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 仇新娟(通讯作者) 杨胜娣
214023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江苏 无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1]。患者溺水时淡水可通过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人体,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灭活,肺顺应性下降,肺泡塌陷,肺泡和肺间质内大量渗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2]。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成功抢救护理溺水并发ARDS患者8例,采取“四个早期”的治疗护理,最终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8 例,男5 例,女3 例,年龄18~81 岁,平均45 岁。8 例患者在抢救室均得到及时治疗护理后转入ICU 继续监护治疗,最后痊愈出院。
快速分诊及时抢救:急诊分诊护士快速评估生命体征,迅速护送患者入抢救室红区抢救,红区护士安排床位立即予以心电监护,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同时采集血标本,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早期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8例患者溺水均并发ARDS,表现为呼吸浅慢、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协助医生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了有效通气,机械通气是ARDS 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做好排痰护理,及时清除分泌物,然后是充分通气,促进肺复张。使用胃肠减压,防止反流,并进行充分的气道湿化。协助医生应用小潮气量,以PEEP递增法进行肺复张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过程中,做好病情和压力监测。
体温管理:患者入院时因溺水,通常会呈轻度体温过低状态,且肺部感染。目前意外低体温症的研究有限[3],导致对其认识不足,不同机制、不同原因、不同并发症、不同温度的低体温应该如何复温,复温速度的快慢对机体有何影响,如何复温才能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科采用了加盖两床被子,并用了37℃输液加温设备进行输液,每0.5 h监测体温,1.5 h后体温上升至36.2℃停止复温。
俯卧位通气:有研究显示[4],对肺内源性ARDS 患者,4 h 甚至更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最为有效,对ARDS 患者来说,实行俯卧位通气最困难的就是如何翻转患者。Dirkes 等认为[5],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采取标准化操作流程,才能保障俯卧位通气的安全实施。我科在患者发病24 h 内,实行4 h 俯卧位通气,应用扁带加固呼吸机管道,在患者双侧髂前上棘、肩部等处应用泡沫吸收贴来保护皮肤。在医生指导下将患者翻至俯卧位,再将软枕垫于颌下,脸偏向一侧,保证各管路通畅,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液体管理:对溺水患者来说,液体管理也是比较困难的,患者入院时大都存在血压低的情况,器官灌注不足,应早期给患者做床边血液滤过治疗,液体负平衡可以改善肺部状况。
低钠血症的护理:溺水患者因吸入过多淡水而引起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易诱发脑水肿,一旦发生低钠血症应及时补钠,同时限水治疗。输液时要控制滴速,加强巡视,监测每小时尿量,遵医嘱及时复查血钠,防止补钠过快导致血浆渗透压快速上升进而引起脑组织脱水。
脑水肿急救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意识、瞳孔、呼吸变化,有无抽搐、呕吐等脑水肿症状,呕吐时头偏一侧,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生脑水肿时遵医嘱快速输注甘露醇,这样可减轻脑水肿。
溺水并发ARDS 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做到“四个早期”,即早期人工气道建立、早期肺保护通气策略、早期中心静脉导管建立、早期容量监测;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特殊用药及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水肿、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