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钒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中化工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态度和作风。“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的方面。
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目标,会出现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态度和素质的培养,比如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中,教师只注重最后的仿真软件的成绩而忽视仿真过程中的诸多关乎职业态度和素养方面的评价标准与考核。
职业院校化工类教师以理工科背景的居多,可能在教学中较少运用“工匠精神”的经典事例去感染带动学生,也较少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和融入鲁班学艺等优秀经典事例。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头脑缺乏精益求精,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理念。
近几年在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等优秀的发展战略,但在具体实施上,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与“工匠精神”结合,如何使这些举措落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诚实劳动、敬业爱岗、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当今中国化工行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要打造制造业强国、要实施工业4.0战略,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化工专业为龙头的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深化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围绕国际化交流、校园文化育人、校企交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技能大赛培训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为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提供了实施途径。
在2012年以来,天津市高职院校在市教委的组织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率先开发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研发创立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简称EPIP)教学模式、承办全国大赛同时邀请其他国家选手同台竞技、建设国际教育资源。我院迄今为止,承接10余个专业的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为契机,努力践行多形式资源的国际化教学合作,“鲁班工坊”的创设标志着我院校乃至天津职业教育资源走向国际化。
通过认真梳理在泰国建立的首个境外“鲁班工坊”成功经验,我院努力探索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配合国际产能合作,培养一批服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大赛延伸、人文交流等多维度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服务项目。通过近三年来的项目实践,学院主持并联合天津市6所高职院校总结经验,撰写的《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创设“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鲁班工坊的建立,重塑了“工匠精神”新时代的意义,提高了“工匠精神”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增加了学生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为弘扬“工匠精神”,学院在校园文化方面投入了大力量。学院是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单位,邀请墨子研究中心专家给学生讲解班墨文化,并通过举办鲁班锁技术大赛,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1]。
鲁班锁技术大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榫卯结构技术、现代智能机器人技术于一身,是学院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系列活动之一。鲁班锁技术大赛传承古代技艺,发扬工匠精神,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大赛从传统的鲁班锁手动拆装这一“兴趣”切入,从鲁班锁的自动拆装这一“工程”入手,用“创新”作为拓展,实现从工程到实践再到创新项目,丰富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经验,提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这些活动的实施,无疑是我院重塑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天津欧陆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润滑油及化工材料研发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由北京大兴迁往天津宝坻,该公司在润滑剂研发生产领域不断攀登高峰,以过硬的拳头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成为了润滑油企业的领跑者。我院作为一所以化工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北京迁津企业,与天津欧陆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接,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
与天津欧陆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示范性基地,促进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与润滑油产业的深度融合。2017、2018年学院化工专业为该企业输送了10余名学生,进行跟岗、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企业生产工艺。通过跟企业的对接,可以提高教师队伍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弥补教师自身缺陷,有利于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2]。
以赛促教,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品质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学院通过承办全国工业分析与检验大赛和组织学生参加其他类型大赛,每一次大赛经历,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次完美的提升。在备赛和参赛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必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做到了以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毕业反馈,大赛选手在企业的认同感更高,职业发展更好。
通过大赛培育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技能大赛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有力促进了“教、学、产、竞”融合、校企合作,引领了化工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推动了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展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为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学徒制是我院在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举措。学院《石油化工行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建设》项目于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一批试点验收,这也是我院积极落实“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项目之一[3]。
在推行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学院与企业协商,共建了现代学徒制3个试点班,拓展出德凯化工试点班,签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面向化工生产设备操作、化工生产运行监控、化工设备检修、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掌握石油化工行业相关专业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的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现代学徒制“全学程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的实施,共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班134名学生(学徒)的培养。该类学生通过企业的反馈表明,与普通学生相比,试点班的学员顶岗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岗位中去,适应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高。这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了精益求精,耐心严谨的“工匠精神”[4]。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是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的重要方法之一。
总之,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高技能知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高职院校也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我院通过践行上述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效果显著,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化工类人才提供了的借鉴和参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