于历史主题下的民族史主题,“当地彝族小祭祀流程”属于礼仪主题下的人生礼仪主题,“彝族火塘文化”属于习俗主题下的禁忌与习惯主题。[7]

(5)按口述对象属性分类。可分为普通人、当地各民族中的特殊人士、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少数民族名人和领导干部五大类。普通人指普通群众;特殊人士包括头人、土司、毕摩、东巴、和尚、活佛、阿訇、教主、毛拉等;少数民族名人和领导干部主要指少数民族自治乡、县、州的第一任或现任最高行政官员,各民族当地第一名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知名的各民族艺人等。

(6) 按记录形式和载体类型分类。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可分为文字、录音、录像。采集记录并整理后最终保存的载体包括硬盘、U 盘和光盘中的音视频文件,印刷的图书、论文和报刊,图片和照片等。

(7)按照口述的语言分类。可分汉语、藏语、彝语、傣语、东巴语、白语、壮语和英语等。根据目前实地采集的情况看,汉语资源的数量至少是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两倍以上;英语资源很少,主要是对国外少数民族研究学者的采访。

(8) 按口述者的方言或支系分类。以彝族为例,作为口述历史传承符号的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可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 种方言,其中包括5 个次方言,25 个土语。按照口述者的支系可分为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罗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泼拉塔、迷撒拨、黎颇、纳若等,共有上百种个支系。

(9)按时间分类。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既可以按照收集归档时间划分年代,也可以按照采集和形成时间划分年代,还可以按照口述内容所反映的年代进行分类和整理。如,云南大理彝族李毕“讲述其母亲的艺术表演经历”,采集时间是2018 年7 月,整理归档时间是2019 年1 月,内容所反映的时间为1997 年至2018 年。[7]

(10) 按口述者分类。把同一个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地点、关于任何主题的所有口述内容汇集到一起,形成这一个口述者的个人口述资料。这种形式一般用于比较重要和知名人物的访谈资料,如唐德刚做的“胡适口述自传”。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方面目前还没有做过这种形式的个人口述实录,但将来一定会出现。[7]

(11) 按民族特色主题分类。根据该少数民族口述内容的特点,采用其特有的专题进行分类,突出民族特色,便于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以彝族为例,按民族主题可分为彝族发展史、彝族酒歌、彝族创世史诗、彝族医药、彝族克智、彝剧等。

4.2 常用的复式分类法

在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管理过程中,经常采用复式分类法进行资源的分类采集和整理,在其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采用复式分类法来构建数据库的资源体系。使用复式分类法时要控制好分类层级,分类层次太少不能反映资料的外延范围,层次太多又会使管理变得复杂化,一般设置三个左右的层次比较合适。使用复式分类法前要先按民族分类,下面介绍三种单一民族常用的复式分类法。

(1) 通用学科主题—民族特色主题—文件类型。这一分类方法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时的资源体系构建,用于指导资源采集人员采集资源的内容和载体类型,最后一级采用文件类型是为了方便在网络上按照不同文件类型对资源进行展示。如,彝医李毕讲述的“当地有价值的彝药开发现状”这一条口述历史资料,它的复试分类为“科学技术—医药卫生—音频资料”。[7]

(2)人物—内容针对的年代—保存地点—资源形式。这一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比较重要的口述者,重点反应该人物在某个年代的历史和资源保存情况,便于完整保存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所有口述资料。如,毕摩李品学讲述个人上学经历的相关口述历史资料,其复试分类为“李品学—1954 年至1964 年—楚雄师范学院—录音”。

(3)来源—收集时间—主题。这一分类方法主要用于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对某一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的一般性管理,它保持了资料与来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按来源归类,知识产权归属比较清晰,便于按收集进馆的时间顺序进行编目。如,记录于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神秘的他留人》中彝族创世神话“造天地日月”这一条口述历史资料的复式分类为“《神秘的他留人》一书—2005 年—神话传说”。

除了这三种复式分类方法外,还可以构建很多其它类型的复式分类法,以应对不同的管理要求。

猜你喜欢
彝族少数民族资料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海菜腔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少数民族的服装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