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红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心悸验案

2019-01-17 02:22张东泽贾明阳姜丽红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26期
关键词:心悸五苓散医案

张东泽 贾明阳 姜丽红

【摘要】心悸既是病名又是临床症状,临床中较为多见。中医在治疗该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姜丽红教授在多年的临床疾病治疗中发现,五苓散在治疗心悸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笔者在跟师学习中深得体会,特整理医案2则,以证其运用五苓散的灵活多变之处。

【关键词】五苓散;心悸;姜丽红;医案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6..02

姜丽红,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在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心悸病方面造诣突出,笔者很荣幸随姜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五苓散的经验总结如下。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1]。心悸是心系疾病中的常见病证,包括惊悸与怔忡,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因外因诱发,或惊恐发作,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多为内因所致,如七情不节,或体倦过劳等[2-3]。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水饮、邪毒,而致心脉不畅、心神不宁。西医学中引起心悸的疾病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各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4-5]。

五苓散首载于《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第71~74、141、156、244、386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都是对其的论述。纵观条文可知,五苓散为治疗太阳蓄水之名方。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伴或不伴口渴是五苓散的主证,此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姜丽红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及对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得出,临床在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心悸病方面往往屡试不爽。姜教授特别强调在治疗中辩证准确尤为重要。

1 验案1

患者王某,男,46岁,职员,2018年4月25日初诊,因“阵发性心悸3个月,加重3天”于门诊就诊,患者自述3个月前因受寒感冒后出现心悸,未系统诊治,近3天加重。现症:心悸,时有胸闷、气短,心烦头晕,双下肢酸重,易疲劳,打嗝,自觉双侧腘窝发凉,触诊腘窝体表温度低于别处,睡眠欠佳,口渴,渴欲饮水,食纳可,小便频,大便秘结,3日1行,舌质淡暗,苔薄滑,脉沉滑数。查体:BP:135/75 mmHg。心率:112次/分,心音有力,节律不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QRS额面电轴不偏,轻度ST-T改变。中医诊断:心悸病,饮邪上泛证。西医诊断: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方选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0 g,茯苓12 g,猪苓10 g,泽泻10 g,白术10 g,清半夏10 g,炙甘草10 g,干姜12 g。7剂,1剂/天,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7剂服完。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2018年5月3日二诊,患者自述晨起心悸,偶有胸闷、气短,心烦、头晕减轻,双下肢酸重感减轻,睡眠欠佳,腘窝凉感有好转,尿频好转,大便可,仍打嗝,增加胃中有振水音症状,舌脉同前。心率:98次/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上方药物,前方桂枝改为20 g,加首乌藤30 g,炒酸枣仁15 g,7剂水煎服,服法同前。嘱患者清淡饮食,少看手机。

2018年5月11日三诊,患者自述基本无心悸、胸闷、气短症状,睡眠明显改善,腘窝凉感消失,双腿仍有酸重感,但较前减轻,大小便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心率:80 次/分,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上方药物及用量,去炒酸枣仁、首乌藤、干姜,调整桂枝用量至15 g,加入山药10 g、枸杞15 g、生地15 g。再投7剂以善其后。

2 验案2

患者方某,女,59岁,2018年9月6日就诊。主诉:心悸1周,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因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口渴,但不欲饮水,颜面及双下肢轻微水肿,时有心烦,反酸,纳呆,脘腹满闷,小便不利,大便尚可。舌淡暗,苔滑,脉濡弱。既往:胃溃疡病史10年。查体:BP:129/77 mmHg。心率:88次/分。查心电图:窦性心律,QRS额面电轴不偏,正常心电图。中医诊断:心悸病,饮邪上泛证。西医诊断:心脏神经症。方选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5 g,茯苓15 g,猪苓9 g,泽泻9 g,白术9 g,清半夏10 g,天花粉10 g,大黄2 g。7剂,1剂/天,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7剂服完。嘱患者忌食凉、黏、甜食物。服药后,患者未予再次复诊,经电话回访知,患者服用7剂中药后,诸症大多消失,仅时有头晕症状,遂未再复诊。

3 体 会

心悸病不外乎虚、实两端,临床中以虚证多见,且它脏它腑失调导致的心悸较为多见。脾、胃、肾起主导作用。《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由此可以看出其在经络方面的联系。五苓散在仲景原方中的剂型为散剂,姜丽红教授认为,临床在应用时,不要拘泥于剂型,可以按照原药量改为汤剂服用,重点在于仲景组方、用方的精髓。在有其他兼证存在时,姜教授主张五苓散原方组成药物不删减,可以根据兼证适当增加药物或调整剂量。

为何两患者在應用五苓散治疗后,会收获如此好的疗效?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就诊时,会有诸多的症状,有的甚至会提前列出整整一张纸的症状。每每遇到这样的患者,姜教授就会多次的重复强调:“抓主证”。验案1的主证是心悸,口渴,小便不利,烦。最为典型的症状是两腘窝发凉。为什么唯独这两处体表温度低呢?老师问我:“什么经脉走在这?”,我恍然大悟,这里正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位置。验案2的主证是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水。《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饮留体内,若上逆凌心,便会产生悸动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在肾,心下悸”等。可以看出,该患者乃饮邪泛心所致,饮邪的产生与膀胱的气化功能相关,而膀胱的气化又有赖于肾阳的温煦。现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人都喜食凉的、甜的等重口味食物。古有“过午不食”之说,但如今,人们往往夜间11点还要吃东西。这就为脾脏运化食物增加负担,时而久之,运化失职,则湿气内生,阻碍气机运行,经络不通发为疾病。

方中泽泻味甘性寒,归肾经和膀胱经,功擅利水、渗湿、泻热;猪苓味甘、淡,主入脾肾二经,利水渗湿,二药合用通利下焦。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纽,脾气健运则气机调达。茯苓性甘、淡而平,即可渗湿利水又与白术配伍益气健脾。桂枝乃五味中的点睛之笔,桂枝性温,属阳,具有温通经脉之功,可温通引领诸药抵达病所。五苓散作用于三焦,而非单纯作用于膀胱。蓄水证只是五苓散的主治之一。验案1一诊方中加干姜,一助桂枝温通之力,二助胃气;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脾和胃。二诊中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但睡眠改善欠佳,故给予曾加首乌藤、桂枝两药。三诊中,患者好转明显,删减药物。《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加以生地、枸杞;山药乃药食同源,可平补脾胃之气。验案2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天花粉、半夏、大黄,以引饮邪下行,通利小便。

姜丽红教授认为,经方的临床用途很大、很广。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如辩证准确,用之往往收获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晓月,赵英强.心悸从虚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29-430.

[2] 李代君,刘彤教授病证结合论治心悸经验撷菁[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3] 黄时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怔忡15例疗效观察[C]//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2006.

[4] 王延超,郭灿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血不足型心悸64例[J].河南中医,2013(03):409-410.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心悸五苓散医案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国医大师唐祖宣应用五苓散经验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五苓散治盗汗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17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关于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