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杰,王雅新,傅宗正,付明月,曾玉珍
(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2008年,天津市启动实施为期4年的建设高标准万亩设施农业园、发展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作用的设施园区的设施农业“4412”工程。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蔬菜面积达到了543.33 km2,设施农业累计总面积达400 km2,其中以蔬菜为主;2012年天津市开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菜篮子”质量,主要蔬菜的自给率超过90%;2013年天津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98.73 km2,蔬菜年产量高达455.06万t。设施蔬菜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确保了市场的有效供应,也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自设施农业“4412”工程实施以来,天津市蔬菜生产量快速增长,叶菜与果菜周年比例为0.62∶1,目前主要蔬菜自给率超过90%,蔬菜周年自给率达到117%,在京津沪3大直辖市中排名第1[2]。天津设施蔬菜的发展为本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了有效的供给保障。2008—2016年天津蔬菜产量变化趋势见表1。
表1 2008—2016年天津蔬菜产量
同时,设施蔬菜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种植的蔬菜品种和茬口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缺乏整体种植规划,品种布局混乱,依旧是小农经济业态。产品以本地零售、批发为主,缺乏集中直销和农超对接的渠道,由于所占市场份额少,无法达到均衡上市[3]。设施建设的类型主要基于温室,茬口模式相对单一,而且蔬菜种植受天气影响颇大,造成蔬菜生产波动性比较大,农民收入难以得到保证。二是蔬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全生产意识强,生产的蔬菜质量可靠,但大部分设施蔬菜生产主体为小农户,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违规使用农药现象屡禁不止[4]。三是设施蔬菜产后服务环节较弱。贮藏、保存和冷链运输的条件都相对落后,影响了高新栽培技术和先进管理措施的推广。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天津的农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户种植蔬菜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选取宝坻区方家庄镇和蓟州区下仓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种植设施蔬菜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力求为基层政府指导设施农业发展和农户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提供借鉴参考。
1.1.1 宝坻区方家庄镇
方家庄镇位于宝坻区北部,东与新安镇接壤,南与王卜庄镇相连,西与霍各庄镇毗邻,北隔蓟运河与蓟州区下仓镇相望。2016年末,全镇共有30 162人,农作物种植面积37.71 km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5.05 km2,蔬菜播种面积2.84 km2。方家庄镇北马营村蔬菜种植面积为0.72 k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80%;大角甸村蔬菜种植面积0.77 k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占70%;老鸦台村蔬菜种植面积0.55 k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占40%;其他行政村零星有农户种植设施蔬菜,设施蔬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马营村和大角甸村。
1.1.2 蓟州区下仓镇
下仓镇地处蓟州区最南端,距离蓟州城区30 km,距天津90 km,距北京100 km,属京、津、唐三角地带,东与河北省玉田县接壤,南与宝坻区方家庄镇相邻。到2017年末,该镇辖67个行政村,15 854户,人口数46 866人,总面积71.5 km2,土地资源丰富,蔬菜种植面积4.01 km2。
调研区域选择宝坻区方家庄镇和蓟州区下仓镇,原因在于宝坻区方家庄镇与蓟州区下仓镇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自然条件相似,尽量排除自然因素对种植设施蔬菜影响的干扰。
调研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部分村干部进行访谈,并采取入户的方式对126家有蔬菜种植经历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4份。调研过程中,为了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性,通过问答的方式填写问卷,既能克服部分农户不会填写问卷的困难,又能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
通过整理调查资料发现,调查对象多为男性,占87.5%;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9.3岁,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7岁;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毕业,占58.6%,高中及以上学历占9.4%;平均家庭成员3.89人,从事农业生产2.65人;平均蔬菜生产时间为7.5年。
通过调查统计,有57.3%的农户愿意从事设施蔬菜种植;有28.2%的农户不愿意或准备放弃设施蔬菜种植;有14.5%的农户意愿不明确,表现出较强的观望态度,受国家扶持政策、农户收益和市场价格稳定性导向作用影响较大。
调查中,愿意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户大部分集中在方家庄镇,下仓镇仅有7家农户愿意从事设施蔬菜种植。愿意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户中78%的已经建有温室,并有5年以上的种植经验,生产技术熟练,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收入相对稳定。不愿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户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投资大而收益低,一是没有足够量资金建设温室,二是担心会受价格波动、种植技术和销路的影响,不愿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主要等待国家扶持政策、农户收益示范等信号的出现,这部分农户表现出对设施蔬菜既不排斥也不冒进。另外,这些农户大多年龄偏大,外出务工机会少,有过蔬菜种植经验,对生产技术的关注度不高,而对建设资金是否有扶持关注度高;因此,重点就农户特征、农户收入、外部环境、政府政策、销路状况、风险偏好等因素对种植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调研中发现,愿意种植设施蔬菜的71名调查对象中年龄超过45岁的占80%,其外出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相当,大多选择用自家现有的承包地建设设施。虽然这些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但是对于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种植经验。综上而言,多数愿意种植设施蔬菜的农户特征是年龄偏大,具有设施蔬菜种植经验并了解一些相关技术;不愿种植设施蔬菜的调查对象年龄多在45岁以下,主要担心种植技术和销路不好影响收益,同时外出就业机会多,收入也比务农要高一些。
2.3.2 农户收入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设施蔬菜种植收入小于外出务工收入时农户选择放弃的占89%,因此影响农户选择种植设施蔬菜与否的重要因素是收益水平,农户在家务农也是为了能保证自己以及家人的基本生活条件,所以农户获取的家庭收入越高,生产的积极性也越高。设施蔬菜是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农户往往被设施蔬菜的高收入所吸引,但是也会因高风险而放弃。种植蔬菜的市场波动性相较于粮食来说较大,所以选择种植蔬菜本身就是有较高的风险,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人带领着农户去做市场分析,去决策当年种什么蔬菜或品种会使得收益达到最高;若是农民合作社能提供给农户相对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稳定的销路来源,农户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就会愿意种植设施蔬菜。
2.3.3 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指的是农民合作社可能会对生产资料的提供和蔬菜销售有所帮助,农户会把种植设施蔬菜的成功案例作为学习和模仿的样板,若有农户种植成功,别的农户就会接受这样的种植和经营方式,在他们决策后的第1年,若是达到预期效果和收益,农户对于种植设施蔬菜的自信心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即使第2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5]。
