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仲文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涉及到各个系统、各个科室,如果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影响[1],同时也会造成临床资源的浪费。医疗机构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是如今广受关注的问题,实施药学干预是较为实用的一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去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2-3]。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3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400份,其中200份进行常规药学管理,另200份进行药学干预,对比分析两种管理模式下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通过对本院使用药学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具体如下:
选择2019年1月—3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400份,其中200份进行常规药学管理,另200份进行药学干预,对比分析两种管理模式下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每组患者200例。临床药学干预组患者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在22~55岁,平均年龄为(38.79±4.21)岁;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患者男性122例,女性78例,年龄在21~59岁,平均年龄为(38.92±4.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比,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符合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可配合本次治疗。排除标准:除外药物禁忌、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的患者。
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对于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由处方开具医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对于临床药学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的基础上,进行药学干预:(1)临床药师分析医师的用药,给出具体建议,保证用药合理,避免仅通过医师的经验进行用药;(2)医院定期举办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研讨,增加药师和临床处方开具医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医师抗菌药物知识和意识;(3)完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针对科室制定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合适使用抗菌药物的上限,控制不合理使用次数;(4)建立奖惩制度,对不合理用药频繁的处方开具医师,进行罚款[3],并定期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制定整改计划。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药学干预(临床药学干预组)的200份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低于实施常规药学管理(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的200份处方。
其中,临床药学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是2%(4例患者出现不合理应用,有2例是无指征用药,有2例是联合用药错误)。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是18%(36例患者出现不合理应用,15例剂量不当,16例是无指征用药,有5例是联合用药错误),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444,P<0.0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也较高,导致出现耐药性的病菌越来越多[4]。抗菌药物在临床中使用率较高,若不能合理有效用药,会导致药物滥用,不仅不能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促进作用,还可能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危害患者生命[5-7]。临床上如何合理使用临床抗菌药物是医学关注的重点。采取药学干预措施,药师参与指导用药,纠正某些医师的不合理及经验用药习惯,制定更加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建立健全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实施奖惩制度,可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意识,定期举办研讨会,提高医生业务水平,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每月对本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寻找问题,并进行讨论,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措施,避免再次发生[8-13]。
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3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400份,其中200份进行常规药学管理,另200份进行药学干预,对比分析两种管理模式下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实施药学干预(临床药学干预组)的200份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低于实施常规药学管理(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的200份处方。其中,临床药学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是2%。常规抗菌药物用药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是1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经过药学干预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减少,是较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措施,可见开展药学干预有利于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减少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