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要求

2019-01-18 15:20程奎文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矛盾发展

程奎文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科学做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长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探索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作了积极探索,期间既有正确认识,也有判断错误,使新中国在曲折中艰难前行。当时,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一化三改造,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对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2]

(三)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至中共八大

1956 年,三大改造提前完成,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这一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是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报告决定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

(四)八大二次会议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判断并没有在以后的工作中贯彻下去,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始终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渐转向阶级斗争,形成了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此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探讨、完善和充实。

(五)十一届六中全会至中共十八大

1981 年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关于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并在党的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确认。既继承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判断,又肯定了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发展不足的实际情况。因为物资匮乏是当时困扰中国社会的基本民生问题。此后,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36 年来一直没有变。期间,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党的重要指导理论。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这个主要矛盾在我国现阶段没有变。这充分表明党坚持了对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正确论断。

(六)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毛泽东同志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反复强调,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发展,必须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是,他同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只要我国还没有奠定成熟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要还没有基本实现现代化;只要生产力仍然是制约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方面,即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判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没有结束,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没有变。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的新概括,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

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这是因为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判断。这一重要论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算起,到党的十九大召开,整整36 年。这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以及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外汇储备等方面可看出早已经超越了“落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从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来看,这个表述已经不适应了。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在最恰当的时间做出的最正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2018 年中国GDP 已突破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人均GDP 为64643.5 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 万亿元,外汇储备30727 亿美元。城镇化不断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因此,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总量上讲,社会主要矛盾中的“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意味着旧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存在了,而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 年的343 元增长到2018 年的39251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 元增长到2016 年的14600 元。中国的人均GDP 达9369 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现阶段就物质文化的需要而言,以前那种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象没有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比如,物质需要上吃得舒适、健康、安全,甚至开始追求保健、养生;在文化需要上不再是追求基本的教育、文化娱乐,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与文化娱乐;不仅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授,而且追求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熏陶;不仅追求身体愉悦方面的文化娱乐,而且追求心智愉悦方面的文化娱乐等等。

从“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的对比看,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础性、主体性的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文化需要并不能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开始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强。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开始要求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公平更有保障、正义更能伸张、安全更高程度、环境更加优美。从过去到现在,人民对生活的需要逐步变得更加全面,标准也更为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

1.不平衡。主要是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群体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改革开放之初,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由于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提高,有一部分人非常富裕,有一部分比较富裕,也有少数人仍不富裕。所有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由于发展起点不相同、发展速度不相等、发展程度不均衡。简单地说,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内部需求满足程度的矛盾。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就是让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人们观念、状态的不平衡。比如,有些人追求奢侈的生活来获得幸福感;有些人从为党的事业的奋斗中获得幸福感;有些人生活状态萎靡不振,有些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这种不平衡,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平衡,需要从理想信念上加以解决。

2.不充分。首先是发展总量还不够,虽然这些年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相对近14 亿人口的大国来讲,仍然不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我国目前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蛋糕已经做大,但是并没有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水平,尤其是蛋糕没有分好。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在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例如,过去老百姓吃饱饭就可以了,现在老百姓吃饱饭已不是主要问题,而是希望吃得更精细、更健康、更营养。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这一需求侧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生产的供给侧也要相应跟上。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注重个性化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因此,宏观调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其次,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是当前困扰我国民生的三大问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都是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

由于存在着诸多的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人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为此,二者之间构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总之,“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新的论断,是基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变化提出的,当前我国在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时,理应先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生产力发展中解决和推进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矛盾发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