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贵丽
一题多解,即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运用不同的方法及不同的运算过程去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学生在解题的时候经常会选择从常规的解题思路出发,有的题目从常规的思路去解决会很难,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学会一题多解,学会在多种方法中优化选择非常重要。
在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对于能力尤其重要,能够为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我们每位小学教师应该重视,做好相关的训练。
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题多解的题目谈谈我的见解和做法:
题型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关于连减的问题。
一本书共有80页,第一天读了25页,第二天读了17页,还剩多少页没有读?
解法1:运用连续减的方法,原来的80页减去第一天读的25页,第一天读了之后还剩65页,再减去第二天读的17页,最后还剩38页没有读,即算式为:
80-25-17=38(页)
解法2:运用加减混合的方法,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读了25+17=42(页),再用原来的80页减两天一共读了的42页就是最后还剩的页数,及算式是:80—(25+17)=38(页)。
题型二: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关于上车、下车的问题。
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解法1:用车上原来有的人数67减去到站后下来的人数25,等于车上还剩的人数42人,即:67-25=42(人),再用42人加上上车的人数28人,等于现在车上的人数70人,即:42+28=70(人),综合算式为:67-25+28=70(人)
解法2:先比较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谁多谁少,明显上车的人数28人比下车的人数多,可算出来多(28-25)=3人,即可以确定最后车上的总人数是多了3人,原来车上有67人,又多了三人,即可算出来最后的总人数为:67+3=70(人),综合算式为:67+(28-25)=70人。
题型三:一年级排队问题求总人数
几个同学排成一列横队,从左到右报数时,小强是第5个,从右至左报数时,小强是第3个。这列横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1:根据题意画○代替同学们站队,从左边数小强是第5个,右边数过来排第3,即画图为:○○○○○(小强)○○,可直接数出来为7人。
解法2:从左到右报数时,小强是第5个,从右至左报数时,小强是第3个,可以列式为:5+3=8人,但是在计算时从左边数过去数了小强,从右边数过来也数了小强,小强就多数了1次,所以应该减去多的1次,即:8-1=7(人),综合算式为:5+3-1=7(人)
对于一题多解训练,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上课的时间。上这种课必须要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就考虑不到多方面的联系,也就不能进行一题多解。所以,上这种课,一般我都是在学生上课时渗透一点,当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或某几部分知识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在综合练习时进行强化训练。
2.目的要明确。上一题多解这种课,不是单纯地追求一题多解,而是要通过这种训练,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的目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教学的提问、追问,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有利于实现一题多解。
3.选题得当,方法灵活。选题得当是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基本条件。一道题目既要能夠一题多解,又要兼顾班上学困生、学优生的具体情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所感触,但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什么题都追求一题多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能堂堂课都追求一题多解。要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解题,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在实际训练中,不要只满足于学生会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而是要教学生会思考、会表达,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每一步代表什么意思。实践证明,学生的解法越多,学生的思维越灵活、越开阔。学会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兴趣,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娴熟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