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

2019-01-17 04:39卢永江辽宁省新民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新民110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9期
关键词:臂丛经皮麻醉

卢永江 辽宁省新民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新民 1103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手术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后镇痛效果及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痛觉阻滞效果,并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为(10.43±2.69)min显著高于对照组(7.01±2.11)min,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3.18±0.97)min及镇痛效果评分(2.01±0.7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68±1.69)min、(2.2±0.3)分),P<0.05。观察组阻滞完全百分比(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而阻滞不全者(2.94%)和阻滞失败者(2.94%)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11.76%),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可靠。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局部给药麻醉臂丛神经的针对性强、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临床应用较为广泛[1]。当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技术较为成熟,但是传统解剖定位穿刺效果不佳,受患者个体和操作者水平影响较大,为此近年来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开始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穿刺准确性[2]。为进一步探明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手术的68例患者,对比分析了该穿刺方式的麻醉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手术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已排除麻醉药物使用禁忌症,穿刺侧肢体骨骼畸形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等。对照组男18例,女 16例,年龄28~72岁,平均(50.11±22.03)岁,体重52~90kg,平均(76.13±24.03)kg。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0~71岁,平均(50.48±20.56)岁,体重50~90kg,平均(75.41±25.12)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麻醉前0.5h,均肌注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术中取去枕平卧位,患侧肢体贴紧躯体,头部向健侧肢体(30˚C),标注肌间沟路径。

对照组行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师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C6水平垂直于皮肤穿刺,推进至异物感,固定后回抽是否抽出血液或脑脊液,确定无血液或脑脊液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注射用甲磺酸罗哌卡因,力托,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065,89.4mg)及1%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148,20mL:0.4g)混合液15~25mL。

观察组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美国TERASON超声仪,操作区域常规消毒铺巾,探头频率调整至8~12MHz,均匀涂抹,套上无菌封套;探头扫描臂丛神经纵、横切面图,确定穿刺区域后,探头外侧1cm穿刺并缓慢进针,根据超声声像图调整,穿刺角度及深度,引导穿刺针到达臂丛神经,并少量多次,注入15~25mL 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同上),注射过程中观察药物扩散及分布情况,直至臂丛神经被药液包围。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并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两组患者麻醉后镇痛效果。VAS量表评分0~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采用针刺评价法评估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痛觉阻滞效果,统计阻滞完全、阻滞不全、阻滞失败发生率。此外,监测两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为(10.43±2.69)min显著高于对照组(7.01±2.11)min,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3.18±0.97)min及镇痛效果评分(2.01±0.7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68±1.69)min、(2.2±0.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痛觉阻滞效果

观察组阻滞完全者32例,阻滞不全者1例,阻滞失败者1例;对照组阻滞完全者25例,阻滞不全者5例,阻滞失败者4例;观察组阻滞完全百分比(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而阻滞不全者(2.94%)和阻滞失败者(2.94%)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11.76%),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4例血管刺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1.7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过程是较为常用的局麻方式,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一种盲探式穿刺方式,无法保证给药区域的准确性,需要麻醉师具有丰富的穿刺经验,且部分患者受肥胖等因素影响,穿刺难度较大,极易发生穿刺失败、阻滞不全/失败、刺破血管等情况,需进一步提升其穿刺准确性[3]。

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迅速成熟,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中,具有直观、定位准确等优点,有效弥补了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的盲探缺点。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穿刺方式定位准确,麻醉药物可在臂丛神经周围均匀扩散,阻滞效果好,失败率较低。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3.18±0.97)min及镇痛效果评分(2.01±0.7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68±1.69)min、(2.2±0.3)分),且观察组阻滞完全百分比(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可知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穿刺方式;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为(10.43±2.69)min显著高于对照组(7.01±2.11)min,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1.76%),P<0.05,可知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方式虽然用时较长,但是准确性明显提高,并发症风险较低,安全性理想。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可靠。

猜你喜欢
臂丛经皮麻醉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