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

2019-01-19 01:03谢春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9期

谢春生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休闲健身意识增强,游泳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游泳运动属于高危体育项目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溺水事故的频繁发生。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全年气温、水温都较高,有将近2000公里的海岸线总长,水上安全更是不可轻视的要务。在此背景下,在海南省高校的大学生中推广水上救生技能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要落实这一思想,在高校游泳普修课中开展水上救生技能的教学是很好的突破口。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目前海南省开设游泳普修课的高校有四所,分别是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和海口经济学院。以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学为研究对象,具体操作过程中,选取以上四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以“高校、游泳、救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相关文献,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

2.2.2 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有序归类整理。其中向海南省四所高校参与游泳普修课学习的学生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向游泳普修课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

2.2.3 访谈法

对海南省四所开设游泳普修课高校的相关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进行相关问题的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中救生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3.1.1 掌握生存技能

游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自古以来,也被视为一种生存技能。高校游泳课不仅应教会学生游泳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也应让学生学会在水中自救和救人的方法。海南省高校在普修游泳课中加入水上救生技能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 提高安全意识和施救技能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见义勇为事件屡见报端。不少大学生在溺水事故中为了救人而丧失自己的生命。高校普修游泳课应普及水上救生时的安全意识和救生技能,让学生在遇到突发危急情况时,学会冷静思考,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对溺水者进行救助。

3.1.3 提高游泳普修课的安全系数

恐水心理是阻碍游泳技能学习的最大障碍因素。普修游泳课上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在水中自救的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其恐水心理,有利于游泳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另外,调查发现海南省高校普修游泳课教学班人数在30至60人不等,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不能很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存在安全隐患,让学生学会水中自救和救人的技能,也可以提高普修课游泳课堂的安全系数。

3.2 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中救生技能教学的影响因素

3.2.1 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对游泳以及水上救生技术的学习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全方位的影响,普修游泳课教学质量受到教师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教师在讲解要领、示范动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讲解的清晰度,还要考虑动作的规范性。

调查发现,海南省这四所高校游泳普修课教师水上救生技能的整体水平不高,游泳专项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持有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足四分之一。只有如此低比例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游泳专项理论与技能培训,在教学中可以高质量完成示范动作和讲解任务。另外大部分的普修课游泳教师仅仅是会游泳,甚至都没有接受过高校游泳教师的职业培训,这部分教师示范和讲解基本的游泳技能和理论尚可,但是进行水上救生技术的教学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3.2.2 课堂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海南省四所开设游泳普修课的高校设置的普修游泳教学内容都较为单一,主要都是教授四种竞技泳姿,以蛙泳为主,实用游泳和水上救生技术几乎都没有涉及,仅仅是个别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简单的作了介绍。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校层面的教学大纲中应加入水上救生技术的内容,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竞技泳姿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实用游泳以及水上救生技术技能的培养。

3.2.3 教师教学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访谈发现,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教学班人数一般在35人左右,也有个别达到60人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集体学习的方式。鉴于这种状况,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的情况下,水上救生技术又是仅作为课堂简单介绍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水上救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3.2.4 考核评价

调查发现,海南省开设游泳普修课的四所高校,采用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普遍都比较单一,考核方式都是采用任课教师随堂考试的形式,并且仅注重学习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几乎没有。考核内容都是考核蛙泳,主要考核的是蛙泳的竞技能力,而关于水中救生技能或者是水中生存能力的考核也没有涉及,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学生对水中救生技能的掌握不够重视。

3.2.5 场地设施

调查发现,海南省四所开设游泳普修课的高校都至少有一至两个标准游泳池,但都是室外的,这与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一年四季水温都较高,室外泳池也可满足需求。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设游泳普修课,但是泳池的容量却不能满足学生课堂学习以及课外锻炼需求,这也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利影响。另外,海南大学的游泳场馆属于开放式的经营模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获得一个良好的练习环境,学生课外锻炼也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也影响了一部分学生课外进行游泳以及水上救生技能练习的积极性。

3.3 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中救生技能教学策略

3.3.1 提升教师水上救生技能水平

调查发现,海南省四所开设游泳普修课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是长期从事其他运动项目的情况下而兼顾游泳教学的,这些教师的游泳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都受到了限制,游泳教学水平存在不足。故此,高校应加强普修课游泳教师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培训,鼓励教师考取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安排更多的进修机会。制定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及时调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师。[1]引进更多具备水中救生技能的专业游泳教师。

3.3.2 培养学生水上生存意识

大学体育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普修游泳课的教学在注重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关注和正确引导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故此,海南省高校普修游泳课应针对学生水上救生技能的培养设置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水中生存意识和技能作为游泳教学的重心,以提升其社会适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视频、挂图、连拍照片、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游泳和水中救生技能的积极性。

3.3.3 优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都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强调游泳运动技能的学习,而没有重视游泳运动本身的价值。四种竞技泳姿的技术教学是重点,忽略了游泳运动蕴含的生存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会了竞技泳姿的技术动作,却没有掌握救生技能。

海南省高校普修游泳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实施难度不同的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普修游泳课的学习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

3.3.4 优化评价方法

实用性是游泳运动一项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对游泳普修课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将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一起考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比如, 在评价学生的游泳课成绩时,应注重竞技游泳和生存技能的同步发展,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还可采用实景演练、模拟水中危急情况等方式考核学生个体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是评价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也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游泳普修课的评价中来,在学生进行水中技能考核时,可以采用录像的方式记录考核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

3.3.5 完善硬件设施

高校体育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海南省高校的室外泳池虽然一年四季都可开放利用,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学习和锻炼需求。学校应在现有泳池满足学生的学习和锻炼需求的前提下,再进行开放经营。另外,应增加经费投入,建设更多的游泳场馆,添置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练习的设备,比如:游泳圈、背漂、打水板、救生板、救生模拟假人、救生绳、救生浮漂等。

3.3.6 校园推广实用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

学校应积极宣传游泳的社会意义,主要是其实用性。[3]让学生通过游泳运动建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泳运动中去,将培养大学生的水上生存意识、生存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融入到游泳普修课教学中去。首先,以政策性的形式将实用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列入教学计划中,将“人人会游泳、个个能自救”作为普修游泳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定期举行水上项目比赛,不仅包括竞技泳姿,还应包括实用游泳技术和水上救生技能,例如:侧泳、反蛙泳、潜泳、着装游泳、水中自救与救人、水底捡物、心肺复苏等,让学生通过比赛,提升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游泳运动是一项时尚休闲运动,也是一项生存技能,鉴于海南省的特殊情况,通过对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学的必要性、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海南省高校游泳普修课开展水上救生技能教学的对策,以期对在海南省高校大学生中推广普及实用游泳及水上救生技能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