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娟霞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出对初中英语教学和学生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障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情况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与综合能力为目,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英语课程教学。首先分析初中听障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然后进一步分析制约初中听障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最后分析引导初中听障学生突破英语学习困境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助益。
關键词:初中听障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因素
在开展具体的初中英语教学之前,教师就必须要对听障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在原有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引入一些听障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鼓励听障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中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及全新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手语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引导性、启发性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这样不仅能够使初中英语教学更加符合听障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同时也能为听障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营造和谐良好的氛围。
一、现阶段初中听障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初中阶段的听障学生的听觉损失程度不同,本身的视觉感官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相对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在英语学习中会面临思维缓慢、发音不清、理解困难、表达混乱、认知模糊等困境,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往往很难接受教师所传达的教学内容。即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关的讲解,也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试着张口说,但只有极少部分存在残余听力的学生能够勉强说简单的口语,且说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口语含糊目不清、理解错误、交流迟缓等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利用手语进行交流,或者通过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另外,听障学生受到学习能力和辨知能力的限制,往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单词、语法、句型等重难点内容,加之部分听障学生的手语本来就不好,再用手语进行表达,往往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若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将会对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多影响。此外,即使个别听障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但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取得的整体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会增加听障学生的整体学习负担,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和厌倦心理。
二、制约初中听障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
与普通学生不同,听障学生往往很难像健听人一样快速接受他人传递的信息,并利用口语表达方式正确地给出回应,而是利用手语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听障学生沟通上存在的问题,但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依赖手语进行英语学习。虽然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花很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简单的口语表达练习或者书写交流练习,但学生在下课之后仍然习惯用手语交流,这将会使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手语、口语、书面语各成体系,整体的语法、结构、用法、语序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听障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长期引导和教学看懂书面表达,但由于自身听不到、不会说,往往不愿意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的听障学生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即便自身对相关的英语内容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也不会主动进行表达,即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听障学生仍然不敢表露出“异常”,这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化的英语学习思维。若学生长期依赖手语进行英语知识的交流,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能力将会被极大程度地弱化,即便掌握部分英语知识,如果无法很好地将其进行应用,也严重地制约听障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将英语基础知识的模仿学习和记忆作为教学的重心,仍然花费更多时间引导听障学生进行机械式的学习,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发挥和思维发展特质,也没有利用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能力、情感、品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这都会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制约。
三、引导初中听障学生突破英语学习困境的有效途径
1.提升初中教师的英语教学素养
教师可以利用手语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听障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水平以及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在从学生的听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入手,对实际的英语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调整,为学生打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初中英语课堂。另外,教师还需要及时进行英语教学的反思和总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英语教学培训,利用网络渠道有效地和优秀英语教师或国外手语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多了解一些先进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成功案例和经验,巧妙地确定口语、手语的转换,在实际课堂中不断地改进。尽可能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听障学生主动地进行手语表达和书写练习以促进英语学习,并教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技巧和表达方法。
2.科学进行初中英语教材内容的转化
在进行实际英语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充分掌握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特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在课堂中增加一些能够激起听障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元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较强的优势,将一些复杂的发音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事物,将复杂的英语单词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图片或动画,或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和发音练习。另外,也可利用互联网络搜寻一些与教材主题有关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欲望。也可以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听力教材内容转化为阅读素材,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英语资料,通过自主思考或者探究讨论的方式解决相关的英语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性,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规律,对英语各单元的内容顺序和教学排序进行有效调整,尽可能删除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英语知识,根据听障学生的思维规律增加英语各单元知识和话题的联系,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英语知识学习。
3.巧妙引进多元化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传统的听障学生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多方面教学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在现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法。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根据教学目的再一次对资料进行全面筛选,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或者微視频,为学生构建集趣味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的英语手语教学情境。另外,也还可以在充分了解听障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后引入小组学习模式,引导小组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入手进行英语学习探究。例如,在进行的“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手语版的Bicentennial Man,Wall E,Robot affection,RoboCop 3等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机器人有关的内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内容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单词卡片,利用手语提示和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了解单词的写法、读音、意义,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短语和语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本章节的教学微视频,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英语课文阅读,并提出相关问题:“What is the main point of the article?”“Will there be robots in the future?”“What will the robot of the future look like?”“Can people live to be 500 years old in the future?”等,利用手语使学生了解问题的意思,要求首先利用手语回答问题,鼓励存在残余听力的学生积极利用口语进行交流,引导其他听障学生通过书写的方式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围绕英语教学的主题和学生的层次开展一系列看、读、说、练的训练,动员小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实践过程,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表达技巧和优秀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要对听障学生和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深入而透彻的了解,以阶段性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要求为依据,将听障学生作为课堂中心和主体,制订具有较高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听障学生英语教学方案,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学形式中增加一些手语教学内容,将其和普通的英语教学课堂进行有机组合,利用手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英语思考和学习。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全面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根据学生的手语学习能力和英语表达水平进行多样化的英语学习任务的安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听障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英语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够为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利,王雅琪.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听障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OL].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77-80.
[2]沈蕾.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农家参谋,2019(17):224.
[3]马莹.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8):135-137.
[4]曹连连.初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探讨[J].才智,2019(22):110.
[5]刘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9(26):113.
[6]林丽萍.提升初中轻障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策略[J].英语教师,2019,19(7):88-90.
[7]李文霞.浅谈聋校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02-103.
[8]任会芳.依托电子书包实现听障学生的英语个性化学习[J].文教资料,2017(5):234-235,227.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