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辉,黄清观
(尤溪县公安局,福建 三明365100)
2019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战略目标。”[1]基层公安工作与乡村建设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如何充分借助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反哺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既是新时代基层公安工作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更是大数据时代基层公安科技强警、数据强侦、数据强防、数据为民的重要发展方向。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同时,对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挑战。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全面、统一、科学、务实的规划和布局,从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上做出了重大决策,这给基层公安机关智慧警务建设带来了福音,更为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发展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当前的乡村社会问题治理,大多采取传统的治理模式,导致一些社会治安问题的排查治理工作长期处于滞后的状况。例如,治安问题的排查效率低、敏感问题信息反馈慢、应急处突部署决策可行性差,甚至出现治安问题影响社会安全稳定,问题浮出水面相关治理部门才得到信息的现象,导致信息收集、反馈、决策、处置慢半拍,治安问题常常处于被动的境地。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是基层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必行路径。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为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解决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如何建、怎么建、选择什么样的建设模式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建设标准和重要的模式样本,确保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方向明、针对性强,有效规避和减少智慧警务建设的盲目性、反复性和重复性,确保智慧警务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发展不反复,适应实用见实效。
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始于公安部部署的“三项建设”“四项建设”,以基础信息化为起点,特别是近年来,智慧警务建设在基层公安工作、队伍建设中全面铺开,使得各种智慧平台应运而成,给基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基层公安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智慧警务建设规模不大、模式不一,各为其主、各取所需,数据壁垒、数据鸿沟等问题大量存在,而且受到基层民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专业素质技能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数据导侦、数据导防、数据导控、数据为民等工作利用效率低。因此,面对《纲要》提出的乡村数字战略发展的宏伟目标,现有的智慧警务建设项目和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与《纲要》布局不相适用、不相同频、不相同步等现实问题。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如何做到与《纲要》部署要求相同步、相同频,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警心所盼,更是乡村警务发展的必行之路。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如何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视域下顺势而为、务求实效,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强大动力,但由于基层公安受制于工作任务繁重、治安性社情发展多变、智慧警务建设局限性大、发展环境受限等诸多因素,“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2]。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智慧警务建设如何扎实有效地与之高度融合,如何充分有效地与当地各级政府数据发展建设项目紧密融合,其融合度的紧与松,这些显然都是影响智慧警务建设质量、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唯有智慧警务建设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紧密衔接,合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智慧警务建设效能的最大化。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既为数字乡村发展明确了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基本策略,更为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发展提供了参照与建设发展的基本导向。然而,基层公安如何在智慧警务建设发展中与当地政府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建设导向保持高度一致性,使智慧警务建设发展与当地政府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保持导向上的一致性、建设规划的同步性、具体实施的同频性,是基层公安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发展唯有与当地政府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建设导向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有效消除两者之间建设进程中的差异性、落差性,从而确保智慧警务建设发展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实施的高度同频性。
资源的有效保障是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智慧警务建设发展资源包括资金资源、社会资源、原有科技防控资源等。如何实现诸多资源的有效、高度整合利用,做到所有数据资源有效利用,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到“刀刃”上、将数据资源用到重要节点上、将社会资源用到有效综合治理上,全面推进智慧警务在“面”上的全覆盖,“点”上的全功能,“线”上的全效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早设计、早论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早沟通、早会商,只有做到科学、求实、重效、精准,才能确保智慧警务建设与乡村数字发展战略实施不脱节,才能确保智慧警务建设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实施相得益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农村地区技防系统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同时提出要“加强农村警务工作,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3]。因此,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与发展必须紧密与《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步调高度一致,立足县情实际、公安工作实际,“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之路,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和改革节拍,坚持把大数据作为新时代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深入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全面推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公安机关战斗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4]。借力发展增强“推动力”,借势而为激发“内驱力”,做好做实筑基、解困、突破三篇大文章。
