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急诊病区,广东 广州 510220
呼吸机是急诊科最常用的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在急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中起到准确、及时、方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2],也是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正确使用呼吸机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呼吸衰竭,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挽救及延长患者生命。作为临床一线人员,护士缺乏对呼吸机维护保养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可导致呼吸机维护保养工作落实不够,增加发生院内感染的安全隐患[3]。在临床科室做好呼吸机的科学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对提高呼吸机使用率和完好率、减少故障发生率以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广州市8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护士对有创呼吸机使用维护与保养相关知识的掌握现状,对护士进行有创呼吸机维护与保养的问卷调查,以期为临床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相关流程与制度及人员培训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广州市8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共计261名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 取得护士执业资格;② 目前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满1年的在职护士;③ 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排除标准:① 进修、轮科护士;② 事假、病假、产假、外出学习不能参与调查问卷的护士。
1.2.1 调查工具
根据调查目的,研究者在参考相关研究结果[4]及咨询5名呼吸治疗师、2名呼吸机工程师及3名相关护理专家的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①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护士年龄、性别、层级、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务;② 呼吸机相关管理调查表,包括呼吸机管理制度及流程、呼吸机负责人、呼吸机使用登记本、科室对呼吸机培训的频次、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共5项;③ 呼吸机日常使用维护与保养要求知识调查表:包括呼吸机的使用(14个项目)、呼吸机的维护(9个项目)、呼吸机的保养(4个项目)3个维度,共27个项目。
问卷采用Liker 4级评分法,从“完全知晓”到“不知晓”依次赋值为4、3、2、1分,评分采用级差法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即1.00~1.99分为低水平,2.00~2.99分为中等水平,3.00~3.99分为高水平[5]。本调查表先经20位急诊护士用同一量表间隔一周前后测评2次比较进行预实验,经呼吸治疗师、设备工程师、医院感染专家各1名及护理专家8名共同审阅并修改,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测得调查问卷效度为0.841,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通过信度分析测得调查问卷信度为0.862。
1.2.2 调查方法
由7名急诊专科护士在同一时间段,向所有接受调查人员发放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的形式进行。调查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被调查者阐述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问卷的填写要求及方法。能独立完成者,可自行填写调查问卷;不能独立完成者,由调查员向被调查者逐一朗读条目及选项,代笔将被调查者的答案填写在问卷上。调查者共发放问卷261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表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法进行差异性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与呼吸机维护保养知识掌握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诊护士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急诊护士的一般资料(n=261)
急诊科护士对有创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知识掌握程度,见表2。
表2 急诊护士对有创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认知情况(n=261)
急诊护士对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认知单因素分析,见表3。以护士的一般资料作自变量,以护士对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认知得分作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层级、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学历的急诊护士对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护士对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认知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各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由表5可知,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历、层级、工作年限对有创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急诊护士对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认知单因素分析
表4 变量赋值情况
表5 急诊护士有创呼吸机维护保养认知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261)
表2结果显示,护士对有创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知识的知晓度总均分为2.923分,处于中等水平。知晓度后三位为呼吸机压力阀的压力要求、呼出盒清洗要求以及化学氧电池剩余使用百分比。可能与化学氧电池的保养、呼吸机压力阀的压力要求由设备人员负责有关;各部件消毒标准检测由供应室人员操作有关;临床护士对呼吸机的检测、外表的清洁等操作较多,故掌握较好。表明护士对呼吸机维护保养有一定认知,但与应具备的知识水平有部分差距,与秦彦荣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呼吸机维护保养涉及到多个部门,急诊岗位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容易疏忽对呼吸机的维护保养,然而护士对呼吸机维护保养实施力度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急诊科对呼吸机维护保养的执行情况。科室规定、定期检查和知识培训是促使严格执行呼吸机维护保养的主要措施[7],因此,管理者应根据呼吸机管理规范中要求临床护士应掌握的内容,从态度、知识、资源和环境支持等方面改变护士的临床实践行为[8],加强护士对呼吸机维护保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呼吸机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成为治病救人的好帮手,使用不当则会给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9]。呼吸机需要检测的性能指标较多,对检测人员的要求较高[10],在临床实践中,呼吸机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医护人员不合理的操作或者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维护保养不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在维护保养认知方面,层级(N0~N1),N3及以上与N3级护士参与呼吸机管理、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较多有关;工作年限方面,≤5年,≥16年与年轻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接触呼吸机机会较少有关;学历方面,本科以上护士认知较好,与护士的理解能力、对工作的态度等有关。在教学培训方面,频次≥1次/月占13.79%,≥1次/季度占41%,与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到位有关。96%的护士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护士作为病情观察的主体,其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临床护理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医院应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制度,定期采用以呼吸机应用基础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培训为辅的模式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支持护士参加院外学术讲座,在院内应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的需求,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制度。建立呼吸机使用维护保养登记本,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过渡,建立相应的预防管理模式[11]。定期安排厂家或设备工程师对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对发生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合理维护保养,提高科室呼吸机使用质量。
合理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保证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12]。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呼吸机开关机顺序、呼吸机使用前常规检测流程等均掌握的很好,与科室相关制度规定有关;而对化学氧电池剩余使用百分比、使用过程中的氧浓度校准等缺乏相关制度规定而认知较低。调查显示,95.79%护士表示科内有呼吸机管理制度和流程,但实际认知水平不高,与制度不够细化,执行不佳有关。呼吸机维护保养需多部门共同协作管理,因此,应采用集束化管理策略将各部门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小组,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操作、登记交接、维护保养、防范安全风险、排除故障及处置设备报废等制度规章的完善[13],对每项制度均应进行细化分工,保证呼吸机使用的每个环节均由专人负责管理。各部门间职责分明,各尽其责,有条不紊地相互配合,同时临床科室应重视呼吸机不良事件的报告,加大医疗设备不规范使用的惩罚力度,以防对临床护理的质量造成影响。
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是很多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14]。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发展,滞后的管理效果不利于人力资源价值向服务质量价值转换,主要体现在无法保障所有工作顺利按时完成、部门内部责任不明、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等问题[15-16]。因此,医院应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时急诊人力资源配置的标准,配置充足的人力,保障呼吸机维护保养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呼吸机的维护保养影响因素较多,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及维护,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临床护士相关知识认知不足的主要因素:① 医院培训与考核制度不完善;② 部分医院未采用呼吸机集束化管理策略,未细化相关维护保养制度;③ 临床护士对呼吸机维护保养的态度直接导致执行力不到位;④ 人力资源的匮乏。因此管理者应在护士规范化培训及呼吸机科学、规范化管理方面都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护士专业素养,细化呼吸机维护保养各环节的工作,提高呼吸机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从而保证临床疗效和抢救的成功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呼吸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临床一线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