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英丹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 政治思潮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指出:“以五四爱国政治示威运动为高潮的新文化运动,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后的一次新的文化上的开天辟地,是启动思想文化现代性的一次文化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可见一斑。
十月革命的影响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思潮不断出现,泥沙俱下,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也有被称为“社会主义”思潮的资本主义和小资本主义思想,如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在与各种错误政治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
(一)“互助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败
五四运动后曾兴起工读互助等形式的实践,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工读互助和‘新村实验的失败,对热衷于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人们,是一次非常实际的教育”。。它为中国青年正确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提供了经验教训。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中国先進分子认可这种工读互助形式,李大钊曾经说过:“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共,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恽代英等许多党内人士早先也参与过关于互助主义的讨论与实践。由于一系列政治改革甚至革命的失败,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思考原因,他们认为根源在于进行文化教育而非政治革命,于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先进分子认为工读互助主义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即边劳动边读书,劳心与劳力相结合,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由于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最终瓦解。“互助”主义逃避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幻想用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去改造社会,这种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争取胜利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在中国也只是昙花一现,是中国先进分子救国拯民的一种尝试。
(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在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许多青年在寻找救国的道路上都曾信奉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最早产生于欧洲,它是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现实中的反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导致中国社会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社会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这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社会各种政治思潮的出现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者及西方列强对人民的压迫,北洋军阀的压迫,使无政府主义在五四运动各种思潮中显现出来,“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主张反对一切强权、废除所有国家机器、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潮,对于任何一个饱受压迫和欺凌的民族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在当时的土壤下,无政府主义对在迷茫中寻找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希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使其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铺垫。从根本上说,无政府主义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旦大资产阶级被推翻,小资产阶级会发展为大资产阶级,因此,无政府主义即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启蒙,同时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的接触及学习,无政府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性质最终被揭示出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无政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三)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歧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改良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潮之间进行论战,其中基尔特社会主义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基尔特社会主义是罗素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访华做演讲时传入中国,当时负责接待罗素做演讲的张东荪赞同了罗素的观点,认为贫穷是中国的主要弊病,必须发展教育、开展实业让更多中国人过上“人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他认为中国现在还不具备走上社会主义的条件。由此,引起了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满,两者之间展开了论战:“问题集中在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开发实业、增加富力的途径与办法;中国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三个方面。”论战不仅使寻找救国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更加清晰两者的理论观点,也有效的辨别出党内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存在,使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世界大环境下中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发展实业是正确的但应该以社会主义的方式使之发展,以致其不受国际大资本家的压迫而破产。
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许多分歧,但也有相同之处。“虽然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的代表性主张即废除工资制度的要求,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对各种政治思潮的尝试都是中国先进分子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一种表现,对中国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客观推动作用,对待这些错误思潮要正确看待其客观影响和消极影响,避免陷入资本主义的泥沼,要分析现象看清本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巴黎和会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研究、学习。首先,中国先进分子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成立各种团体、办报发表文章等形式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其次,五四时期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相互碰撞、相互斗争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上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论战,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且使许多中国先进分子投身其中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各种政治思潮的相互碰撞,到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够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是与各种错误思潮相互论战与斗争,经过反复推敲能为无产阶级提供方向的思想。一个阶级必须要有指导思想才能把他们团结起来,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观点决定了其在工人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五四新文化運动既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为迷茫的中国人解开束缚,找到方向。当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启迪。
(一)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增强了人民对于民主性的了解以及对先进文化的学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丢掉它会使我们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重视文化,重视其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觉醒,开始了解民主性的意义,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二十一世纪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我们要学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重视文化的作用。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实现文化创新,同时重视教育的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还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注重解放思想,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先进分子在积极寻找救国道路的过程中经过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认识的正确政治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解放思想的作用极其重要。“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思想解放经历了五次大高潮:一是五四运动;二是延安整风运动;三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四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五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反腐倡廉。这五次思想解放高潮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思想解放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但得到了运用而且得到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甚大,它不仅是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文化革命,为各种政治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各种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也使中国知识分子展开各种论战,通过论战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