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齐 王桂虎
在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债务风险已经演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主要风险之一。从本质上讲,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场债务危机。根据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目前全球整体的债务密集度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很多国家的经济都是债务驱动型,而且这些国家的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疏远。因此,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提出风险预警,并且建议这些国家需要在通过债务驱动经济增长和防范债务密集度过高之间维持平衡。
对我国来说,随着2008年底“四万亿”财政政策和9.6万亿信贷政策的出台,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出现了快速上升的态势,并且自2012年开始就高居世界首位。此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呈现出大幅上涨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僵尸企业、不良贷款和坏账等问题也逐步涌现出来。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快速妥善解决,那么它们不但有可能会造成要素配置扭曲、企业成本增加,还有可能会对非僵尸企业形成资源配置的挤出效应,甚至在风险传染的机制下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鉴于日本和我国在融资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而且日本在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将深入研究日本危机的演进过程、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并且给出对中国的启示,希望为我国管理层提供参考或借鉴。
日本危机的演进:从金融危机到债务危机
从历史上看,日本经历了两次较为严重的危机,这两次危机的时间分别是1925~1936年和1987年至今。
与1929~1933年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不同,1925~1936年的日本更像是从金融危机演化为债务危机。在1925~1930年间,日本金融市场出现了快速上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泡沫,在最高峰时日本的债务总额与GDP的比重达到了85%左右。在债务高企的背景下,宏观经济的萧条导致日本的GDP增速和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了自我强化的螺旋式下跌,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状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日本经济实现了“去杠杆”,债务总额与GDP的比重下降到较低水平。
1987~2013年,日本又一次从金融危机演化为债务危机。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私人债务激增是金融危机反复出现的先兆,各国政府对这一阶段的借贷繁荣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金融危机往往先于或伴随着债务危机。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前,公共借贷明显加速,政府隐性债务往往远远超过外债水平,这些隐性债务包括养老金、各种融资平台在内的公共债务。
1987~1989年,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资产价格泡沫化时期,在此期间日本的债务总量与GDP的比重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最高峰时达到307%左右。与美国、欧洲等国家不同,日本多数债务的债权人为本国人,即多数为内债。在1990年之后,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出现,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相继出现了崩盘,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大幅增加。日本这种债务危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3年,即经历了“失去的20年”。从数据上看,在此期间由于需要借新的债务并且为债务支付利息,日本债务总量与GDP比重的增幅平均每年约为3%左右。在2013年之后,日本进入了较为良性的“去杠杆”阶段,即从原有的通货紧缩的“痛苦去杠杆”转变为通货再膨胀的“和谐去杠杆”,并且采用结构性改革、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等手段来积极应对债务危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图1可以看到,2000年3月到2019年3月期间日本政府部门杠杆率(债务/GDP)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8~2010年间的上升斜率较为陡峭。
虽然在2013年以后经历了“去杠杆”阶段,但是该曲线仍然维持震荡上扬的态势;居民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走势则相对理想,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数值维持在60%左右,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数值维持在100%左右,并且二者在2010年之后出现了略有下跌的趋势。
日本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
在1991年日本经济的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央行背负着总计大约8.1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折合81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和其他坏账。这笔债务连同日本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给日本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日本要避免出现经济衰退,就必须尽快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
不良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的财务困境或违约导致本金或利息支付拖欠,或完全无法收回的未偿贷款。在日本,逾期六个月的贷款被视为坏账。不良贷款或坏账给金融系统带来的压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拥有大量不良贷款或坏账的银行被视为风险更高的投资,因此地方政府或企业获得融资的成本更高。其次,国际银行必须遵守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由于不良贷款或坏账是不带来新资金的资产,不良贷款或坏账加上资本要求限制了银行利用资本进行新的盈利性投资的能力。再次,随着银行资金紧张,它们无力向借款人提供新的信贷,这导致了流动性危机和随后企业破产的增加,日本的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死亡螺旋”。最后,隨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债务危机的演进,日本股票价格出现了普遍下跌,尤其是与不良贷款相关的价格下跌,这使日本的不良贷款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价格下跌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资本资产比,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快速解决不良贷款或坏账问题,那么大规模资本外逃就有可能随之而来。