2.3.4 政府政策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96%的农户希望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扶持或贴息贷款,政府政策的引导对农民种植设施蔬菜影响大,尤其表现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上,能有力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在相对落后的村庄,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只有合作社和经销商,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其无法从理论上推断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蔬菜种类,而且蔬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信息更新不及时也影响农户种植设施蔬菜的意愿。
2.3.5 风险偏好因素
风险偏好一般分为3种,一是风险小利润大,二是风险大利润大,三是风险小利润小。粮食作物种植属于第3种,而设施蔬菜种植属于第2种,要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投资的风险。基于对农户特征因素的了解,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如果没有“领头人”来开创风险大利润大的先例,农户大多会选择风险小利润小的第3种偏好,可能因为农户收入多为辛苦劳作所得,不愿意进行冒险投资[6],这也是蓟州区下仓镇大多数农户选择种植粮食而不种植设施蔬菜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户对于蔬菜种植的技术不够了解,也不会分析市场供求因素,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如果无稳定的销路,就会面临赔本的风险。
2.3.6 地区销路因素
目前大多数农户都选择与合作社合作,合作社是产品供应商,公司是采购商。虽然这样的经营方式能给予农户稳定的销路,但是农户在产品的供应量方面是没有决策权的,公司会通过对产品制定的标准和要求来筛选供应商的农产品,如果农产品不达标,公司有理由拒收这类农产品,这对于农户选种、种植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农产品不满足公司制定标准的情况下,稳定的销路就断了,农户就要自己去寻找销路;受地区限制,当地农户卖一类农产品,难以卖出高价,这就导致农户收入降低,影响农户种植设施蔬菜的意愿。
3.1.1 提高技术认知程度,积极参加培训课程
基于对农户基本特征的了解,农户对设施蔬菜的技术认知比较浅薄,而当前最有效、最直接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技术认知程度的方法就是参加当地组织的教育培训课程。通过免费普及知识的方式了解有效且简单易施的种植技术,改善传统设施蔬菜模式,从而提高蔬菜总产量。除此之外,农户在相关课程中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农业知识和市场情况,包括蔬菜价格波动情况、品种优化等,这对病虫害防治也非常重要。蔬菜种植信息系统得到完善可使农户种植蔬菜更加安心,蔬菜质量也更高。
3.1.2 关注农业发展动态,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仅仅拘泥于单纯的生产,而是要借助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媒介时刻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动态。一方面,农户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最新的农业生产事件,在互联网等媒体上借鉴到好的经验并吸取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农户可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新技术、新品种,也能了解到蔬菜价格市场波动的情况,以便于及时做出准确的决策,避免亏损。除此之外,还可提前获得各季节的病虫害情况,并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突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关注天津蔬菜新闻网站和蔬菜频道等大众传媒,农户将会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信息,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各方面优势。
3.1.3 主动拓展蔬菜销售渠道
对于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生产后的销售环节也非常重要。由于流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在蔬菜达到成熟期时,农户可能因为缺乏精力或无法获取廉价劳动力而出现农作物无人收的情况,导致农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农户在利用好现有销售渠道的同时,要拓展新的销售渠道。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进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建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体系的建立还相差很远,所以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蔬菜市场的流通体系[7]。在不影响销量的情况下,简化销售环节,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使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
3.1.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利用当地政府对种植地的土壤勘测数据,包括酸碱度、盐渍化情况及肥沃程度等,农户可针对土壤的特性去寻找或培育适宜的蔬菜品种。根据科研单位的研究去付诸实践,以理论+实践的方式为当地种植业引领正确的方向。此外,农户还可对土壤进行改良,单一农作物循环种植很有可能会破坏土壤的基本特性,但是选择轮作、套种等方式,对土壤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2.1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知识文化水平
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学习新知识和技术的欲望越强,更愿意去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动态和技术,从而愿意投身于蔬菜产业。政府可以继续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力度,通过定期开展课程培训、普及基础知识的形式,让农户切实可行地接触到设施蔬菜种植的先进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够从知识素质方面提升农户,而且对提升农户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应该派技术人员,组织专业的知识讲座,为农户提供相关知识的全面讲解。对于新品种的培育和新技术的引进,技术人员还应该对农民给予多一点的耐心,用通俗的语言让农户掌握种植技能和使用方法,定期到温室大棚内考察并为农户提供指导,这样农户的种植技能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提升,种植信心也会增强。
3.2.2 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继续扩大农民种植蔬菜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通过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减少农户的投资资金,达到提高农户从事蔬菜生产积极性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要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和保险公司的三方基础,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减少由于风、雨、雪等极端自然灾害对蔬菜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8]。为避免自然灾害、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等情况导致的农户和消费者双失利,政府可以给予农户生产更高的保障,而财政补贴可谓是农户最认可的实际保障方式。
3.2.3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统计和发布蔬菜行业的市场信息[9]。利用大众媒体等媒介为蔬菜行业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让农户从蔬菜品种、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及时获得有效信息,降低菜农种植的盲目性,确保整个蔬菜市场的有序和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