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
关键词国家卫生城市 可持续发展 建设
国家卫生城市,对外而言,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对内而言,则意味着该座城市居民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推动国家卫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近年来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状况开展全面调研,建立新时期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的新标准、新体系,以此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实事求是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应当充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脚踏实地,而不可急功近利;应当以科学为前提,开展全面论证。城市各级领导应当有效认识到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应当结合城市条件及社会民意,制定科学的标准,开展民主决策及合理规划,理性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
(二)以人为本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旨在使城市卫生状况得到优化改良,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因此,城市居民是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所以,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营造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也就是以“城市居民”为本。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应当提高对民生的关注度,应当从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着手开展建设与改善。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应当提高对城市居民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秩序、医疗、饮食等各方面问题的关注度,聆听群众诉求,获得群众的支持与认同。
(三)兼顾标准与规划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要注重城市的特色发展,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有着严格、复杂的标准体系,因此,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时应当制定科学完备的标准,在标准的指导下,建立合理的长短期目标,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开发提炼城市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基础工程建设
城市基础工程通常指的是城市的工程类基础设施,诸如城市的道路交通、能源供给、通信、给排水、环境卫生等工程系统。城市基础工程建设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基础工程建设不完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时,城市基础工程建设可为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城市基础工程建设与发展,可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配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即便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展开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也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结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而言,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对弈一些城市老城区而言,广泛存在城市基础设施、环卫设施建设不完善、配套不到位等问题。并且城市中还遍布大量的棚户区,这些棚户区房屋陈旧、给排水不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尤为突出,所以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繁重,城市绿化、美化等方面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标准也存在不小差距。
(二)城市居民文明素质及创卫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过程中,众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为广大城市居民认同、参与建设活动打下了基础,由此让很大一部分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来,然而因为城市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意义存在不同认识,所以依旧有一些城市居民还存在不良的卫生文明习惯和行为,尤其是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脏乱差”问题仍旧较为突出,违章搭建、乱停乱放等形象屡禁不绝,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由此对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国家卫生城市本质上是人的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唯有切实落到人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上,方可切实提高人的文明素质,进而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
(三)城市环境卫生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卫生是一大重点和难点,由于城市环境卫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性工程,表现出反复性、可变性、广泛性等特征,一些城市采取突击性整治虽然可在短期内解决各项突出问题,使市容市貌得到迅速改善,然而倘若未能做到对城市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将极易出现反弹。例如,一些城市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过程中便由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而引发反弹问题,进而进入反弹——治理——再反弹——再治理的不良局面,一方面加大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难度和长度,另一方面使城市居民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管理水平。
(一)推行多元协同建设
首先,引入更多公众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结合发达国家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经验,可得出城市健康管理的概念即为城市管治。对于管治的定义,全球管治委员会指出,要想实现管制应当进行联合行动,其旨在推进不同利益主体的共同合作,协同治理。所以,可将管治理念应用于我国国家卫生城市建设中。推行多元协同建设,是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当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利益相关者,以此实现对政府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全面过程的有效制约及监督,并实现利益主体均衡,进一步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引入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改革事业的有生力量。鉴于我国当前国家卫生城市建设主体的单一化状态,我国应当更充分地发挥民营企业在专业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以实现国家卫生城市的多元协同建设。最后,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除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同样是国家卫生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我国应当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发展搭建有力平台,营造良好國家卫生城市建设氛围,使更多公益基金、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参与到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中。与此同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建设工作中,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贡献人力资源、社会舆论引导、资金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实现国家卫生城市的多元协同建设。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有序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所需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有力支持,诸如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倘若没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将难以实现有效落实。为了促进国家卫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予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市、县区两级财政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经费纳入进政府年度预算中,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提供可靠财政保障,进一步构建起可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为了保证财政投入资金的合理应用,应当构建配套的资金拨付监督使用制度,保障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专款专用。
(三)构建健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构建健全高位综合协调机制。一方面,构建健全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长效管理的城市,城市管理联席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协调平台。城市管理联席会议既应当邀请分管市长、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等相关领导参会,还应当邀请网络化管理的干部代表及社区代表等旁听。另一方面,构建健全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度。针对设置有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的城市,可适时组织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由市领导协调推进成员部门及各区的长效管理工作。其次,构建健全长效管理的市场化机制。一方面,有序推进政企分开。政府不可为了追求行政高效,对国家卫生城市建设进行过度干预,而应当将可交给市场的尽可能交给市场。与此同时,将城市市政、给排水、公共交通等企业与政府进行有效脱钩,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实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另一方面,设置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为将原本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依托公私合作、合同外包等途径转交由社会力量提供,并由政府向社会力量支付相应公共服务费用。。通过实行这一模式,以此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提供可靠保障。最后,构建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监管职能,以分片巡查、动态检查等途径对公共场所、市容环境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监督管理。发展壮大接单办事处工作人员队伍,并提供与职责相对称的工作经费,使街道办事处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管理中实现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作用,有序提升信息化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系统反馈、处置效率,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快速反应能力。
总而言之,推动国家卫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相关人员必须提高对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原则的明确认识,加强对国家卫生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主要问题的深入分析,推行多元協同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健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等,积极促进国家卫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