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体育产业事业双提升对策研究

2019-01-18 14:17郑伟东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扬州市体育事业体育产业

郑伟东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市在“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目标的导向下,近年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总体呈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在体育事业方面,“以省运促发展”带动了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全面建设设施、群众体育工作全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各类体育健身实体的发展到各项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该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成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运作的成功典范,也为扬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吸引社会力量办体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总体而言,扬州市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双向促进的机制尚没有真正形成,计划经济的思维仍然在体育事业促进中占据主要地位。扬州市市民广场、体育公园、竞赛场馆等体育设施主要还是依仗于政府财政投入,民营资本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尚没有发挥出来;而政府在体育产业促进领域的协调、促进作用发挥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导致体育产业在扬州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低,发展的动能上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1. 扬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15年扬州市政府印发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扬府发〔2015〕17号),确定扬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和分工方案,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构建体育特色产业体系,提高运营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不断放大体育活动综合效应。总体而言,扬州市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1.1 总体规模

据统计,2018年因省运会的盛大影响扬州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已远超出100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有显著提高。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力在逐步提升。

1.2 产业布局

以扬州体育公园为载体,形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会展、场馆公共服务示范窗口和对外合作交流载体。以蜀冈-瘦西湖为纽带,提升市体育健身中心、宋夹城、唐子城、蜀冈西峰生态体育休闲中心的体育产业功能,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区和体育服务产业集聚区。以廖家沟中央公园、七河八岛为中心,以生态体育体验、身体康复、健康养老为重点,打造新兴体育服务创新区。以李宁体育园、马拉松赛起点公园为中心,以体育旅游、办赛服务为重点,打造旅游观光型体育休闲健身服务区。以扬子津公园和滨江生态林业带、瓜洲露营为基地,以户外骑行、极限运动、体育拓展训练为重点,打造户外运动体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宝应、高邮、仪征、江都标准化体育休闲公园。启动实施老旧体育场地升级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制定并认真执行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标准,新建小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规模企业新建职工公寓按标准配套建设体育设施,并同步规划、建设和投入使用。

1.3 产业体系

扬州市体育产业与健康、休闲旅游、养老等多个产业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体育培训、场馆服务、体育信息媒体服务、休闲体育活动及体育用品等几大格局体系。其中以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为主导的健身休闲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游泳、定向等项目蓬勃兴起,体育培训、休闲体育、健身等发展迅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也逐步发展开来。

1.4 体育消费意识

扬州市民消费水平逐年显著提升,消费需求也从实物型向参与型、服务型转变,全市体育人口快速增长。体育健身投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扬州市民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今年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游泳健身消费达1000万人次以上,健身房固定会员超过15万人,参加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赛事有10多万人次。

2. 扬州市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2.1 扬州市群众体育发展情况

扬州市十分重视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城乡群众加强锻炼,增强群众体质。相继出台了好多政策文件,如《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扬府发〔2015〕14号)、《扬州市体育局关于印发<扬州市群众性体育比赛五年总体规划(2016-2020)>通知》(扬体发[2016]86号)等,按照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要求,以及省政府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部署,结合承办江苏省第十九届省运会,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工作,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2.1.1 群众体育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了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的均衡性。以承办第十九届省运会为契机,全市域布局建设相关群众体育设施,统筹规划建设项目,市、县(市、区)联动,制订整体推进方案,截止至2018年底全市域多达26处体育场馆设施得到新(改)建。遵循方便群众、宜建能建原则,在主城三区和三个功能区规划并参照人口分布和结构建成标准化体育休闲公园。各地的生态中心、绿地公园(广场)时都依规合规、因地制宜地插建体育健身设施,增加了体育健身功能。据统计扬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超出省均水平。

2.1.2 群众体育活动

借助省运会的契机,全市各级各类组织不断创新、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既有以球类、游泳、跑步、健步走、棋类、广场舞运动为项目的大型趣味赛事活动,又有培育和保护空竹、武术、健身气功、风筝、舞龙舞狮、健身秧歌、拔河等民间传统特色运动项目,还有轮滑、击剑、电子竞技、户外登山、魔方等新兴时尚类和消费引领型运动。还与学校联合开展篮球(足球)联赛、趣味运动会等阳光体育活动。许多单位或组织还结合各种节假日开展特色专项体育活动,达到了全民健身、全员覆盖的效果。

