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以语言的建构和实践为核心和基础,而语言的建构又是以把握汉字的一般规律和性质为前提的。拟从汉字的象形表意、音韵节奏、语义句法等一般规律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来探究汉字规律对语文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象形表意;音韵节奏;语义句法
汉语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包含着中华文化认知、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民风民俗等文化的内核,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智慧。
一、象形表意是汉字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最早来源于生活图形,如“马”“牛”“羊”“鸟”字诞生之初其实是用线条画了马、牛、羊、鸟等形象,以表其意。目前出土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先民在龟甲片上用刀刻的象形文字,主要记录占卜国家大事及民事。中国汉字的这一象形表意特征有别于西方国家以字母表音为主的文字系统,中国汉字在表意功能方面比西方文字更有优势。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智慧。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同时还蕴含着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比如《周易》八卦之卦象,完全是取法于自然规律,总结自然规律,进而从自然的现象中总结出人类生活的规律。
中国汉字在凝聚中华文化精神的同时,還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家族观及民风民俗等内涵。这些观念风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的文化智慧。比方汉字“王”,甲骨文写法呈一把斧头之形,斧头下端为斧刃和所及之物。到金文时,“王”字写法和甲骨文写法基本一样。作为象形文字,“王”字的意义象征着武力或强权,在后来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会意字,到西汉时期,得到儒家董仲舒的进一步解释,体现了人们对“王”的崇拜。再如圣人的“圣”字,在甲骨文里呈繁体写法,其右上部写为“耳”形,右下部写成“人”形,左下部是“口”形,其意思表示耳聪口辩、精明能干的人,后来下半部分演变成“王”,从耳呈声,被解释为无所不通、聪慧无碍的人。越聪慧通达,就越接近自然的本真,这也是中国汉字表意上的智慧之处。再如“女”字甲骨文里为上身端正,面朝左跪着、双臂合抱胸前的人。而“母”字,则是“女”字里加两点,两点表示乳房,本意彰显了女人哺乳的基本功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遵从文字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从文字的源头认识和理解中国汉字的意义乃至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品格。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内涵深厚。
二、音韵节奏是汉字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作为形象表意文字的汉字,其直观形象为字形或字符,但最本质的形态应该是语音。语言是先于文字而生的,语音肯定也是先于文字而存在的。在众多语言系统中,对语言谱系的区分不是文字而恰恰是语音,或者说正是语言音韵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使语言有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在中国国内,因地缘而逐渐形成地域性语言如汉语普通话、闽南话、粤语等。再如拿民族文化区域和发音特征划分,如汉语、阿拉伯语、朝鲜语等。区别不同语言的实质,就是语言发音的规律不同。
因此,不同的语言背后,其表层是语言发音特点和规律的不同,本质上是不同地域文化价值的差异。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语言汉语,它是以单音节语言为基础的,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居多,而现代汉语则有着双音节化倾向。文言中强烈的平仄变化节奏,在现代汉语中被打破。现代汉语在保留一部分的单音节节奏的基础上,有了音节泛化的趋势。现代汉语呈现单音节、双音节及四音节等多音节混合使用的现状。但是在音韵节奏上仍然优于西方语言。比如中国文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文章,就非常讲究语音的押韵节奏,读来如歌,非常优美,陶冶性情,能极好地表达和抒发人文性情。
因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育之语言文字的教育过程中,就应该高度重视语言的音韵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语音相关规律,准确区别不同文化地域的语言特征,准确发音。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汉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是很好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大量语文教育者并不重视这一点。
三、语义句法是汉语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内涵的语言,往往一词多义,具有明显的含蓄性和蕴藉性,因此在理解上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者要借助古汉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把对词语、词句的意义阐释作为一个重点,以词义解释为基础,兼及句法分析、语法阐述、修辞解释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一般而言,汉语的意义索求有四个方面,即一是根据字音探求意义,这就得注意对汉字同音字、音近字的区分,细说的话,如韵同而声音近、声音相同而韵律相近以及韵律声音都相近的情况;二是根据字形辨义,比如中国的“中”字,在金文里,甲骨文里,其写法都呈旗形,中间一个“口”,即为立中之旗,为族人或集团聚集的标志,既有中间之意,又有中央之意。后来的中国之“中”的意思,由此而来;三是根据文献核证语言,比如《道德经》及相关考证资料里关于“善”“恶”“美”“丑”“有”“无”等美学概念的核证;四是通过对社会的考察,将一些特定词语的解释和社会状况、民俗风情、地方文化习俗等联系起来,比如家庭、成家的“家”字,在甘肃南部将男子成婚叫“成家”,“家”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写法是上面宝盖头实质上指房屋,下面的“豕”字指小猪,这体现古代社会人畜同住的情况。后来在一些文献典籍中形成一个意思即男子娶妻成家。
目前的语文教育过程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教师只是对照着文言文工具书做简单的翻译工作,并没有从文字的这些基本规律和特征方面去深入研究,也没有交给学生关于汉字学习的真正规律及文化意义。因此,语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对汉语规律和特征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践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蒲亚宁,女,二级教师,高中语文教学,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8]GHB0782研究成果。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