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源头之兴和县洋河水系考察

2019-01-18 11:05:47张志华
中国水利 2019年22期
关键词:永定河水保水系

张志华

(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政协,013650,乌兰察布)

永定河上游分南北两大支流,北支为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境内,于河北省怀安县汇流成洋河,在河北省怀来县夹河村与桑干河会合后始称永定河,进入北京,为北京市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孕育了北京市的文明,堪称北京市的母亲河,而其上游发源地内蒙古兴和县则可称为“母亲河之发源地”。

兴和县境内水系可分为永定河水系及内蒙古察汗淖尔内陆河两大水系,水系与地形和降水条件密切相关,县境内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冬春水量少,夏季水量多而集中,河水裹着大量的泥沙,水土流失严重。

兴和县有三条较大河流 (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汇成洋河,再经官厅水库入永定河,全县有2 662 km2属永定河流域。

一、洋河水系的主要结构

1.东洋河水系

①二道河。为兴和县境内最长河流,由后河、前河汇流而成。后河古代最早称于延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有详细记载,发源于兴和县鄂尔栋镇双台山地区和张皋镇桃花岭一带。双台山地区在兴和西部按山势排列为“九道沟”,海拔1 830 m,山大沟深, 由5 000余亩 (1亩=1/15 hm2,下同)华北落叶松(20世纪60年代人工栽植)和10 000余亩沙棘、柠条、榆树等灌木林(属国家退耕还林、围栏封育等林业、水保工程等项目)组成,生态资源雄厚,水源蕴涵量大,形成两条主要水系,其中一条较小,由东南向西北流经丰镇市隆盛庄河水系入察右前旗境内的黄旗海(内陆湖);另一条较大,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后河水域,是后河水系主要的发源地。

后河流经县境中部在城关镇东南与前河汇合,县境内全长87.5km,流域面积880 km2,河床平均宽度14.55 m,河网密度0.61 km/km2,支流110条,支流总长度451 km。年平均径流量1.94 m3/s,清水流量 0.6 m3/s,水量较丰富,水质较好,但年际变化较大,灌溉用水保证性差。

前河发源于鄂尔栋镇的九十二号村委会朱砂洞,由西南往东北流经城关镇东南与后河汇流,全长25.4km,流域面积298 km2,河网密度0.81 km/km2。支流42条,支流总长度217.5 km。二道河经友谊水库出境入河北省怀安县东洋河,汇入永定河。

二道河的较大支流还有黄石崖河、壕庆河、鸳鸯河。其中黄石崖河发源于兴和县大库联乡黑山子南麓,流入后河,干流长度21.3 km,流域面积127 km2,平均河床宽度 7.50 m,河网密度 0.68 km/km2,共有支流24条,支流总长度64.7 km;壕庆河发源于察右前旗大淖海(依核淖尔),干流兴和县境内长度15.6 km,流域面积238 km2,河床平均宽度15.8 m,河网密度0.98 km/km2,共有支流68条,支流总长度217.9 km;鸳鸯河发源于河北省尚义县郝家沟,在兴和县境内干流长度11.5 km,流域面积154 km2,河床平均宽度11.45 m,河网密度1.1 km/km2,共有支流63条,总长度161.2 km。

②银子河。发源于兴和县大同夭乡大王山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西沟掌、陶卜夭、七家营,在大同夭乡高庙子村东东石咀处出境,经东洋河汇入永定河。银子河兴胜庄以上河段为季节性间歇河,以下河段清水长流不息,年平均流量为0.25 m3/s,兴和县境内全长42.6 km,流域面积 392 km2,河床平均宽度10.4m,河网密度0.79km/km2,有支流80条,总长度265 m。

2.西洋河水系

主要有营子川河。营子川河发源于兴和县店子镇白家营境内苏木山黄石崖山北麓。经芦家营、白家营、店子、西湾至古城出境,经西洋河汇入永定河。多年平均流量0.2m3/s,兴和县境内全长29.4 km,流域面积 279 km2,河床平均宽度7.83 m,河网密度0.85 km/km2。支流51条,总长度207 km。其支流朱家营河发源于店子镇西洼,年平均清水流量0.2 m3/s,境内全长26 km,流域面积124 km2,河床平均宽度5.2 m,河网密度0.90 km/km2。

3.南洋河水系

主要有三道边河。三道边河发源于兴和县店子镇苏木山黄石崖山南麓,向南至小沙沟出境,进入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注入南洋河支流黑水河。兴和县境内全长9km,流域面积75km2,河床平均宽度5.77 m,河网密度 0.5 km/km2,有支流9条,总长度81 km。

兴和县境内几条洋河水系从上游携带大量泥土和砂石以及丰富的土壤有机质,在出山后形成洪积冲积扇,是北京城建城的地理基础。今天的北京即坐落在以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为主,泃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洪积冲积扇为辅的北京小平原上。

