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变红
摘 要:语文是母语教学,关乎孩子的一生。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进行探究,旨在落实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寻求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谱写出“学困生”的精彩的人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6-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6.07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加速,2017年城镇化率達到58.52%,2018年将有可能达到60%,教育城镇化率则更高,超过70%。这一数据显示乡村适龄儿童进入城镇学校择校就读现象明显加剧。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我校是一所贫困县县城小学,近年来生源剧增,学困生数量增多。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急需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改变现状。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些语文“学困生”在幼儿时期就缺少父母的启蒙教育,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辞,不善交流的习惯。当然,也有些语文“学困生”与此情况正好相反,在幼儿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语言发展很好,但由于过分依赖父母,进了小学之后,学习的压力增加了,父母的帮助少了,不能自然跨越“拼音识字关”“阅读写作关”,逐渐产生畏难情绪。
2.单亲家庭等因素造成的留守儿童或隔代抚养的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难解困局。这些孩子只能由老人照看,老人本身文化层次较低,又缺乏指导方法,还要干农活,无暇管理孩子,只能放任自流。
3.父母管教意见不统一或严重的溺爱,是普遍的诱因。家庭成员关爱和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不一致,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监护人意见不统一,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这种充满矛盾的家庭环境造成学生矛盾的心理,影响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行为。
4.家长的榜样作用不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榜样。调查中发现,有许多的学困生父母,都有价值观不正确或生活习惯差的问题。
5.缺少必要的家庭辅导。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缺乏父母亲的监督或有效辅导,要么没完成要么完成的质量打折扣,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思想行为均出现偏差,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小学语文学困生没有制定短期或长期学习目标,即使有,也因缺乏自控能力而难以落实,学习效率低下。
2.学习无策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只是做到上课听讲,课余潦草完成作业,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中积极参与发言、课后复习和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缺少心理疏导,使学生情感出现障碍,对学习语文学科产生惧怕。
2.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和美好的形象塑造,学生对语文教师缺乏好感,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学习之中,从而对语文学科缺少兴趣。
3.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处理办法简单粗暴,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学生的自尊,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教师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在弄清主要原因之后,家长和教师又该如何改善孩子的学习情况呢?
1.加强个别辅导。根据造成学困不同的成因,分析每一个学困生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为了便于辅导,除了教师重点辅导外,也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兵教兵”帮扶活动。
2.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在拼音和字词教学中多让学困生参与“找朋友、摘苹果、猜谜语”等游戏活动,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情境和扮演角色的形式让学困生找到乐趣,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指导学困生观察事物的顺序和着重点以及细节的方法,推荐阅读相近课外读物帮助他们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讲评作文时有意将学困生的作文作为范例,寻找到进步的地方和亮点,让其体验到进步的愉悦。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堂常规及语文学习的基础习惯做起,根除危害学困生成长的不良习惯。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爱学生树立信心 。正如钟启泉教授指出的:仅仅着眼于提高学业成绩去实施强制性指导,对于性格缺陷的学生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学业成绩的提高可放到后一步考虑,首要问题是使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语文学困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无论课外课内,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树立自信。
5.家校协作前行。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外部条件。小学生的学习,家校协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学困生的家长,我们更要多些理解,他们其实心里比谁都焦急,教师过多的抱怨和指责只会让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遇到性急的家长或者会对孩子大声呵斥或对孩子大打出手,更让孩子心怀怨恨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教会家长基本的监督、指导方法,同时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养成好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学困生是一个长期需要去关注去帮助的对象,面对学困生教师要更有爱心、耐心、信心和恒心,只有让学困生得到成长,才有可能真正让全体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金本.心理学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7).
[2]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薛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