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力

2019-01-18 23:14段秀芳
探求 2019年6期
关键词:舆论工作

□段秀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和部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发展和不断创新。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职责使命做出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明确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了新发展新论述,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党的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具实践指导意义。

一、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高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力

在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认知中,一方面,迫切需要在理论研究中,准确把握中国当前舆论引导的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和职责使命;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把握舆论传播的规律,突破实践工作的难题和瓶颈,闯好舆论引导的“关”,加强“关口”建设,不断创新新闻传播的理念、机制和手段,占据新闻舆论主阵地,坚持以人民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人民立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这一切的工作,最终需要落实到党的各条战线上,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主体意识上、思维方式上、引导能力上和工作方式上。只有善于掌握和运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突破舆论引导实践工作中的“关口”和“误区”,才能把握住正确舆论导向,真正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力。

(一)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功能

舆论即“公共意见”,是社会大多数人对新近发生事实(事件)或者热点问题(争议话题)等形成的观点、态度、判断、认知等相对一致的共同意见。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对舆论的发生和走势具有反映、影响、引导甚至聚合组织的功能。因此,新闻和舆论天然难分。虽然在关于社会舆论的定义和功能问题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舆论作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个观念及其对政府政策影响的功能,是在近代历史中演变形成的。

美国学者伯奈德·C·亨奈西曾对舆论作过如下论述:在18 世纪思想革命之前,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现象与掌权者没有什么关系。很明显,1650 年至1800 年间,洛克、卢梭、孔多塞、杰斐逊和其他思想家们的平等主义和多数主义的思想,在这个时期起的作用就是要扩大政治权利的基础。在这之前,公众想些什么是无关大局的——公众在决定政策上,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使自己的意见产生影响。对政治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强调,更重要的也许是18 世纪的技术和经济的变革,使一向无发言权的公众有可能起到影响政府政策的作用。当公众开始影响政策时,公众想些什么就显得很重要了。这样,到19 世纪,舆论这一名词在知识阶层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亨奈西的观点表明,舆论在近代制度革命中作为人民意志导入政治理论之中,并强调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与积极性。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则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高深得多。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中,舆论是极具影响的力量。凡是能够引导舆论的,都被赋予一种特权和责任。因此,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舆论是国家基本三大法律之外的第四种,是国家的真正法律,是铭刻在公民内心的真正的法律。充分凸显出人们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代开始也将舆论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梁启超说:“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孙中山曾明确阐述舆论与报刊的关系,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先驱的影响下,对舆论形成清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报刊也制造舆论。毛泽东十分重视舆论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1962 年9 月)上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①并且提出新中国要实行对人民舆论不一律,对敌人舆论一律的政策。可见,舆论具有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手段,新闻对舆论具有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的功能。

(二)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变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中国的新闻事业一直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思想舆论环境的职责。从“维护安定团结”到“提高舆论引导与国际传播能力”,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新闻舆论工作规律的认识、运用和实践探索也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新闻事业的基本任务定位为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要求“宣传促进改革,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思想舆论环境”,这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新闻界旗帜鲜明地进行了宣传。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标准只有一个》,指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1978 年5 月11 日,改版后的《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9 年1 月,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各地展开,新闻媒体运用了消息、通讯、述评、工作研究、记者来信、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党的报刊在舆论引导上的作用;1978 年12 月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的同时指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进展,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十分重视新闻的舆论宣传作用;1980 年1 月16 日,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②,这是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的集中概括;随后的第二年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对报刊、广播、电视如何开展批评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指出:“近年来,许多报纸刊物重视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提高了报纸和党的声誉。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各地党委要善于运用报刊开展批评,推动工作”,从而恢复和加强了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1989 年,党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认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

改革开放攻坚阶段,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福祸论”“生命论”思想观点,把舆论导向工作视为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和人民祸福的重要工作。1990 年以来,新闻媒介以新闻宣传上“团结、稳定、鼓劲”为基本基调,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定为改革攻坚阶段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1996年9 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舆论导向关乎政权安全及人心向背,“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

