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我们有话不说在明处,总是有些这样那样的隐衷。我曾经参加多次文学评奖活动,多次亲历类似的情形:对公认有可能获奖的作品,大家发言踊跃,大声喝彩;对可能有争议的作品,尤其是有明显缺陷却是自己熟悉的同行甚至朋友的作品,表态就很迟疑,目光闪烁,用词谨慎,吞吞吐吐。
平时在单位,这种情况就见得更多了:开总结评先会,说正面意见的时候,都可以夸夸其谈,一旦说到负面意见,有当事人尤其当事的领导在场,许多人就噤若寒蝉,常常冷场。
世界是复杂的,有的人有话说在明处,遇上了能够善意对待的人,他很幸运;有些人性格率直,若遇上了忌讳这个的人,他也许会吃亏。
尽管如此,尽管我自己也不能保证做到每次都有话说在明处,但我还是觉得,有话说在明处比窝在心里或不说在明处要好。我相信,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一个人只要正直诚实,他的坦率最终是可以得到多数人理解的。
父母对儿女说话很少拐弯抹角,就因为是出于真挚的亲情。而说话经常委婉曲折的人,通常让人觉得城府很深。如果一个亲朋好友对你说话总是那么不明不白,你会觉得对方亲近和值得信任吗?事实上,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绕着弯子说话的人,别人往往会心存警惕,而对直率的人,通常不太会有戒心。原因很简单,纯朴自然,说话直率的人,往往不会太有心计。说话直率某种程度上表明他做人坦诚,这种人会比较受欢迎,容易进行心灵的交流,容易融入群体。即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也会觉得比虚伪做作的人要好得多。即使吃了大亏,倒了大霉,他们的人品还是会得到善良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尊重。古往今来不乏这种淳朴率性的人,他们心境澄明,独立于世,不染纤尘,受到长久广泛的推崇和纪念。而那些患得患失,从来都不敢伸张正义的人,就是得了天大的好处,还是会被人们瞧不起。
当然,有话说在明处,是需要勇气的。马克·吐温就说过:“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但不管怎样,有两位名人的话,我认为是值得记住的。一位是夸美纽斯,他说:“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一位是艾略特,他说:“正义不是我们身外的一个事实,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热烈向往。”对看到的一件事情、一种行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除了语言有所斟酌,观点一定要明确。倘若老是费劲地去猜测别人会怎么想,长期下去,不知不觉就可能变成一个虚伪的人,一个口是心非的人。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说得很对。而一个“对自己真实”的人,是心灵最自由的人;相反,“一个虚伪的人,一个口是心非的人”其实是心灵负担最重的人。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二者谁活得更爽、更快乐,不言自明。
(摘自2018年9月13日《新民晚报》)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