2.1.3 群众健身积极性

相关部门注重宣传引导,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定期组织对实施结果进行科学评估。认真做好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及时发布相关数据。举办健身技能培训、科学锻炼大讲坛等活动真正激发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健身、参加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经常举办各种健身培训活动和体育交流比赛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趣味运动会,调动居民持续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性。群众的锻炼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级社团人群都具备一定规模,活动开展越发科学化、常态化、生活化。

2.2 扬州市竞技体育发展情况

扬州市早些年竞技体育发展较为缓慢,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但近几年来,扬州市紧紧围绕体育强省建设目标,特别是恰逢省运会承办,在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同时,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加快发展步伐,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2.2.1 训练工作

围绕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训练工作进行改革,科学布局。进一步修订、优化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训练管理体系。加强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充分调动教练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强化赛风赛纪建设,为运动员营造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

2.2.2 后备人才建设

采用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制定科学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鼓励联办市级运动队、建立训练点,不断丰富、完善全市运动训练网络。不断完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

2.2.3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有了进一步优化,通过省运会对竞技体育各类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又进行了综合评估。优势项目与潜力项目统筹协调发展,加快落后项目的发展进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发展。

3. 扬州市体育产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扬州市体育发展的两大支柱,近年来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各自存在的不足,特别是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层次上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

3.1 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扬州市各级政府没有充分重视体育事业的产业属性,许多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例如政府投入很多资金新建很多体育休闲广场,建设了许多体育设施,但实际运营情况并不好,利用效率低,许多设施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这种模式造成政府单一化的体育服务供给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也制约了扬州各种体育市场的培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体育产业引导扶持的力度和效果相对有限。一个城市体育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引导、不断修正的过程。很多优惠政策不够明确具体,妨碍了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机会。

3.2 专业人才匮乏

任何产业想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据了解扬州市具备体育专业知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多,精通体育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人才更是缺乏。许多体育产业的经营和管理都存在裙带关系,引进和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很少,许多领域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如体育培训、体育文化等基本上身兼数职,真正懂得体育市场运作和综合管理人才较少。

3.3 市场配置不合理

扬州市体育产业一直以来主要依靠市场配置,但是市场反应灵敏再强都缺乏远瞻性,加上资本的逐利性、很容易形成“一窝蜂”式的资源配置,形成资源重复,扎堆经营导致恶性竞争。如由于城区健身市场需求,很多产业资本涌入到体育健身服务中,兴建了大量健身会所,反而乡镇区域“无人问津”,导致市区健身卡卖不动,乡镇没地方买。

3.4 体育产业统计系统尚未建立

体育产业统计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城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结构等相关信息,它已成为了解一个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动态、掌握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了解体育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而扬州市因为一直以来对体育产业重视力度不够,加上整个扬州市体育产业分布广、类别复杂,统计工作繁重,至今尚未建立统计系统,妨碍了市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

4. 扬州市体育产业事业双提升对策分析

4.1 完善政策体系,形成良性发展环境

4.1.1 建立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体育产业引导扶持和多元化投融资政策。强化体育产业人才智力支撑坚持规划引领,把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和融合政府其它产业规划,促进体育产业的科学布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体育企业重组、整合扬州市体育产业资源。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纳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扶持政策范围。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从事体育产业各个领域。鼓励并扶持本地企业组建并运营企业体育团队。

4.1.2 完善体育产业配套政策

将公共体育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创造基本市场需求。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扩大医保卡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定点使用范围。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抓好体育产业要素保障,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增加市体育局为市规委会成员单位,加强对小区配套体育设施方案的审查。研究提出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建立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加强产业发展情况监测。

4.2 高度重视,深化改革

4.2.1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强化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细化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和经营体育事业。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先安排,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2.2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管办分离”改革

探索公共服务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承担,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体育产品。改革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建立项目综合管理和分类指导机制,逐步推行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体育社团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体育社团合法、规范与高效运作。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价与考核体系,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优质服务。

4.3 引导社会兴办体育

4.3.1 引导社会资本促进产业提升

社会资本是庞大的资源,政府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主动投入到相关体育产业里面来,特别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是体育服务业,促进它们聚集发展。结合扬州市体育产业市场具体情况,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体育场馆与健身服务、体育旅游与竞赛表演、体育康复等潜力产业,促进体育产业全面提升。

4.3.2 引导社会力量承接体育

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向社会开放。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方针,推行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部门脱钩,把适合由社会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实施、企业参与的发展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形成民资与产业、社会共赢的格局。

猜你喜欢
扬州市体育事业体育产业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实力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