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凤超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特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体育教学训练中,准备活动是教学训练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教学程序。准备活动是一节课中的开始部分,它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起中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备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学习训练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充分的使学生在进行主要内容训练前活动开全身骨骼肌、各个关节、身体韧带,调节好各个细胞的协调性,降低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损伤风险,能更好的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动作技能和技巧,同时能帮助学生能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体育课程训练。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视还要有目的性的做重要宣传,而且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准备活动的训练内容,同时在整个实操过程中时刻要监督学生的实际状态,同时还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已达到教学训练中的实效性、针对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的目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目标。
准备活动又叫热身运动,是正式开始体育训练之前所进行的体育身体练习,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剧烈训练强度做准备,从而使身体机能状况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是体育教学训练和竞技比赛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人体机能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提前做准备,运动就会有可能出现成绩达不到正常要求,在教学训练中很有可能出现不可预知的损伤。所以对于体育教学教师和教练员都应该对准备活动有着全面的一个认识和一定的要求,体育教学训练中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就进入大强度的训练,很有可能会造成身体关节、骨骼肌肉拉伤或者无法进行继续投入正常运动等情况,更为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导致一个远动员的体育生涯,继后再没有机会进行体育训练,所以正式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3.1 对身体骨骼肌关节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对身体骨骼肌肉机能要求非常高,身体肌肉的基本特征基本包括肌肉的粘滞性、伸展性和弹性。通过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的心率增高血液循环加快随之可以使身体温度升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身体骨骼肌的生理功能,进而增强肌肉及韧带的伸展能力,加强身体的柔韧程度,从而尽快的达到训练的核心要求,同时尽可能有效地预防教学训练中出现肌肉拉伤、挫伤等现象。另外,肌肉温度升高,可使肌肉粘滞性降低,内阻力减小,肌肉伸展和收缩的能力加快增强,从而增强了肌肉的运转能力。同时,身体温度的升高,还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增强血液循环的速率,减小外周阻力,使身体机能的化学能释放与快速合成,增强了肌肉的供能和氧的供应,亦为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3.2 对心肺功能的作用。
心肺功能在训练前是平静状态的,在动员的过程中有反应慢、生理惰性大等特点,主要体现在:当身体进行强度训练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在运送氧气的能力上总是跟不上客观身体训练的要求,人体经常会出现胸腔发闷、呼吸不通畅、肢体发软无力等现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也称之为“运动极点”,特别是在长时间跑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但这种情况在进行调整缓和之后一般情况下会逐渐消失,消失后身体恢复良好状态,这种现象在生理学又称为 “二次呼吸”。准备活动对心肺功能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能力和使体温升高,重新分配体内的血液,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脏输出量和肺泡通气量,克服心肺系统的“机能惰性”,使心肺机能能够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推迟或缩短“极点”的出现,减轻“极点”对机体运动能力造成的影响,或尽快出现“第二次呼吸”,从而使机体能够顺利完训练任务,保证体育教学训练课的质量。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准备活动对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突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准备活动的热身作用,促使人体的大脑条件反应速度提高,动作反应时间缩短,身体协调性加强,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尤其是本体感受性反射的传导速度加快,神经中枢对外周肢体的运动速度、角度变化的定位判断准确,从而能够及时对参与运动的肌肉进行精细化调节,有效防止因动作不协调引起的机体受伤。二是准备活动可使机体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从而使机体的警觉性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够有效的预防意外损伤的发生和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要领的掌握,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从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上来讲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项性准备活动和综合性准备活动。
一般准备活动是指以较为简单的运动方式来促进身体机能发生生理变化即达到一般教学训练要求为目的活动行为。从内在讲就是使身体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摄氧量和身体运氧量能力提高,使身体的骨骼肌的伸展和收缩能力得到加强而进行的活动。从外在讲就是使身体的活动幅度变大,移动变化速度变快,反应所消耗的时间缩短等外在现象。例如关节操、慢跑、变速跑、体操、蹲跳等等。
