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怎么开的

2019-01-17 08:52陈宝贵
文苑·经典美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景色海明威

陈宝贵

茱莉亚·卡麦隆说,写作是一条通道,通往我们自身和真正的“我”。倘若能够准确地见证自己的生命与思想,在看到它、听到它的时候便将其记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正在见证某些更大的事物,而那远远大于初始的认知。

而写作课是为你服务,让你知道在这条通道里如何练习,如何行走。和大师们一起见证生活,学习写作。2019年第一课我们就和大家探讨有关写景的写作技巧之一。

“景色描写”和“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如果“景”为风景、景致的话,那么“景物”应该是指供观赏的自然物,多着眼于物体。它看得见、摸得着。如果仔细考虑,它似乎又为固定的、缺少点活气的“物”;色,强调的是物之色,它有物的实体存在,又加上了色彩,它应该比“物”更美、更鲜活、更具活气。

如此看来,叶老师特别提出“景色”描写和“景物描写”,似乎为了强调物之色彩、之活气,追求更丰富、灵活、灵动和性灵相契合的表达。

艺术创作中,人、景、情密不可分,也即文学作品中的景不是纯自然的、静止不动的景,其传递着人情事意,与人事合为一体,替人传情,替事说话,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如《祝福》开篇鲁迅所写“祝福”的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这“祝福”的“钝响”、“震耳的大音”“幽微的火药香”“阴暗”的天,“忙碌的气色”“乱成一团糟”的鲁镇是景、是情、是色,也是社会的特点,是祥林嫂的生命背景和人生的灰暗悲惨、“一团糟”的命运等等。

关于景物描写,不知何时我们积累了一套系统的知识: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等,还有白描、细描、衬托;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存在的,但是将描写的方法一股脑地都说给大家,就有什么效果吗?选择是一种智慧,必须通透了悟各个层面的问题,了解各种需要;必须了解打出去的拳头所达到的效果。而叶开老师在“景色描写”中主要说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呢?

叶老师提出了景色描写的第一个原则:由远及近。

他举路遥《人生》为例,指出:“路遥描写黄土高原上的景物时,严格按照了传统的透视法来表现。他首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整体景观,然后描写高原上的树木、庄稼,接着写庄稼旁边的小路、村庄,由远及近,从大写到小,再由景写到人。”

叶老师为什么强调这样一个原则,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个思维路向,当然由远及近也可以由近及远,这是写景的一个层次问题,这里展现一个人思维的层次性。无论景色的表达还是人物特点的表达,只有思维具有层次性,不管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还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小都会多而不乱。这种能力是一种较强的对景物描写的驾驭能力,表达的层次感也是一切文章表达的基础能力。我想,这可能是叶老师提出“由远及近”写景原则的原因。

第二个原则即“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一致的原则”。

为什么要这样,这显然是有节奏表达的需要,是文章聚焦性的需要。否则景物就会徒增文章的篇幅而无价值。“如果你不能把外在的景色与内心结合在一起,那么,你的节奏就是慢的,就无法有效地把读者带入场景”。

景物和人物成为两张皮,这是人和景关系的一种深度解读,也是初写者经常犯的毛病——景和人的分离。这既是景物描写的真实性问题,又是人景必须相结合的原则问题。不少人写作景是景、人是人,景和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没有走进写作之门的一种表现,不少文学爱好者也常出现这种问题。

比如有篇文章《这是一场秋雨》:“秋雨,零零散散地飘落,凉意阵阵,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彰显着秋的婀娜。秋雨缠绵,缕缕洒落,微微惬意,偶尔的落叶……沉浸于秋雨的温馨中,欣慰于淌过花瓣的雨珠,绵密的秋雨虽带来了丝丝清冷,但却给人生异样的精彩。”

乍一看,文筆是不错的,用语华美,但是读完以后似乎留不下多大印象,其关键是只有“景”没有“人”的感情,没有使人的情感融合到秋的景物中。

正如叶开老师所说的:“景色的描写,不能只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人,带入了人性。在写作时,一切走向都跟写作者的心情密切相关。如果结合人物心理描写,景物就有强烈的故事推动力;不结合的话,故事就会显得单调。”

对于这个原则,古今中外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例子比比皆是。

写景的问题千千万,但有了层次感,其基本的结构就清晰了;景物和人物连在一起,其基本的内容就丰富、密实了。

1 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 《老人与海》

穿越经典名著浩瀚的精神世界,深度分享,让阅读更精彩!

“文章合为时而著”。习近平总书记在浩如烟海的外国作家和作品中着重提及海明威和《老人与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人与海》是习总书记推荐的书单之一。

《老人与海》短小精悍,初版定稿全长仅26531个单词,中文版印制后往往不满百页。故事或许有些单调,但却也足够惊心动魄。

《老人与海》是一部伟大的、寓言般的现实主义杰作,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它的深远影响必将持续到未来的年代。对于个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在其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并带给其生命尊严和勇气的作品。

中文名:海明威

国籍:美国

职业: 记者、作家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区的一个小镇——奥克帕克。他的出生时间很好记,因为很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1899年。

海明威喜欢冒险,钟情当年的极限运动:拳击、斗牛、打猎、深海捕鱼等等。

海明威一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击炮击中,负重伤;二战中,海明威出生入死,以记者身份率领法国游击队反击德军。海明威去非洲狩猎时,遭遇两次小飞机失事,身受重创。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主要成就:  1953年普利策新闻奖;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

代表作品:  《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

·小链接·

海明威获得诺奖颁奖词选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他的任何一位美国同道相比,海明威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屹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寻求准确方式来表达自己意见的朝气蓬勃的民族。

海明威本人也与一般文人迥然不同,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戏剧性的气质和鲜明的性格。在他身上,那股勃勃的生机按照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着,没有一点这个时代的悲观色彩和幻灭感。

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

不论麦尔维尔还是海明威,他们都无意创造一种寓言。深不可测的茫茫大海和其中的各种邪恶力量可以充分地被用作诗的成分。但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却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当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忠实地、勇敢地再现时代的艰辛危难的真实面貌的作家。

摘自漓江出版社《老人与海》,象晨译

·会心一刻·

柔情的悲剧  

圣地亚哥输给了鲨鱼,但他并没有被击垮,因为马诺林答应下次陪他一起出海,这时他已经知道,能不能再抓一条真正的大鱼没那么重要,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生命之盐。小说结尾,圣地亚哥睡得很甜,男孩坐在旁边看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老人与海》是一部柔情的悲剧,海明威把柔情留给了圣地亚哥,却未能留给自己。

(库里里)

永不放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已被海水打没,落日余晖洒满海面。一只破烂不堪的小船,迷茫地飘荡在鲜红的海水里。这是第几次与鲨鱼搏斗了?这海水为什么是红的?是霞光,还是鲜血?老人疲惫不堪地坐在船头,他已不愿去思考那么多了,但他依旧抬头望着远方……(谢馨瑶)

·趣  贴·

在美国,说起爱猫的作家,首屈一指当说海明威。海明威拥有的第一只猫叫“雪球”,这只猫有六个脚趾,据说是一位船长送给海明威的。海明威声称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猫咪们赐予的灵感。他前前后后养过三十多只猫。目前,在佛罗里达西锁岛的故居,大概有一百多只雪球的后代,其中半数因为近亲繁殖的关系是多趾的猫。这些猫现在都统一叫作“海明威猫”。

其实,“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人与海》让每一个人感触最深的,也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人应该怎样面对困难重重的生活?

一个人的经历应该如何评价?

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

但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受海明威,去感受《老人与海》,并且表达出我们自己的看法。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景色海明威
《老人与海》(节选)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