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1-18 01:00方成俊徐淑菲郭书林黄印尧
中国动物检疫 2019年1期
关键词:病鱼体表鲈鱼

陈 晖,方成俊,肖 颖,徐淑菲,郭书林,黄印尧

(1. 东山海关技术中心,福建东山 363401;2. 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福建厦门 361012)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是一种适温性广、抗病力强、生长迅速、肉质鲜美的肉质性鱼类,1983年从国外引进,现已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大量养殖[1-3]。近年来,福建、广东省海域当年繁殖的网箱养殖鲈鱼苗,在每年的5-10月,当天气连续晴好、闷热、海面风小时,会出现吃食减少、燥动、打转等症状,1~2 d后死亡。死亡常呈成倍叠加发展,并持续扩散蔓延至整个海区,死亡率高达80%~90%,损失非常惨重。养殖1年以上的大鲈鱼也会发病,但死亡率很低。养殖户不明病因,只能采取少投料的半饥饿饲养法,因而使鲈鱼苗成活率很低,仅为10%~20%。即使存活下来的鲈鱼,也需要半年时间,食量才恢复正常,因而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成为当前海区鲈鱼养殖急待破解的难题[4]。

1 发病情况

福建省漳浦县某海水养殖场海水流动较好,现有网箱约20个,主要养殖当年繁殖的鲈鱼苗及已养殖1年以上的花鲈,养成后全部用活水运输船运往韩国,供应韩国料理店。近年来每到夏季,该海水养殖场饲养的当年繁殖的鲈鱼苗就会发病,死亡率极高。2017年12月,该养殖场从福建省东山县某养殖场购进3 cm长鲈鱼苗11万尾,分4个网箱饲养,饲喂专用配合饲料,每日早晚投料各1次。当时正值冬春季节,气温低,鲈鱼生长很正常,至2018年4月,鲈鱼苗成长至6~8 cm,大约存活10.5万尾。随着鱼苗长大,网箱内鲈鱼密度加大,由于工作忙,没有及时进行分箱饲养。随着气温升高,至4月底,漳浦县白天气温达32~33 ℃,天气闷热,海面上持续微风,风力小于3级。此时,网箱内的鲈鱼出现烦躁、采食量明显减少、不正常游动、平衡失调、盘旋游动、狂游、侧游、自转等症状,少量鱼苗开始死亡;到5月1日,鲈鱼病情加重,每隔1 h每个网箱都会有几百条鱼苗死亡;至5月2日送诊时,已有7万条鲈鱼死亡,死亡率为65%左右。

2 实验室检验

2.1 剖检

5月2日清晨,从网箱中捞取数十条病鱼,打包充氧运抵实验室。到实验室后,大部分鱼苗已死亡。鱼体表检查发现:鱼新鲜度好,头体、尾、鳃、鳍、肛门都完好;明显的病变是鱼眼特别明亮,微肿胀;部分病鱼一侧正常,另一侧有大小相近的一个新鲜破溃面,无化脓灶和异味。剖开腹腔发现,肝、肾、胃肠等脏器均正常,无积液和异味(图1)。

图1 病鱼体表临床症状

2.2 寄生虫检查

检查病死鱼体表皮肤、鳃、腹腔和脏器,末见寄生虫感染。

2.3 细菌学检查

(1)无菌操作,取病鱼肝脏和体表破溃处组织触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为阴性。

(2)无菌操作,取病鱼肝脏、体表破溃处组织和网箱内海水,分别接种于3支营养肉汤(含质量浓度1%NaCl、pH7.0)试管,30 ℃培养36 h,发现接种肝脏组织管肉汤不混浊,而鱼表破溃组织和海水管的肉汤变混浊。再将上述混浊的二管分别接种TCBS平板,进行单菌落检查,发现长出少量形态较一致的黄色菌落,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鉴定仪鉴定,确认是溶藻弧菌。将该菌进行鲈鱼苗毒力试验,结果为阴性。

2.4 RT-PCR检测

2.4.1 材料 (1)选择数尾濒死鲈鱼脑、眼等活体组织,冻存于-80 ℃冰箱备用。(2)试验所用的磁珠法通用型RNA提取试剂盒: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产品。(3)一步法RT-PCR试剂盒: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所用序列,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 第3版) 推荐的引物,引物序列为:反向引物5'-CGA GTC AAC ACG GGT GAA GA-3',正向引物5'-CGT GTC AGT CAT GTG TCG CT-3'。(4)GeneGreen核酸染料: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4.2 方法

2.4.2.1 组织样品处理 各取病鱼的脑、眼约50 mg,放在1.5 mL灭菌离心管中,用灭菌碾磨棒充分研磨捣烂,加1 mL裂解液,室温孵育3 min;加200 μL氯仿即三氯甲烷(Chloroform),小心盖上盖子,剧烈震荡15 s,室温孵育3 min;4 ℃ 1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400 μL至5连管的第1个孔内。