由于永定河上游内蒙古境内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山体缺乏足够的植被保持水土,遇有大雨,雨水就会迅速在山谷中汇集起来,山洪携带泥土沙石从高处汇流而下,凶猛的洪水冲出山口后坡度骤降,失去了山谷束缚,水流随之变得缓慢和散乱,泥沙随之沉降堆积。

二、洋河水系的文化渊源

维系兴和县历史文化的纽带就是洋河水系。兴和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涵藏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境内绵绵不绝的于延水(二道河古名称)和延乡水(营子川河古名称),巍峨险峻的苏木山和弹汉山(大青山古名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长川地(北魏对兴和中部地区平原的总称),军事重地柔玄镇(北魏重镇,在台基庙村南,金、元时代在遗址上建威宁县),明净清澈的威宁海(涝利海古名称),晨钟暮鼓的佑安寺(正黄旗的旗庙),康熙西征噶尔丹的古战道(元朝木柃道),荒草萋萋的威宁井氏墓遗址、正黄旗总管巴彦孟克家族墓地、涝利海上游的兵部侍郎墓,历经沧桑的额附班第陵,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张皋镇关帝庙,蜿蜒崎岖的大南山区古长城,废亘连绵的北魏长城……兴和中部的鄂尔栋镇、民族团结乡三面环山,山上敖包林立蔚为壮观,中间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郁郁苍苍的杨树随处可见;察尔湖、涝利海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草原上,平添了无限风韵。兴和南部大南山区蜿蜒崎岖的古长城和巍峨秀丽的苏木山等,形成了兴和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和资源基础。

三、生态建设历程

兴和县人民为永定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奋斗了将近一个世纪,取得了卓越成效。兴和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全县总面积3 518 km2,水土流失面积2 884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2.8%。县内属永定河流域的面积为2 66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 156km2,占县属永定河流域的81%,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511 km2,侵蚀模数达5 000~8 000 t/(km2·a),均在永定河流域范围之内,每年约有534万t泥沙输出境外。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局部坡耕地布满沟壑(多为鸡爪沟),给山丘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现将兴和县生态建设历程简述如下。

(1)基于总量控制目标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绩效宏观测算结果(265 mg/kWh和333 mg/kWh)均为热能动力学理论计算值(110 mg/kWh和160 mg/kWh)的两倍多,表明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后,在年运行5000 h的前提下,“十三五”火电行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完成具有一定冗余量。

1950年,在苏木山和黄土夭一带的大南山开始进行封山育林、封山种草,控制水土流失的试验。

1956年4月,在店子乡黄土夭村建立了水土保持基点站,建成土谷坊1 700多座、鱼鳞坑2万多个、蓄水池300多个、水簸箕 2个,修防洪渠5 600多道,挖排水1 100多条,筑防洪坝600座,水土保持面积40 km2。

1957年,贯彻国家“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建立了杨明举、八道沟、南湾3个水保站。培训农民技术员252人,重点地区成立了常年水保建设队伍。采取水利与农业同工同酬,社与社换工互助办法,农牧林水综合治理山地。当年改良耕地333 hm2,修梯田 267 hm2,并通过修谷坊,挖水簸箕、鱼鳞坑,建沟头防护坎等水保工程,共治理面积17 km2。

1964年,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确定每年利用初春和秋季农闲时节掀起两次水保建设高潮。当年修梯田1 067 hm2,培地埂5.3 亩,植水保林 320 hm2,种草 87 hm2,封山封沟540 hm2。

1973年以后,全县又掀起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大搞农田建设高潮,主要以平整土地,培埂刮畦,修水平梯田为主,力争变三跑田 (跑水、跑土、跑肥)为三保田(保水、保肥、保墒)。在水保治理中有计划地拦河、筑坝、闸沟造地、植树种草,治理一片、受益一片。营子川一带山大沟深,植被稀疏,地表支离破碎,年输沙量342万t,1974年组织了30多人的专业队经过8年治理,营造水保林280hm2,种草 133 hm2,修水平梯田 300 hm2,引洪淤澄20hm2,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1983年10月,兴和县被国家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县。经过技术培训和规划设计等充分准备,全县小流域治理工作于1984年4月全面展开。到1987年,共完成治理面积3.6万hm2,其中面上营造水保林1.43 hm2,种草8 133 hm2。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1.36万hm2。特别是把流域内的荒山、荒坡、荒沟划给农户,明确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和“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颁发了小流域治理使用证。开展小流域治理过程中,紧密结合生物措施,根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坑内植树,埂上种灌,行距间种草,乔、灌、草“三层楼”,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1983—1988年,全县属永定河流域内完成水保治理面积4.09万hm2,水保治理面积占永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8.9%。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18.7%,比治理前的1983年提高了11.7%,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据初步测算,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802万m3,占治理前的9.0%;减少了下泄泥沙62万t,占治理前的11.5%。

