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玉 杨帆
830000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全麻苏醒期躁动(EA)是指麻醉苏醒过程中的不恰当行为,患者多表现为兴奋、烦躁及定向障碍并存,同时出现肢体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哭喊呻吟等不适当行为[1]。临床研究发现,小儿七氟醚麻醉后EA 发生率达到11%~80%,不仅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更不利于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治疗与恢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预防七氟醚麻醉后EA的发生,对提高麻醉质量及术后疾病治疗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现就小儿七氟醚麻醉后EA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等综述如下。
目前临床对七氟醚麻醉后EA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指出[2],EA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均存在密切关系,如术后疼痛、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等。①年龄:儿童与青少年中七氟醚麻醉后EA发生率较高。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6~10 岁)应用七氟醚进行手术后发现,学龄前儿童术后EA发生概率更高。另一项研究报道指出,年龄低于5岁的儿童发生EA 的概率较高。②疼痛:疼痛是导致患儿发生EA的重要原因,但是否与应用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存在直接关联尚无统一定论。研究指出,应用七氟醚麻醉的同时提供完善的阵痛或单独吸入七氟醚后无手术刺激的患儿仍存在EA发生情况。部分学者认为,疼痛与七氟醚是引发躁动的并列因素,在对七氟醚麻醉后EA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时应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疼痛这一种因素[3]。③心理及环境因素:大部分患儿由于对手术治疗充满恐惧,因此极易产生恐惧、惊慌等心理状态,从而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过度担心手术情况及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均是导致苏醒期EA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手术室环境较为陌生,医生与麻醉人员均会进一步增加患儿对环境的恐惧与焦虑感,从而导致苏醒期EA发生率增加。
芬太尼:作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阿片类药物,围手术期使用可降低或预防七氟醚麻醉导致的EA。芬太尼作为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被用于EA的预防与治疗当中。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对200 例在七氟醚麻醉下双侧鼓膜切开置管术的1~5岁患儿观察后发现,应用2 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后滴鼻可显著降低术后EA发生概率。另外,对在七氟醚麻醉下行MRI检查的患儿(不存在手术疼痛影响)进行观察后发现,检查前10 min 给予观察组患儿1 μg/kg芬太尼,对照组仅给予相同剂量的盐水后观察组EA 发生概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53.4%)。
丙泊酚:丙泊酚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具有苏醒速度快、参与麻醉作用少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增强GABA 达到产生镇静、催眠与遗忘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对2~6 岁需在七氟醚麻醉下行经试验矫正术的患儿70例观察后发现,使用丙泊酚1 mg/kg组术后谵妄及躁动发生率约为18.5%,对照组EA 发生率达到46.1%。尽管应用丙泊酚后EA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仍远高于理想的EA 发生率,而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延长。通过对1~11岁需在七氟醚麻醉作用下行MRI检查的患儿200例持续应用3 mg/kg丙泊酚3 min后,其躁动发生概率由28%降至6%,躁动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显著降低且并未延长患儿后续出院时间[4]。
咪达唑仑:该药物作为术前用药,对预防七氟醚麻醉后EA的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研究人员对120 例使用七氟醚麻醉后行手术的患儿观察后发现,麻醉前直肠给药咪达唑仑1 mg/kg较0.5 mg/kg产生的镇静效果更好,但两者均未降低患儿术后EA发生概率。而国内研究人员通过对90例七氟醚下行门诊手术患儿对比后发现,术前用要0.2 g/kg咪达唑仑口服较对照组相比术后EA发生率及严重性更低。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该药物可作用于蓝斑核、脊髓及外周器官α2受体,从而发挥镇静、镇痛、催眠及抗焦虑的作用。该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与自然非动眼睡眠的特点相似,可能在预防EA方面存在优势。研究人员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Meta 分析后发现,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七氟醚麻醉术后EA发生情况,并具有对呼吸抑制影响较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发生率较低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苏醒与拔管时间。国内研究人员对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患儿使用右美托咪定0.5μg/(kg·h)进行持续输注后发现,可显著降低患儿术后EA 发生率,尽管苏醒时间延长[5],但可保持患儿苏醒期更加平稳。
麻醉是手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儿童生理结构较为特殊,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麻醉的风险。七氟醚具有麻醉速度快、麻醉状态维持好、术后恢复较快的特点[6-10]。EA作为小儿七氟醚麻醉清醒期最常见的问题,应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诊断后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尽管目前导致患儿七氟醚麻醉术后EA的原因尚不明确,但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七氟醚等麻醉药物将得到更加有效、合理与安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