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理解的纠偏

2019-01-17 08:47王润瑾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纠偏马克思主义

王润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存在即合理” 纠偏

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提到“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后来被简化的“存在即合理”命题,这一论断后来被独裁者用来为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做辩护,由此引发后世人对这一命题的极大误解。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阐释了这一命题,笔者结合马恩原著现做如下梳理。

一、被简要归纳的“存在即合理”命题从语言上易被后人忽视、扭曲其真实含义

“存在即合理”命题的原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东西”被归纳为“存在”,进而又被归纳为“现存的东西”。“合乎理性的”被归纳为“合理”。现实与存在,存在与现存,现实与现存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现实,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存,指现在存在的,在当前历史时期内存在的事物。存在,可以是现存的事物,也可以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事物。由此可见,这三者的意思虽有一定联系,但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后人在看到“存在即合理”时很容易就在脑中自动转化为“现存即合理”,这是人的思维惯性决定的,是一种直观感受,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不了解哲学和辩证法的人来说。

存在与现存不能直接等同,现存和现实更不能。而之所以后人会轻易将其等同,原因就出现在名词的语言转换上。要想规避这一点,就要对它本来的意思进行重新归纳,“存在即合理”其实是“现实即合理”。然而世人已经熟悉“存在即合理”的叫法,将其改变意味着更新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很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暂时能做的,是理清这个命题的根本含义,即使简要命题的语言有歧义,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也不会因为语言表述的更改而有所改变。

二、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的正确理解

(一)对“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的理解

1.现实的东西不等同于现存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

现存的东西并不全是现实的,只有当现存事物表现出必然性时,它才是现实的,才是合理的。在笔者看来,这种必然性指由事物本质决定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势,它代表着历史发展潮流与规律,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事物才是现实的。

2.此命题并非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维护

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这意味着每种社会形态在上一社会形态衰亡及其本身兴旺的时代中都是现实的,即奴隶社会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中是现实的,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时代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时代是现实的,以此类推。但每种社会形态又都会变成现存而非现实的,即奴隶社会在其末期是现存的却非现实的,现实的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在其末期是现存的而非现实的,现实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其末期是现存的而非现实的,现实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在中世纪是现实的,但在1789年后已经变得不合理,丧失了现实必然性,然而它仍然存在着,这就需要一种新的东西来代替它。这种新的东西是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的,是进步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也是必然的。那么这种新的东西是如何代替现存的呢?

(二)对“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的理解

1.对现存的不现实的东西需要新的东西来代替它,而代替它的手段可以是和平的改革改良,也可以是暴力的革命

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开始可能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然而它蕴含着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促使它愈来愈壮大,最终代替现存非现实的事物,不管它同现存非现实事物的矛盾有多么强烈。代替的手段是多样的,“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過暴力来代替”,如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中国的改革变法与辛亥革命。

2.这个命题中体现了辩证法思维。它暗含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

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存在即合理”的命题转换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一切事物都具有暂时性,除了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运动过程外,什么都不存在。在社会领域,它意味着社会形态的升级。原始社会要向奴隶社会进化,奴隶社会要向封建社会进化,封建社会要向资本主义社会进化,资本主义社会要向共产主义社会进化。在哲学领域意味着真理的发现是在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中开展的,而不是现成的、只要记忆背诵的教条。然而黑格尔注重哲学体系又为这个命题带来保守性,恩格斯克服这一保守性使这一命题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马克思主义对“存在即合理”命题保守性的克服

(一)恩格斯以上阐述的内容是蕴含在黑格尔“存在即合理”命题中的,然而黑格尔本人却没有明确作出这些结论,没有意识到这个命题的革命性所在

黑格尔本人极为注重哲学的体系,而哲学体系又是以绝对真理为标志,尽管他强调某种永恒真理是逻辑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他仍然要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结,因为哲学体系需要截止点,他将绝对观念当作自己体系的终点,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在他的哲学中达到了,因而他的所有哲学内容都是绝对真理,这与他创造的辩证法是矛盾的,因为真理的发现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追求认识真理永无止。

在哲学领域是如此,在历史认识上也是如此。既然绝对观念已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实现了,那么在实践上也一定达到了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这个绝对观念的地步。那么在现实中对实践的要求就不能提得太高,进而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其思想中包含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软弱性、妥协性,辩证法中的革命性被掩盖了。

(二)恩格斯克服其命题中的保守性,找到被保守性掩盖的革

在哲学上,恩格斯破开了黑格尔体系的重重迷雾,将“绝对真理”放在一边,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真理是有待扩展和深化的,它是在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一点点揭示的,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上升,是由一代代人而非某个人发现的,是有条件的,需要后代的人对其修改、补充。恩格斯解决了黑格尔体系中强制性结构的矛盾。

在实践上,他打破黑格尔对欧洲君主专制的变革方法上的妥协,不仅是思想上的变革,不仅运用温和的手段,深入挖掘命题中的革命性因素,用这一命题为自己的暴力革命的学说做理论历史说明。通过揭示社会历史形态发展的规律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必然性,论证暴力革命手段的必要性。

四、结语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命题按照其本来意思应被译为“现实即合理”或“必然即合理”,存在不是指现存的,而是指现实的、必然的。由于命题被归纳时意思发生质变,引起歧义,后人对其大加批判。思格斯纠正了世人对这一命题的误解,给予黑格尔客观的评价,进一步发挥外壳保守性、本质辩证性命题中的革命性成分,论证如何将现实的事物变为现存的事物,如何消灭现存但非现实的事物,即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充分展现其对这一命题理解的纠偏与发展。

猜你喜欢
纠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地铁盾构管片楔子纠偏的应用
刍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与纠偏
基于OpenCV实现文档物体的纠偏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学生物理偏科问题的“纠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