在改革深化阶段,党中央再次提出了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资源论”“利误论”思想观点,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纳入党的工作体系的重要部分,加强政策的配套,提高思想宣传及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效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赋予了新闻战线和新闻媒体六项职责:“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2008 年,通过总结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新闻工作的经验,党中央确立了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新准则,即“新二十字方针”: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导向正确,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新闻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新闻属性的定位逐步的从“国内新闻宣传”走向“国际新闻传播”,从强调“宣传意味”的思想政治领域走向强调“舆论和公众意见意味”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更加凸显了新闻舆论工作在承担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一项重要工作”“一件大事”“五个事关”的论述,准确表述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履行好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三)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方法

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明确强调,无论是在构建传播体系上,还是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的工作中,无论是改革当前的新闻舆论工作,还是在加强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上,必须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离不开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在讲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规律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新闻舆论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这与当年马克思提出的“报刊说的是事实,而不是希望出现的事实……报纸应该完整地揭示全部事实”的论断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遵守新闻传播规律,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做到精准有力,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不断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断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二、抓住新闻舆论的关口,增强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开展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地,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工作领域。要确保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必须抓住新闻舆论的关口,培育具备政治家的头脑和对党忠诚可靠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尤其是培育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各级领导干部,准确运用新闻传播规律,发挥新闻舆论重要功能,有效开展舆论引导,构建良好新闻传播工作格局。因此,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力,必须强调“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培育一大批能言善战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及领导干部,这就是要做到:

一方面,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决认清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问题的本质,旗帜鲜明的防止和反对一切企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违法新闻活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在把握和遵循新闻舆论的真实性原则上,引导新闻媒体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新闻监督;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新闻舆论的时度效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原则,有效推进新闻舆论工作机制体制的创新和落实,不断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用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正面报道为主的方式,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主旋律传播平台,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一)牢牢把握网上舆论斗争主导权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新闻舆论的生态环境。2019 年,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普及率达59.6%。随着4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成为网民的主要活动之一。而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的兴起,网民接触新闻的渠道增多。手机网民更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新闻。微博对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并联动主流新闻媒体进一步广泛传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作为新闻舆论的新兴领域,已然成为新闻舆论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如何推动网络舆论工作,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等新闻舆论工作的具体部署上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提出了把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网上舆论工作上,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净化网络环境,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等重要论述。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生态的特点,从而有效应对互联网上的各种新变化,使网上网下、线上线下联动一致,成为舆论的同心圆,让主流声音占领主战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为亿万民众创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生态。

(二)正确把握新媒体特点进行舆论引导

新媒体就是公民使用多种形式,譬如电子邮件、论坛/BBS 等网络社区、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体现了媒介形态的演进。新媒体实现了信源、传播者与传媒渠道(媒介)的完全融合,“个人化”媒体与大众媒体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自媒体的主体是普通大众,他们通过私人化的信息分享与传播传递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三微一端的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舆情点燃的导火索和放大器:专业媒体与网民、境内和境外、虚拟与现实等的界限模糊,非线性网络传播特点带来突发事件的信息主要外溢至多平台(微信、聚合APP、新闻客户端、网站等),形成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愈来愈明显的大舆论场。

相对于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必然带来新闻舆论传播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舆论制造、新闻产生的方式从线性传播向非线性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第二,舆论内容和导向从一元传播向多元传播的改变;第三,舆论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和制造舆论的方式,从过去自上而下的思想动员方式,改变成了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的社会组织方式。这三个特点使新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往往集中爆发在党的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种种过程之中。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媒体成为了夹在党的领导干部与公众之间的“扩音器”,媒体经常向公众进行“大喇叭广播”,而公众也通过记者的眼睛来认识和判断我们。因此,要把握舆论传播的新特点,运用好各类新媒体媒介工具和舆论工具,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畅通网络沟通渠道,建立舆论引导的矩阵平台,搭建起交互性好、即时性强的主流舆论阵地。

(三)着力培育能言善战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在于人。要培育能够承担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的掌管新闻舆论工作的党委班子,以及建设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当前的工作实践尤其是基层工作中,人才与机制已经成为需要抓住的重要关口。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愈发需要具备舆论博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文化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也随之愈来愈激烈复杂。同时,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使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条件完全改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决好思想认识的任务愈发艰巨。另一方面,产生于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新常态,驱使我们的工作理念不得不、也不能不发生新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三微一端的迅猛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舆论生态已经发展成为立体的、多层次的舆论生态格局。互联网已经成为兼具信息发布功能、舆论传播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的聚合器,有效利用管理建设好互联网,放大其正面舆论引导效果,管控其负面影响,是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执政考核。毫无疑问,适应和跟进这种变化,必然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新闻舆论工作经验和专业眼光的党委班子和人才队伍。