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视域下,基层公安智慧警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实用、强化实效,坚持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总指导,着力建设智慧公安、打造数据警务,进行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有效整合、高度集约、提升实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目前智慧警务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短板和盲区,针对新时代对公安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建设智慧公安、打造数据警务的部署,按照“要大力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坚决打破部门警种壁垒,推进数据融合共享,加强高端集成应用,助推警务流程再造,从源头上解决制约警务整体效能的体制性障碍和瓶颈性问题,切实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和公安工作智能化水平”[5]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科学建设。一要建立统一平台。当前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由于受地域、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设标准不一、运作能力参差不齐、硬件设施较滞后,必须在乡村数字发展战略的总框架下,全面对基层公安现有智能化警务系统进行升级,全面打通内、外数据壁垒,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警种数据汇聚、信息共享;必须严格按照乡村数字发展战略布局,统一标准、流程再造,统一全省或全市、全县域治安管理、户政、交管、出入境、消防、网安、禁毒、监管、宣传等警种业务平台,统一入口登录,实现线上标准办理,以统一的“应有尽有”“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智慧警务平台,实现内部业务协同、外部信息流转、条块融合,一个平台运行、一个端口连接、一键式操作的智慧警务平台。二要建立扶助机制。就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全面构建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智慧警务面临缺资金、缺人才、缺高端设施等挑战。对此,要借助数字乡村建设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加大政法经费的专项补助,确保基层公安智慧警务的硬件设施高质量、高效能。三要加大人才培育。就当前而言,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在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上,要实行省级公安机关专业培训,市级公安机关重点指导,或实行市级公安机关对专业人才统一调配等机制,县级公安机关与省、市警校建立局校人才培养培训协定,由县级公安机关择优选送优秀民警、文职人员分期分批参加智慧警务业务专业培训,提高相关人员智慧警务的基本能力,提升其胜任运作智慧警务的本领,真正打造一支与全面依法治国、与乡村数字发展战略、与智慧警务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化基层公安队伍,确保基层公安智能设施和装备有专业的队伍来运作、有专业的技术来保障,充分发挥智慧警务在警务实战中决策数据化、效能最大化、服务最佳化的作用。
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视域下,基层公安智慧警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于“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6]这一基点上,积极能动地应对信息化时代复杂社会形势的社会治安管理、打防控违法犯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要做实智能项目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智慧警务建设要坚决杜绝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和“花架子工程”,做实打基础、利长远、管全局、惠实战、利民生的事,从实建、实战、实用、实效出发,把建设重点放在县乡村的智安社区、智安医院、智安学校、智安市场和智安村镇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治安管理的“智慧监管”建设、审批服务的“网上在线警务”“微户政”等智能化升级建设和社会面防控的“标准地址+二维码门牌”的深度建设和应用。二要建实乡村智能防网。要围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县乡村核心智能防控圈、中心区域智能防控圈、主城区智能防控圈、大城区智能防控圈、乡镇智能防控圈及县际智能防控圈等为重点的城乡智能防控圈建设,依托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等资源,深化远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推动社会面、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智能化,打造“点上智能全覆盖、线上智能布卡、面上智能设防”的梯级智能防控网,为县域动态治安打防管控提供及时服务和智力支撑。三要做实重要区域智防。要围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县乡村综治“雪亮工程”视频建设,强化重点乡镇、重要区域和重点场所、省市县界智能化安防体系建设,以及将县乡村社会上的所有视频监控全部联网接入公安公共视频平台,全面提高视频监控的覆盖率、分析研判的精准率、预测预警的及时率和接警处警的满意率。
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视域下,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与发展要“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7]。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目的是要全面提升警务实战效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对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公安工作需求为指向,找弱项补短板,深化智慧警务建设。一要精准对标乡村治安治理效能。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视域下,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与发展要针对信息导侦、信息导管、信息导防、信息导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建实智慧警务平台,重点要精准对标大数据引领服务刑事侦查、治安管理、执法规范建设,以智能化运行板块,推动信息化与侦查破案的深度融合,开展碰撞比对、线索扩线、案件串并、人案关联等实战应用,实现数据到人、数据到案,提升精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整体效能,提高基层警务平安乡镇村建设的实效。二要精准对标提升服务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过程,在于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解决,在于健全和均衡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8]在乡村数字发展战略视域下,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与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和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意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紧紧围绕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从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尤其要精准对标最偏远的山村和老幼留守、弱病残、贫困户等困难群体,建立“微警务集市”,利用手机微信、互联网等平台广泛收集偏远山村群众的办事需求,利用乡镇赶集日下乡开展预约上门办理户籍类、交通违章处理、摩托车上牌换证等服务。三要精准对标执法高质量。执法质量是公安执法的生命线,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基层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执法方式、风险管控手段、警务运行模式变革。要强化案管中心、办案中心、涉案财物管理中心、音视频存储中心“四合一”执法基地建设,并规范运作;要强化执法质量考核考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执法办案程序是否合法自动检测、风险控制自动提示、违法办案自动报警、执法信息自动推送、执法质量自动测评智能化建设,以信息全收集、案宗全上网、过程全透明、考评全覆盖为基层公安执法办案高质量的助力。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视域下,基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与发展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强警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构建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基层公安智慧警务,重点在于全面推进基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实现公安内部数据、政府专业数据、公共服务数据、互联网数据的集成共享;关键在于智能化设施的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警务人员专业化能力水平的提升,具体运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智慧警务在压缩违法犯罪作案、流窜空间,拉近公安机关与管控服对象之间距离的功能,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