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莎岚
关键词文化 创新驱动 机制构建
2002年5月,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未来五年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此后建设文化强省一直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2017年5月,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再次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并在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细化具体目标:致力于提升四川“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要求“到2020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努力达成“文化小康目标”,最终在总体上“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文化强省指的是能够较好地承继并传播传统文化并创造优秀文化的地区,通过构建完善的文化发展机制促成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能优势与经济增长点,以此达成文化及经济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建构起较为完善成熟的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促成文化资源的健康高效开发,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本文试借助文化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核心,基于四川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四川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机制的建构并就其优化选择提出实施建议。
四川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促成四川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机制建成的强大资源优势。光耀华夏的文化遗存熠熠生辉,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共有6523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居全国第三;自1990年以来,四川先后有12项考古发现,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全国前茅。才华横溢的文化名家彪炳史册: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扬雄、唐之诗祖的陈子昂,写下《三国志》的陈寿,还有虽非川籍、却在四川创作了海量千古名作的李白与杜甫,“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数不胜数的大文豪留下的文化印记至今仍在天府大地闪耀。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魅力无限,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7人。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不胜枚举,目前通过相关机构认证的有5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处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4.29%。此外,四川省内还拥有3处世界级地质公园,3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5个4A级及以上景区,均居全国前列。
同时,近年来四川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四川旅游业收入同比增长13.3%,总量步入“万亿级”阵营,达10112.75亿元。2019年春节大假期间,四川地区旅游业收入同比增长30%,总计达580.42亿元,接待游客数同比增长16.6%,总计达8247.29万人次,其旅游业收入以及游客接待量均在全国一马当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文化资源的充分运用与深度开发提供了绝佳平台。
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开发四川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2018年4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从行政机构设置层面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有机整合与融合发展。以此为导向。同年11月,四川省文化厅和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整合,共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调整为下属文化旅游厅的副厅级行政部门,完成了文化旅游两部门的资源整合。
为此,四川应抓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与旅游业的庞大体量两大优势,实现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众外出旅游的意愿在不断增强,对旅游品质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过往“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打卡式的游览早已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体验式的深度游越来越受到游者的青睐。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升级,需要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蕴含量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环节。近年来,“锦里”及“宽窄巷子”这两张四川文化名片的成功推出,便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塑造文化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
文化产业属于内容性产业,对内容的要求极高,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坐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好四川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结合是一重要途径。以文化为核心,视旅游为平台,借助于旅游的平台更充分的开发文化资源,尤其是重点开发四川特色文化资源,突出其不可替代性,实现文化产品内容创新。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当代经济正处于后工业时代,知识成为核心资源,经济结构逐渐从商品生产型经济转变为服务体验型经济,以创新性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势必在当前及未来我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当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增长速度平稳、动力机制换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全面稳步地推进阶段。文化产业中新兴业态具有极强发展潜力与上升优势,这是打破我国原有经济结构的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侧重点和突破点。自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受到强烈冲击,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但文化产业却在此时异军突起呈现出“逆势上扬”的独特趋势,令人欣喜。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40亿元增涨至2018年的1700亿元,年均增速超同时期GDP增速。2019年1-6月,全省实现文化经济收入6018.29亿元,同比增长14.2%。
可见,面对经济“新常态”,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党的“十七大”首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启了推进文化大发展的建设时期;“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目标,明确了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十九大”旗帜鲜明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基于中华文化深刻理解前提下对文化建设的至高要求。直至今日,文化发展己然提升至兴国强族的战略地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要素。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为四川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机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带一路”的顶层战略设计又为促进四川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2017年,在《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指明:“支持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并且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专栏中,明确规划了“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及“藏羌彝产业走廊建设”,四川正好位于这两大产业带交叉的中心腹地,甚佳的地理位置推动着四川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构建迎来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抓住政策机遇,需要大力推进并落实国家“藏区彝区加快发展”政策以及“藏羌彝产业走廊建设”规划,保护好、开发好、运用好藏羌彝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齐头并进。推进以黄龙、九寨为核心的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区建设,以传统制作工艺、民族民俗演艺、人文文博景观为核心资源打造“藏羌彝文化走廊”,让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四川,在世界绽放光彩。
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借助发展带来的对外交流,建构畅通高效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机制,实现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推进四川文化产业输出的“走出去”与输入的“引进来”。
充分运用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以及灾区发展振兴的新平台,紧紧抓住中央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和扩大内需的新契机,构建集合力出精品的重点发展机制,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重点打造自然景观类型最齐全的自驾线路——中国最美景观大道(G318/G317);推进“康养+”康养文化旅游业模式——攀西阳光康养线;继承先烈遗志传承前辈艰苦卓越革命精神——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等,以精品文旅线路为依托切实推进四川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17年,文化部公布《“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基本原则的第四条明确指出:“坚持创新驱动。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创新”。以此为导向,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新技术、新方式渗透融合,突破固有边界,拓展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与业态。
借助大数据庞大的底层架构、云计算海量的数据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的场景应用,有效延伸和完善了文化产业链,为拓展文化产业生产方式,创新文化业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新型业态的培育主要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创作、生产、传播以及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拓展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新型业态,激发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诞生与成长。
构建四川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应充分利用成都在网络游戏与动漫领域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网络游戏与动漫产业链。成都被誉为“全国动漫游戏第四城”,有近400家的动漫游戏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天府国际动漫城”正有条不紊的建设。网络游戏与动漫资源的集中与网络人才的聚集吸引了腾讯网络、盛大网络、育碧软件、金山软件等众多优秀企业的落户,催生了尼毕鲁、数字天空、迅游科技等众多本土动漫游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
诞生在四川核心腹地——成都的《王者榮耀》国民级手游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现象级的动漫影片,如今已然成为了四川响当当的文创名片,这是四川努力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力证,亦是构建四川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优势,也是四川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向。
充分利用腹地成都高新科技快速发展与科技人才集聚资源网游方面,大力培植具备时代前瞻思维的“独角兽”先锋企业,努力吸引网络游戏与动漫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丰富并提升动漫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要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游戏动漫市场拔得头筹,网游与动漫的开发势必得突出本地特色,这是占领市场吸引玩家的致胜法宝。充分挖掘四川本土灿烂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凸显天府文化特色与四川藏羌彝文化特色的网络游戏与动漫作品,彰显四川文化特色以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