在过去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新闻舆论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公共传播中极易引起各类公共舆情危机。《环球时报》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社评:“可以预见,将不断有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卷入公共危机中,它们在舆论面前的笨拙将不断显现。这些笨拙将给中国的形象抹黑,并将一点点损耗中国的政治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应当受到中国官方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党委、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而现实的改变。处在问题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各级党政领导,面对汹涌而来的突发事件,是掩?是拖!是压?还是“沉默”?是致使突发事件演变成为“新闻事件”,将社会情绪积聚为溃坝能量,引发更大的社会冲突?还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抢占舆论先机,占领舆论制高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科学疏导群众情绪?这不仅仅是一个如何面对媒体,如何引导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问题。培育善于处理公共舆情事件和正确引导舆论的领导干部,已经是当务之急。早在1989 年5 月福建省宁德地区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上,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明确强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③

三、突破新闻传播的误区,构建新时代新闻舆论传播格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发生相应变化,以求适应新的社会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清晰的论述,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的历史使命,具备的基础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矛盾,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发生一些系统性、结构性的调整。其中伴随对过去既成模式的不断突破,以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选择,包括对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落实到位的问题。培养新闻舆论工作的党委班子和工作队伍,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关键在于突破新闻舆论工作的定势思维和传统误区,创建矩阵传播方式,构建新时代新闻舆论传播格局。

(一)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凝聚共识

新闻舆论工作是否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关键是将新闻舆论工作放在什么位置上定位,有什么样的认识,才有什么样的思维,才有什么样的行动。反映在实践工作中,直接体现在两方面的认知偏差。

其一,是否明确党的中心工作与党的重要工作的关系问题。只把经济建设工作当成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把看得到的经济成绩当政绩,而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执政传统“笔杆子和枪杆子”的笔杆子。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呈现出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经济工作成为唯一重要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开放的扩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国家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社会舆论复杂多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和舆论交锋也日益突出和激烈复杂,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价值观的斗争和意识形态等思想文化的渗透。同时,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社会利益多元化伴随社会意识多样化和多变性,导致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各类社会民生问题、各种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与日俱增,造成人们情绪的各种震荡、波动、困惑和挑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决好思想认识的任务非常艰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其二,能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④2013 年8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不能将舆论工作简单理解为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行业的工作,而是要求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形成思想宣传的强大合力。但是这一要求在实践工作尤其是基层中较难落实,普遍存在着将舆论工作“部门化”“专业化”“行业化”,认为新闻舆论工作就是局部的事情,就是新闻媒体、宣传部门等某几个部门的事情;新闻舆论工作就是新闻舆论工作人员的事情,将新闻舆论工作狭隘理解,甚至工作非主流化,很少放到全局性的工作高度予以把握和认知;另外,将新闻舆论工作“技能化”“实用化”“应急化”,降低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与功能。

(二)解决实践行动问题,掌握本领

之所以在基层的实践工作中出现上述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新闻舆论工作专业性强,时效性不明显,不容易产生工作成绩,尤其是基层掌握这项工作的难度大。难度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掌握新闻传播规律,不同于简单的行政管理手段,很容易工作不得法,效果不明显。领导干部常常表现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捉襟见肘”和“雾里看花”。另一方面,在当前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考核没有建立直接关联。即使新闻舆论工作再重要,在实践中也是个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容易出现“实工虚做”的问题。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党政领导很重视,舆论工作就能开展得很好;有的党政领导因为对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结果很容易因为某一个舆情事件成为了“网络名人”;大多数的党政领导则选择默默无闻,见机行事。

(三)消除舆论认识上的误区,抢占先机

要实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必须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随着中国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全球传播格局的迅猛发展,对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因此,在管理媒体和引导舆论上,不能再墨守成规,一味采取传统模式或者“依旧以不变应万变”,满足于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将复杂事情简单化,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采取简单划一的方法,导致舆论失控或者诱发衍生舆情、偶发舆情的出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努力消除舆论工作认识上的误区,以适应新时代的舆论格局和媒体生态变化,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注释]

①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EB/OL].贵州民族报(数字版),2015.

②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EB/OL].人民网,2010.

③摆脱贫困[EB/OL].人民网,2014.

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3—8—19.

猜你喜欢
舆论工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工作,爽飞了?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选工作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