专项准备活动是全面结合该项目的核心特点而设计准备活动。例如:摔跤、柔道、散打等运动项目在设计准备活动内容时不光是简单跑步或跳跃技术来提高学员的心率,更为关键的是要选用与项目本身特点相有关的内容,例如:在摔跤、柔道项目教学训练中对学员的平衡能力,身体在空中的本体感觉能力以及身体的柔韧等方面有很大的要求,所以在设计选用准备活动内容时就要针对性进行设定,比如用自我保护中的倒地技术、滚翻技术、跳跃空中旋转等技术来促进学员的心率提高,这样不仅提高身体温度和血液循环加快,同时也全面结合该项目的实际需要。散打运动员在选用准备活动内容时,也必须考虑该项目的特点,例如散打运动员所需要的反应速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以及对身体伸展的柔韧性方面等。全面结合运动项目的准备活动,其目的不光是为了提高心率和呼吸循环系统的代谢水平,而为重要的是为了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更快更有效的进入工作状态而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准备活动的一些技术动作,像散打中的左右直拳、提膝正踹、提膝鞭腿,摔跤柔道中空手进把技术等空手空击动作基本上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发挥出来。因此,根据时间、空间的搭配及强度的调节等事先反复练习该项动作作为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在有些体育教学训练中有时根据教学进程和主要内容对准备活动综合性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不仅对身体心率和血液循环加快同时还要在短时间内提高身体温度来促进身体机能的代谢水平,使身体骨骼肌柔韧性增强,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更有效地工作等综合要求,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叫做综合性准备活动。例如,跑跳专门性练习时,这其中里面所涉及的核心内容不光只是跑步内容同时还有一些基本的跳跃技术动作,例如高抬腿、后蹬腿、展腹跳、跳起旋转等一些综合性技术内容也融合在里面,这些内容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里面不仅体现了来回跑所起到的心率加快,同时也能通过技术动作相应的去提高下肢上肢的伸展和收缩能力,在完成空中一些跳跃动作时也能提高学员的空中本体感觉和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过一项内容的训练同时可以促进身体心率、温度、柔韧、反应、大脑中枢神经兴奋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更好的去完成有效的准备活动,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活动模式。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从学员的性别、年龄、学员是否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学员所练习的运动项目(内容)的综合特点和教学训练时的自然环境(冬季或夏季)等各种环节因素,综合考虑并针对性制定出一个比较适合的准备活动内容和方案。
在教学训练时如天气气候温度较低,准备活动的时间应拉长一些,强度由小至大,训练进程由慢变快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心率和呼吸节奏,来促进身体温度逐渐升高,外在表象有出汗现象为宜。这样,可以有效的克服肌肉的粘滞性同时也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状态适应运动的需要。如果运动时气温较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应短些,强度也不宜过大,以免消耗过多的能量,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
体育教学训练中往往神经系统的快速兴奋会激活身体肌细胞的兴奋从而促进准备活动的效果提高准备活动质量。实施操作过程中在针对性的结合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或训练项目的特点来加以设计,例如以体育游戏、简单的技能循环练习或游戏比赛的形式来安排准备活动内容。乐趣性的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经常会采用,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能学生在训练中的积极性。
准备活动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与学员的实际身体体质水平运动能力相结合。教学训练中经常发现,在相同的训练内容中,体质较好的学员在完成内容时所消耗的能量比较少,技能动作处理的也比较利落,而体质相对比较差的学员在能量消耗上面就较大,动作处理的标准要求也较为差。所以,学员在做准备活动时,应全面考虑学员自身的运动能力水平,包括力量、反应、柔韧、心肺功能等,以免引起身体疲劳,影响教学训练效果。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随着教学训练的进程,教学内容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体能上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有小逐渐转为大,技能上会有简单往高难度转变,因此,在准备活动的设计上要结合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进程中谋一堂课主要是以速度训练为主,那在做准备活动时,其中的内容就要涉及到为速度训练而涉及的训练内容,比如提高学员的听觉反应、视觉反应,两人一组身体接触的神经末梢反应等内容。例如,在为复习练习技术而做准备活动时,主要把学生心肺功能(心率)、肌肉伸展能力(温度)、身体空中本体感觉(稳定性)提高而设计训练手段等。在训练项目上,不同的运动项目,应有不同的准备活动内容。如篮球运动项目无论是训练单独内容还是竞技比赛,它的项目特点都离不开综合耐力、快速移动、传球投球的距离感以及抢篮板时跳跃能力和在空中落地时感觉能力,所以应每一次准备活动时都应该涉及到以上相关内容。例如,羽毛球运动项目它的运动特点对人体的上下肢伸展能力、柔韧能力和下肢膝关节(髌骨韧带)的支撑能力要求比较高以及前后左右的位移速度及稳定性也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等。所以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及运动项目的核心特点来设计准备活动方案及手段来进行全面有效的训练。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准备活动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加以重视, 关键还是要把内容落实到位并产生效果才是重中之重。教学训练中准备活动的内容必须是要为一堂课中的核心部分服务,要针对性结合一堂课中的主要内容及运动项目的特点去设计,绝对不能脱离课堂的核心任务, 更不能简单简化、甚至取消准备活动,在内容手段的运用必须还要包含一定的乐趣、创新、竞赛性的特点,尽量避免内容重复单调,枯燥乏味。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也要让学生明白和认识到准备活动的作用、内涵以及一堂训练课中的重要性。教学训练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自主性的好坏直接决定影响着一堂课的训练效果和质量。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经常不断的从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医学的角度去分析讲解给学生准备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人体内在的训练原理以及准备活动的内在规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拼搏意识提高准备活动效果和训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