2013年以前,日本政府处理不良贷款或坏账的政策是不成功的。1987~1997年,日本经济增速出现了逐步放缓的态势,政府也开始对金融系统进行干预,后来的持久影响也是在此期间发展起来的。1998年初至1999年底,日本政府实行了异常紧缩的信贷政策,进而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急剧收缩。2000年之后,日本放松了信贷政策,但是经济仍然表现不佳,不良贷款或坏账问题不再与最初的资产价格下跌联系在一起。
2013年以后,日本政府在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方面的经验相对成功,其使用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
首先,积极使用政策工具。2013年以后,日本政府积极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最多的时候使用了九大典型政策工具箱中的七个,这充分显示了日本政府进行债务和坏账清理的决心。除了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通货再膨胀之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结构性改革。在上述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利率的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削减债务,并且有利于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
其次,将银行进行国有化,并积极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在债务危机之后,日本直接将一些银行进行国有化,为这些银行提供流动性,并且购买了它们的一些不良资产。在具体实践中,日本政府以银行复兴法案为基本准则,提出了“一揽子银行投资”方案来处理不良贷款和坏账。在此背景下,大约162家日本的金融机构一起出资成立了债权重组托管银行、东京共同银
行等四家机构来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债务处理,并且提振了民众的信心和预期。
最后,成立“不良债权回收机构”。日本政府效仿美国的做法,成立了“不良债权回收机构”。该机构的资本金完全由政府出资,具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支持,并且根据市场原则进行操作。该机构的成立和运营也对日本的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的启示
自2008年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财政政策和9.6万亿信贷政策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金融企业、居民和政府等部门的杠杆率都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从本质上讲,“四万亿”财政政策和9.6万亿信贷政策是一种信贷刺激,而且自2009年开始,我国每年的新增贷款规模都达到了将近十万亿左右,这使得我国的杠杆率和债务余额不断上涨,甚至出现了有些失控的迹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国金融风险的源头是高杠杆。”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债务风险阴魂不散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快速有效解决僵尸企业、不良贷款和坏账等问题,它们有可能会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图2显示了2010~2018年我国房地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良贷款余额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上述行业中,制造业每年的不良贷款余额最高,而且增长速度较快。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2010~2013年出现了下降,2014年之后则出现了快速上涨。
通过借鉴日本危机的演进过程、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债务风险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我国应当充分借鉴或者参考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日本在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时并非是一直成功的,具体而言,它在2013年之前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2013年之后的效果则相对成功。从中日比较看,我国和日本在国体制度上均为单一制,在融资制度上也都以间接融资为主。而且有些学者认为,假如我国的债务风险不能妥善解决,那么中国经济有可能会走20多年前日本的经济发展路线。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应当充分借鉴或者参考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到适合我国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其次,完善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政策框架,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处理。2013年之后,日本在債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方面的成,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它成立了“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并且积极将一些银行实行了国有化。此外,美国、韩国和波兰等国家在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时,也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处理,如美国的“好银行、坏银行”监管体系,波兰的“沉淀资产管理机构”等。通过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完善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政策框架,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处理,对于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积极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本在进行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时,也积极推动了结构性改革。我国已经于2015年开始实行包含“三去一降一补”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处置僵尸企业、去杠杆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内容进行了有效规范和部署。2019年2月,我国又提出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服务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扩大金融开放和发展金融科技等内容。目前存在的僵尸企业、不良贷款和坏账等问题,均与我国金融机构的权益错配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能够有效处理金融机构的权益错配问题,还可以解决期限结构错配和服务对象偏颇等问题,对于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积极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为债务重组和不良贷款处置提供政策方向,并且有效纠正金融结构中的扭曲。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JL010]和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2019LY08]的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