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技巧与策略

2019-01-18 19:37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翻译译者

徐 莉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3)

1 “目的论”简述

翻译目的论的英文名称为Skopostheory,是一种将Skopos的概念转而运用在翻译当中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这里强调了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极其重要性。Skopos是一种专业术语,主要指的是在翻译过程的“aim(目标)”、“purpose(目的)”、“intention(意图)”和“function(功能)”等意思内涵。当然,这里指的“意图”更强调发送者的意图,而“功能”更强调接受者对此的期待。“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行为,翻译者的任何翻译行为都要受到“翻译目的”的限制,而最终决定翻译目的因素是翻译行为的接收者,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身特色、社会背景、知识构成,因此他们对于翻译的预期完成目标会有着不同的社交需求与个人期待[1]。

20世纪70年代时,Hans Vermeer首次提出翻译的“目的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同时也成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学派最主要的理论,是把翻译看作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文化交际行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翻译目的论”具有三大原则:一是翻译的目的法则,要求整个翻译行为要达到翻译的目的。二是要求翻译语内连贯的原则,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求翻译的行文首先必须是流畅通顺的。三是译文的忠实原则,就是说要求译文要忠于原著。在三大原则中,目的法则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原则[2]。不难看出,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行为的推进取决于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甚至认为,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原作品的源语言应当将主导地位让给译文的翻译目的,源语言的存在价值仅限于为翻译者提供信息。但实际上就今天翻译的发展来看,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应当遵从源语言应表达的意思,并且在翻译实践中牢记翻译目的,理论上不应当出现译文违背原文的现象,但同时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可以适当的进行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段的调整,这是译者应当享有的选择自由。

基于上述内容中对于“翻译目的论”的阐述,不难看出翻译目的论对于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第一,以“翻译目的”为最终目标,指出了在翻译行为过程当中最应当重视的内容,即译文向接收者传递的意图和目标,不仅为翻译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了翻译工作中接收者感知的重要性。第二,“翻译目的论”打破了原有对于翻译就是完全遵从源文的等值翻译理念,它提倡为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灵活多变的依照现实情况展开翻译工作的策略、手段、方法的选择,不仅强调了翻译过程的灵活性,更注重了对译者本身工作价值的肯定。第三,“翻译目的论”实际的建立了翻译人与翻译接收者(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对读者的个人背景、文化素养、阅读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译者能够获得明确的翻译目的,并本着这样的翻译目的展开翻译行为,最终呈现出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译文,这使得双方都最大限度的通过翻译行为获得了认同和重视,并通过对读者的了解、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出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让翻译行为本身具有更高的效率型和更强的针对性。第四,“翻译目的论”的出现,从本质上打破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二者更好的融合,并高效的利用“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所具备的优势互补开展翻译工作,使得整个翻译行为本身的内容更加趋于完善,为翻译工作的方式研究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思考方式[3]。

2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推进,我国各行各业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不断扩大,从全国各高校的翻译专业分布来看,基本已经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但是实际的培养效却差强人意,各高校在英语翻译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2.1 翻译教学成效低

在各高校的翻译专业课时安排上不够紧凑,教学安排难以圆满完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逐步开始关注学生的完整人格塑造,在学习之外安排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也呈上升趋势,这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客观来看,对于本就十分有限的学习时间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占用的,这直接导致了英语翻译教学课时时间的缩水,加之翻译专业要求多交流、多演练、多阅读,许多的课余时间被占据的情况下,不仅学生与老师无法展开更多的课余交流,学生也很难抽出业余时间进行翻译专业相关的课后训练。部分学生还存在基础英语素质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等问题,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成绩落后,长期无法进步后自我放弃的情况,更加导致了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培养成效低下的局面产生。

2.2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就目前来看,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这样的问题。当前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是具有灵活性的,能够主动调适自我,并胜任多变的翻译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安排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紧追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以传统模式为主,教师在整个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以课堂的教师单方面输出为主,这种灌输式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意愿,更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从英语翻译这个专业本身着眼,这是一个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并起到主导作用的学科,翻译需要日积月累的扎实功底,更需要不断的阅读积累经验,才能转化到一次次的翻译实践当中得以体现,因此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到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机械性、灌输性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理解翻译的各种知识和内容,主动练习,并与教师产生良性的互动。当前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只能造成学生对于翻译知识的机械认知,被动的接受教师对于译文的翻译与直给,久而久之,极易造成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的兴趣缺失和对学习的惰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4]。

2.3 翻译教材普遍较为单一

英语作为外来语言,在我国的发展年限尚短,这造成了符合现代英语翻译专业的学习需求的教材普遍较少,各高校的选择余地也就相对狭窄,而且由于重视度不高,仅有的教材当中的更新和换代还相对落后,这些滞后直接导致了我国英语翻译专业,乃至于所有与英语相关的专业教材都极为匮乏。我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汉语教材和相对缺乏的英语教材、极度匮乏的英语翻译教材”,就当前这样的局面而言,我国在英语统编教材以及英语翻译专业的统编教材上存在缺失,应当引起必要的重视并尽早加以弥补。可以说,英语翻译专业的统编教材如果能够在市面上高频率的出现,那么国家对于这个专业的重视程度自然是有所提升的,当然,还应当保证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先进性和准确性、权威性,这样才能让本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体会到英语翻译专业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此外,由于英语翻译专业的对应教材匮乏,自然无法保证不同学习层次的教材分类明确,这造成了学生在选取教材时,对教材的深度、广度、内容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等都难以把控,这也造成了当前英语翻译专业教材选取的困局。因此我们说,教材还应当注重细分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5]。

