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信,王 菲,刘 巍,文学民,张书惠
(哈尔滨商业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1],国家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非常重视。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只有得到满足,才能维护各方合作共建关系。本文从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探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提出淡化冲突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保障校外实习基地有效、稳定地运行与发展,以期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实习学生是实习基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体育场馆、滑雪场、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实习可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实习预想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把在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解体育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经营管理,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2],积累工作经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累人脉;实习过程中学生会支出一些费用,实习的学生希望这一部分费用由学校或实习单位承担。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教师可以亲身体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丰富了教师的从业经验,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丰富案例,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指导可以推进自己的理论研究;指导学生实习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并且把指导实习生的工作纳入到考核机制当中[3]。
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利益诉求主要是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与高校教师团队的交流可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通过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培训,使实习生对自己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实习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减轻了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也希望能把指导实习学生的工作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起着组织、领导、控制的作用。高校的利益诉求是: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与专业建设[4];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从而获取更高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收益;高校也期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实习单位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实习单位是从本单位发展的层面提出利益诉求,在实习期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工作的内容、强度和正式员工的差异并不大,但用人单位支付薪酬非常少也没有福利津贴,企业的用工成本非常低。因此企业期望通过与高校建设实习基地,降低用人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的期望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产生的矛盾。实习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机会,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但工作热情非常高,进入实习基地后,希望尽快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在实习单位承担部分管理或经营的工作。然而,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往往认为实习生在学校仅仅是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他们认为实习生应该从基础做起,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无疑降低了实习生对实习价值的效用判断,降低了对实习的期望值,对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实习基地共建必须有经费支撑,然而在实习基地共建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方面有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如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每名实习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校只补助了50元钱,学生在整个实习期内的花费至少也需要3000元,过高的实习成本增加了实习学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会造成实习生难以专心实习。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希望有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但事实上多数实习指导老师还承担其他的教学工作,再加上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习生在经济上所获得的回报很少,影响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多数只能保持电话、微信、qq等网络联系,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
学校与实习基地在岗位配置上存在冲突。学生在实习期间,高校期望能从事体育经营或管理方面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实际上实习基地负责人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会给实习生安排一些常规性的工作,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学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要想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解决各方利益冲突,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只追求各利益主体直接利益的实现,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实习基地的建立。在实习基地这一舞台上,各利益主体的情感或行为不是对立的,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存在,各方利益主体要积极合作,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共建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利益主体在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要将“共建共赢”内化为各自的理念,通力协作、义务分担,保证实习基地顺利共建,最终实现“共建共赢”。
首先,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调机制的构建是实习基地可持续发展,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5];其次,学校和实习基地要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落实保障机制。为调动主体间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构建强化联系人激励制度,建立实习教师激励制度,制定实习基地奖励政策的激励机制。再次,完善约束机制。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差异是很大的,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只顾个体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情况。因此,学校和基地要用法律和法规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使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以实现共赢。
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6],仅仅依靠高校对实习基地补贴是不够的。应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政府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对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予以政策、税收、信贷、保险等措施扶植企业的发展,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在完善实习经费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实习经费监督,拓宽筹资渠道。实习基地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给与实习学生工作生活中的后勤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