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静
(兰州理工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甘肃兰州 73000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提出的标准,到21世纪末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增长,给我国老年人健康、医疗、经济、体育健身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着老年人的健康,为老年人制定科学的体育健身,促进老年人健康。2015年9月30日, 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1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健身活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理想途径。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2030”规划纲要。我国首次将健康战略纳入国家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建设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身”,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这需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因此,研究随迁老人体育参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此之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呈上升趋势,随迁老人的现象越发普遍。由于,随迁老人年纪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并且受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限制,随迁老人往往无法享受到迁入地的种种社会福利,再加上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随迁老人出现身心疾病的困扰,以及社会融入问题。而参加体育运动是解决随迁老人健康问题的理想途径。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够促使随迁老人身心健康、能够增强随迁老人的社会交往与文化互动,积极的融入社会环境。
目前学界尚未对随迁老人做出明确的定义。王雪、董博将随迁老人定义为:从农村进入子女所在城市,并在城市定居生活的农村老年人[1]。何晓庆认为随迁老人是指跟随子女进城到异地居住且户籍留在老家的老年群体[2]。李瑞琪认为随迁老人是指远离家乡、跟随子女来到其工作的城市,年龄在50是以上的女性及55岁以上的男性[3]。我认为随迁老人不仅仅局限于农村迁往城市,有一部分老人是从久居城市迁往子女所在城市。因此,在此研究中我对随迁老人的界定是指老人从久居之地移至子女所在城市,并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群体。
基于日常家务结合而成的老年人松散组织为随迁老人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提供了基本支持。[4]大多数随迁老人都承担着照顾孙辈,买菜做饭等一些家务活动,还有一部分随迁老人是为与子女团聚或是看病,闲余时间过少,体育参与时间就少之又少。随迁老人在买菜、接送孙辈上学的过程中通过逛街、散心进行锻炼。另外,随迁老人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完成家务活动之余进行。整体来说,随迁老人大多数时间照顾孙辈和做家务,在闲余时间才能按自己的喜好来分配时间,加之随迁老人对健身的意识淡薄以及对新环境适应缓慢,导致随迁老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很少。由于受年龄、时间、场地对随迁老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限制,以及随迁老人自身对运动技术要求不高。健步走、广场舞、棋牌和气功是目前大多数随迁老人喜欢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虽然符合随迁老人的运动需求,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随迁老人对体育参与认识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参与体育锻炼。与其他人群不同的是,基于年龄与身体机能的限制,以及随迁老人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照顾孙辈和做家务,随迁老人参与的体育锻炼活动对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的要求相对较小,对于休闲娱乐的追求较多。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这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具有被动性特征。
影响随迁老人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因素。国务院颁发“健康中国2030”是用来促进全民健康,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随迁老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是保持健康身体的理想途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随之上升。随迁老人还是一个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从久居之地转移到一个新环境,这使随迁老人很难适应新环境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并且随迁老人的体育意识薄弱,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及技能。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体育活动开展困难。
随迁老人主要以家庭(照顾孙辈、做家务活)为主,没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大大的限制了随迁老人参加体育锻炼。随迁老人参与体育锻炼场所主要在居住小区、邻近小区以及接送孙辈的沿途。公园、校园、广场选择的人数较少。随迁老人选择消费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几乎为零。随迁老人是一个特殊老年人群体, 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5]由于随迁老人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不同,以及儿女的陪伴极少,导致随迁老人很难融入新圈子、并且孤独感增长。随迁老人在经济上不想给儿女增加额外负担,这限制了随迁老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权益。
家庭因素是影响随迁老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因素。照顾孙辈和家务琐事导致随迁老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由于子女们工作繁忙陪伴父母时间甚少,除了日常生活之外也很少关心父母对生活上的其他需求,随迁老人也不想给子女们思想和经济上增加额外的负担,与晚辈们沟通少,这使随迁老人在参与体育锻炼这方面不但缺乏时间,而且缺乏家人精神、经济上的支持与鼓励。
虽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离人们越来越近。互联网的使用,促使了一少部分随迁老人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大部分随迁老人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体育运动锻炼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学科活动。由于年龄、体质和健康的影响,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是特定的。[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目标规定: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到2030年,健康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需要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目前随迁老人体育锻炼的方式大多数是自己组织进行的,缺乏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合理的指导,使随迁老人不会使用体育器材,无组织管理,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固定。还有相当一部分社区体育器材损坏严重,无人管理维修。4.1 相关部门应该提高随迁老人体育锻炼意识,提高随迁老人体育健身参与度,促使随迁老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障随迁老人生活质量。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改变随迁老人体育现状,创造老年体育氛围,实现全民健康的意愿。
4.2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提高随迁老人健康,鼓励随迁老人自给自足的服务,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加强随迁老人参与体育锻炼频数。
4.3 加强社区体育管理服务,完善老年体育器材、场地,丰富体育项目。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专业人士带动随迁老人合理、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真正将随迁老人的体育锻炼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影响下,随迁老人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同时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急剧增长,随迁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成为重点问题。虽然参加体育锻炼能积极应对相关问题,但是随迁老人闲暇时间太少,总体体质较弱,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及技能,体育参与意识单薄。与子女沟通较少,心理负担重,在参与体育健身方面得不到家人的精神上的鼓励与经济上的支柱。所在社区的体育场地、器材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因此,随迁老人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当下应该积极落实《“健康中国2030”刚要规划》,提高健身意识,增加场地、器材设施,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随迁老人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