2.4 翻译教学工作者的水平缺乏统一考量

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门具有极高含金量的专业技术,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具备高水平的,更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堆砌。尤其作为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更是要求同时具备专业的翻译技巧与合格的教学能力,并且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从宏观上系统把控教学安排,将英语翻译理论与英语翻译的实践相结合,寻找到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翻译课程传授规律。此外,还要求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具备一定水平、一定程度的翻译实战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英语翻译工作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知识,形成及切合实际又方便理解的英语翻译课程传授,让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步伐开展学习,并将教师定位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为之努力。但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部分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者,都欠缺个人实践能力,只是将翻译的理论进行单一的传授,无法结合实践展开系统论述,这使得他们的讲授空洞且缺乏实践性。

3 目的论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和技巧

前文我们提及“翻译目的论”对于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将这些重要作用融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当中,发挥其价值,成为在目的论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者经常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3.1 在教学中注重“目的论”的融入

就“翻译目的论”的原则而言,翻译目的论倡导首先要明确“目的”,这就强调教师在日常的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中,有意识的引领学生明确翻译的目的,在确定目的的前提下,再展开翻译行为,遵从翻译接收者的个人文化素养、年龄阅历、身份背景以及环境等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翻译行为的接收者(读者)对于翻译需要达到的效果来综合考量。在翻译目的论的的指导下,学生应当针对读者的不同需要,在翻译中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将翻译策略灵活的应用到不同需求的场合,使译文更符合实际使用者和阅读者的需求,并且强调英语翻译的目的性。当然,教师应当在日常的英语翻译教学指导中,首先强调学生学会忠于原文,不能将译文与原文产生内容上的歧义和悖逆,并且保证译文在流畅、通顺的前提下,以读者的阅读目的为最高要求,达到翻译的整体和谐与完善[7]。

3.2 在教学中强调“直译”与“意译”的合理使用

“翻译目的论”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壁垒,以“翻译目的”为根本性的意图,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同一句原文要求学生以直译和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并结合不同的读者翻译目的来对比直译与意译后产生的差异,寻求更适合读者翻译目的的方法,再尝试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恰当时机中寻找二者的使用契合点,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将二者进行自由切换的感觉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直译与意译不是单纯割裂的两种存在,而是为了翻译目的服务下可以结合选择的不同手段,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而进行的选择,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应当遵从读者的翻译目的,不能是译者个人独立的任性的选择。

3.3 善用“翻译目的论”在教学中克服翻译中存在的矛盾

前文提到,翻译目的论有三大原则,后来在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过程中,诺德发现“翻译目的论”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鉴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译文是否是“好的”译文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另一个是当翻译目的与原文的作者意图正好相反时,如果我们一味的遵守目的论,就会与原作者的意图背道而驰,违背了译文首先要保持与原文无悖逆,无歧义的要求,因此,诺德就在原有的三大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上述情况下产生的问题。在各大高校的日常英语翻译教学中,也应当适当的借鉴目的论中诺德提出的“忠诚原则”,并以此来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目的与原文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中文的古文和其他传统文学、俚语等内容的英译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这种矛盾,或者如何将中文著作的原汁原味与英文受众的审美目的相平衡,又或者是如何把晦涩难懂的内容翻译满足简单易懂的文化交流等等,这些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应当以目的论中诺德的“忠诚原则”为参考,首先从一定层面上,译者一定要对译文的接受者负责,在翻译产生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其他原则相背离时,应当向读者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在译文中这样阐述,无意冒犯读者的文化禁忌和习惯。其次,则是要求译者对于原文必须是忠诚的,应当尊重原作者的创作习惯和创作意图,协调译文与读者目的之间的平衡性,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从翻译手段和翻译语气等方面做出相对符合读者目的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学校的英文翻译教学,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翻译时遵循翻译的功能性和忠诚性,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应对原作者创作意图、译文、翻译手法与读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学生的翻译水平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简单的汉译英,英译汉[6]。

3.4 以“翻译目的论”指导教学方向的延展

翻译是一门艺术,不是简单的弄懂意思,明白含义就可以的粗糙加工,而是同时注意到原文、译文、读者之间微妙关系,保证通顺、忠诚的原则前提下,达到翻译目的,满足多方面需求的一种精细的语言艺术,好的译文不仅仅能够使原文锦上添花,而且能够帮助读者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扩大原文的影响力,提升其本身的作品价值。因此,高校在日常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原有的以“意思翻译”为目的的翻译行为,而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让学生从意识上首先关注到翻译的受众对于译文的切实需求,结合受众自身的文化背景、年龄、使用环境等等多重因素,综合考量译文的价值定位,并以此为翻译行为的一项重要目标,做出能够令受众满足使用,身心愉悦的译文,同时要懂得译者本身在翻译行为中担任的主要职能,译者不能单纯的以翻译目的为指导而不顾及原文的内容,或者为达到翻译目的而忽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应当以此为前提展开翻译,译者从根本上来说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桥梁,而不是深加工和再创造,多数时候还是应当掌握好分寸。因此,提倡教师在日常的翻译课程过程中,强化实践训练,并开展以目的论为指导方向的翻译实战练习,更多的强调学生在翻译前学会明确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原文的内容表达,同时掌握译文接收者(读者)希望译文能够达到的目的,在两者都明确的基础上再折中考虑选择适当的翻译手段和策略,保证译文能够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并从中体会作为译者本身应当重视的翻译思考[8]。

猜你喜欢
目的论英语翻译译者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