1998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预防为主,治管并重”的原则,对水土流失实行区域治理。到1998年12月,共完成治理面积1.05万hm2,其中水平梯田467hm2,沟坝地73hm2,建水保林5 540 hm2,种草2 533 hm2,修坡式简易梯田1 867 hm2。1999年,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03万hm2,其中完成重点流域治理面积2 673 hm2。

2000年,兴和县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全县部署永定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即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保项目、110国道绿色长廊建设以及北部6乡风沙源治理)三大主战场,组织动员全县各方力量投入水保治理共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86万hm2,其中建梯田、沟坝地1 493 hm2。启动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生态面貌。

2002年,兴和县属国家水土保持8大片重点流域治理顺利通过国家水保二期二阶段重点治理验收。当年在永定河上游重点治理完成3 167 hm2,包括基本农田97hm2,水保林156hm2,经济林 5 hm2,种草 0.13 hm2,封禁治理122 hm2。

2003年,为了保证水保工作科学规划、科学施工,水利部门实行科技人员包项目、包质量的技术承包责任制。当年完成水保治理面积6 980 hm2,占上级下达任务的131%。

从2011年开始,国家在兴和县相继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覆盖全县9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苏木山林场),至2015年的5年中完成生态治理面积69.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增长到21%,林草盖度由28%提高到52%。

“十二五”期间兴和县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9.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2万亩,封山育林34万亩。2015年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74 000亩,其中补植补造60 000亩、经济林9 250亩,建设山杏、红枣、李子、苹果等经济林采摘园4 750亩。

2017年兴和县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5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2.3万亩。全面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加快察尔湖和前后河湿地公园建设进度。重点完成G6、G7国道两侧、出入口及连接线,高铁站周边,黄花梁生态公园人行道两侧,南脑包烈士陵园和兴苏公路两侧等重点部位绿化工程。全面抓好林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实施“矿山复绿行动”,推进矿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有序完成20 km2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促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兴和县顺应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环境需要,相继启动了绿色通道工程、城区城郊绿化工程,基本形成了有路就有林、车在路上走、人在林中行的林网带结构,全县完成公路绿化386 km,栽植各类苗木2 700余万株,完成综合物流园区通道绿化8.7 km,以及全县乡乡通绿化工程。其中城区绿化共植各类乔木3万多株;完成南北环城路路林绿化16.52 km,共栽植新疆杨2.3万株,柳树1.1万株,花灌木 11万丛(株),柽柳 7 500株;完成机关单位庭院栽植各类树种6.5 万余株(丛),种花种草 1.5 万 m2。

为提高全民参加国土绿化的积极性,增强国民对国土绿化重要性的认识,兴和县2005年进一步制定完善了 《兴和县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县级、乡级各规划义务植树基地1处或多处,按5年规划实施,县级每年实施3 000亩,每个乡镇每年完成1 000亩。县规划义务植树基地10万亩,实际完成8.6万亩,树种有 “三松”、云杉、杨树、沙棘、柠条、山杏等。全县总人口30.3万人,其中适龄公民11.34万人,每年参与义务植树11.2万人,尽责率达到了98.9%,每年完成了义务植树70多万株,人均植树达到了6~7株。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效,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吸引了热心于生态建设事业的多方参与。

四、洋河水系的主要水利工程

友谊水库始建于1958年8月,1960年拦河坝合龙成功,开通了输水洞,初步挖了溢洪道。到1965年12月,完成了拦河坝全部工程,进入蓄水受益阶段。这两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5.48万 m3,混凝土 7800m3,投入资金 743.14万元。水库最大集水面积2250km2,占东洋河流域面积的67.6%,总库容1.16亿m3, 防洪库容 5 870万 m3。1970—1981年,投资340余万元,进行了续建加固施工,工程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 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质量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

七家营水库位于银子河下游,是“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的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建设主要是为满足城镇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及工业用水需求,同时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和2×35万kW宏大电厂提供水资源保障。它的建成运营,对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水库建设中,库容区的七家营村属蒙古族聚居区,蒙古族同胞们多年来生活在这里,但为了七家营水库的顺利建成,他们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全部迁移至政府建设的新村,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团结、蒙汉同胞亲如一家的感人画面。

此外在兴和县境内为保护永定河水系水土保持,还建有皂火口水库、鄂卜坪水库、黄石崖水库、三埔水库等不同类型的蓄水工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京蒙两地携手共进,建设绿色美好家园作出了典范。

位于永定河源头的洋河,是永定河文化寻根溯源的聚焦点。雄浑的阴山山脉、广袤的黄土高原和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赋予了她独特的文化气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的力量。兴和县地处蒙冀晋三省区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独特,交通区位优越,是“呼包鄂”经济辐射区和“乌大张”经济协作区的交汇点和项目建设核心区,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永定河水保水系
永定河治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海河水利(2024年4期)2024-05-06 03:36:16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2022 年春季永定河全线通水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水利(2022年9期)2022-06-02 02:35:02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48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美丽河北之永定河
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16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绿色中国(2019年24期)2019-11-26 07:14:10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