2.4.2.2 RNA提取 采用磁珠法进行RNA提取,在5连管内分别加入相应试剂(表1),全过程在磁珠提取纯化系统中自动进行。

2.4.2.3 一步RT-PCR法 根据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扩增片段大小设置的RT-PCR反应液如下:PCR模板5 μL,正、反向引物各2 μL(40 μmo1),Taq酶1 μL(5 mo1/L),10×Taq酶 缓 冲 液7 μL,MgCl2(25 mmo1) 6 μL,dNTP 2 μL,M-MuLV逆转录酶(20 U/μL) 1 μL,RNA酶抑制剂(20 U/μL)0.5 μL,加灭菌双蒸水至50 μL。程序设定为:首先42 ℃ 30 min、95 ℃ 5min,然后95 ℃ 40 s、55 ℃ 40 s、72 ℃ 40 s,循环30次,最后72 ℃延伸5 min,4 ℃保存。

表1 5连管内所加的相应试剂及剂量

2.4.3 PCR扩增结果判定 用TBE电泳缓冲液配制2%的琼脂糖(加入浓缩的10 000×GeneGreen Nucleic Acid Dye,使其在凝胶中的终浓度为1×)进行电泳,样品孔中加入6 μL样品和2 μL样品缓冲液(含0.25%溴酚蓝)的混合液,并设立DNA标准Marker对照。电泳后在紫外检测仪上观察结果发现在琼脂糖电泳的421 bp位置均出现明显的NNV特异性的亮带(图2),表明该养殖场鲈鱼苗暴发的是VNN,也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

图2 琼脂糖凝胶电脑图谱

3 防治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为VNN,立即采取了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24 h值班,及时捞取上浮的病死鱼,然后集中销毁;每天清理网箱,去除沉渣和粪便;在网箱内四周,吊挂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包(主要成份:板兰根、大青叶、地锦草等)[5]。

(2)在鱼饲料中加入氯苯尼考,同时用黄芪多糖拌料喂鱼(按药物使用说明书剂量),连用5 d,将原每天2次投喂改为1次,食量再减半。

上述措施的效果明显,每天死鱼数量骤减,至第5天,已没有死鱼出现,鱼群吃食、游动正常。鱼群病愈生长稳定后,在饲料中,每周3次拌入乳酸杆菌液和黄芪多糖,每天保持1次投料。

2018年10月中旬,对养殖户进行回访获知,自2018年5月采取稀疏养殖、益生菌拌料和减少饲料投放量等措施后,鱼体生长正常,从8月份开始改用新鲜冷冻巴拉鱼等杂鱼打浆,加入乳酸杆菌液和黄芪多糖拌料喂鱼(每周3次),每天上午各投料1次,鱼长势很好,体长已达15~18 cm。11月份天气转冷时,计划每天投喂2次,以提高鱼体生长速度。

4 讨论

VNN是多种海水鱼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我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的二类动物检疫对象。本病大多发生在气温较高季节,主要侵袭幼鱼的脑、视网膜和脊髓系统的神经细胞,直接造成细胞的损伤坏死,病鱼表现出烦躁、狂游、自转、侧游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鱼体表及脏器基本正常,死亡率达80%以上[6]。而本次报道的鲈鱼苗VNN,除有上述神经症状外,还有部分病死鱼侧面出现大小较为一致的新鲜破溃面,而尾鳍、胸鳍和背鳍和体色却都正常,这与由虹彩病毒引起的鱼表皮肤溃疡病(溃疡面在鱼体表呈大片溃烂,肌肉裸露坏死并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体色变黑,鳃丝和肝脏发白)完全不同[7-9],分析认为鲈鱼体表新鲜破溃面应该是病鱼发病时相互撕咬造成的。

当前,关于VNN的报道多集中于石斑鱼幼苗,死亡率通常在90%以上,而鲈鱼VNN报道很少。本病侵袭的对象主要是幼龄鱼苗,发病急,死亡率特别高,且防治资料很少。本次鲈鱼苗暴发的VNN,因采取措施得当,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针对VNN防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快速防治,凭临床经验,一旦确定为病毒病,立即采取针对性防制措施,控制疫情扩散;(2)针对海区网箱养殖难以隔离消毒的特点,采取每天清除积食和粪便,捞取病死鱼进行集中销毁,消灭传染源等措施;(3)网箱内吊挂清热解毒中草药,饲料中加入益生菌、黄芪多糖,以提高免疫力;(4)发病期间,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避免继发细菌感染;(5)降低养殖密度,适当减食。实际结果证明,上述防治措施效果很好,表现在疫情很快被控制,死亡率从以往的80%以上,下降到65%左右,避免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5 结论

2018年5月福建省漳浦县某海水养殖场养殖的鲈鱼苗出现烦躁、自转、侧游等运动失调症状,继而大批死亡,病鱼眼睛发亮、微肿,部分鱼体表有新鲜的破溃伤口,经实验室检查,寄生虫和细菌均为阴性。采集病鱼脑、眼组织,应用RT-PCR检测,扩增出NNV特异性的421 bp基因片段,说明该病为VNN。采取及时捞取病死鱼,去除网箱沉渣粪便,中草药吊袋消毒,减食和氯苯尼考、黄芪多糖、益生菌拌料等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该防治经验为VNN防控提供了技术参考。

猜你喜欢
病鱼体表鲈鱼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2019是瑞士“鲈鱼年”
裂唇鱼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锦鲤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