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的模式探索

2019-01-16 03:33:24费强秦梁杨静陈蓓殷伯贤陈红辉卫亮赵娟
长江蔬菜 2018年23期
关键词:农广校番茄培育

费强 秦梁 杨静 陈蓓 殷伯贤 陈红辉 卫亮 赵娟

费强,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二路658号上农培训大厦,201600,电话:18516097798,E-mail:jz8981@163.com

秦梁,杨静,陈蓓,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殷伯贤,陈红辉,上海市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

卫亮,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

导读:针对番茄种植这一特定的产业和职业农民,从新技术收集、针对性技术培训、农民全程培育指导、职业农民创业孵化、职业农民创业后续服务合作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解决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最后一公里跟踪服务问题,促进职业农民培育落地生根,切实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个体增收和产业升级。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在本市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在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作中有丰富经验。

1 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衡,农业后继乏人矛盾加剧,“谁来种地”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当前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迫在眉睫,而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主阵地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研究适合上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模式刻不容缓。

2 农广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及特点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已形成以各区县农广校体系为依托,以远程教育平台为支撑,整合全市涉农相关行业和部门,覆盖全市郊区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体现了政府领导、部门管理、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特点。

农广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管理的直接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民科教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广体系“三个不变”(即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不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不变)也得到了保障。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发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政府的主体作用和直接管理,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使农广校办学更有活力,更有发展后劲。

另一方面,体现在部门参与、院校联合的协作性。农广校与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密切协作,共同办学已成为农广校办学优势和教育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是部门联合办学,比如组织部门与农业部门联合,利用农广校有计划地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中专学历培训;二是与有关高校联合,充分利用他们的教育资源,实现农广校较高层次的办学,如大专自考、成人大专、本科等层次的教育。

3 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探索产学研融合培育农民新模式

3.1 组建班子搞调研对接产业发展

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牵头挂帅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经多方调研,了解到番茄是上海市蔬菜产业结构的主流品种,在上海市的蔬菜供应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番茄经济效益高,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2]。金山区番茄栽培时间久、面积大,2018年金山区番茄种植面积近266.67 hm2,总产量1万多t。同时,番茄产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符合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因此,选择番茄产业作为切入点探索“产学研联合”培育职业农民。

3.2 明确产学研各单位任务分配与功能定位,做到责任明确、有迹可循

研发中心一方面提供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产业分析和技术研发;农广校负责技术收集和组织培训,通过现场展示和田间交流培训的方式为职业农民提供精准技术服务;农广校联合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服务,积极指导职业农民进行后续创业应用并与应用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完成从产业分析、新技术收集、针对性培训、农民全程培育指导,到特定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农民创业后续服务合作等全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3 科研部门把好技术关,示范引领带好头

①优质番茄品种筛选 2017年春季蔬菜研发中心引进番茄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馨喜2号、馨喜3号为红色樱桃番茄,667m2产量分别为2 419、3 611 kg,口感一般;黄冠二号果实为黄色、口感好,但后期裂果稍多;金童果实为橙黄色,667 m2产量达3 054 kg,前期口感一般,但中后期口感好,且不易裂果,可以进一步扩大试种。大番茄桃太郎单果质量为262.5 g,比301多93.5 g,果高、果径比301分别高了0.9、1.4 cm,果实较大,商品性好,桃太郎667 m2产量可达2 367.4 kg。最终筛选出符合上海地区消费,能在本地生产的樱桃番茄品种金童、大番茄品种桃太郎[3]。

②番茄配套绿色栽培技术研究 将筛选的桃太郎番茄进行创业孵化,在新型职业农民——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探索配套绿色栽培技术。

a.品种特性。桃太郎番茄是日本泷井种苗株式会社的产品,该品种为粉果杂交一代,无限生长型,极早熟,大果型,肉质厚,单果质量220~250 g,果实深桃色,颜色美观,无绿果肩;糖度高,鲜食口感极佳;吸肥力中强,生长势较旺盛,对病毒病等多种病害具有复合抗性。

b.精准施肥。番茄是需肥量相当大的作物。底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采用奇数追肥法,即第一果穗、第三果穗、第五果穗……当部分果实2~3 cm大时追肥。在定植活棵后,即可施第一次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逐渐增加施肥量,其中可适当加一些生物菌肥。

c.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综合运用物理防治技术:大棚安装防虫网、基地内安设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等。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在药剂使用中,优选使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药剂使用中,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清除田间杂草,科学处理植株残体。

3.4 培训部门丰富培训方式,扎实开展培训

①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农广校在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征求培训意愿,将拥有较高素质和真正需求特定技术的青壮年番茄种植农场主列为培训对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遴选培育对象,自上而下,即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部门推荐等方式,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培训;自下而上,即通过宣传,让学员主动自愿报名,并对培训内容提出希望与要求。通过精准遴选,农民学员参加培训目标明确,学习意愿强烈,紧密结合自身实践,可有效提升培育效果。

②精准设计培训方式 a.基地内进行番茄种植新技术展示示范。将蔬菜研发中心开发的番茄新品种、科学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番茄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基地内进行现场种植展示,方便农民切实全面了解该生产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运行效益。

b.技术研发人员和职业农民开展田间现场教学与交流。组织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来到生产基地与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现场交流,研发人员现场指导培训。

3.5 生产企业借助研发部门搞生产,解决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最后一公里”跟踪服务问题

推行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挂点的技术培育方式,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创新创业开展全程化指导。对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后进行的生产创业活动进行合作和技术指导,解决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最后一公里”跟踪服务问题,促进职业农民培育落地生根,切实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个体增收和产业升级。

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朱泾镇大芒村,合作社负责人卫亮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本次研究培养的典型对象。农广校将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经试验筛选的番茄新品种桃太郎推荐给卫亮种植。后续蔬菜研发中心对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桃太郎的种植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至2018年6月底,种植的0.77 hm2桃太郎番茄,平均667 m2产量2 260 kg,667m2产值 26 000 元,667m2利润 18 000元。同时,在2018年的上海首届番茄品鉴会上,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和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联合种植的桃太郎番茄获得金奖[4]。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依托研发中心推广的生态化种植体系,全面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良土壤,实现了生态循环生产。在做精一产的基础上,通过种植体验、旅游采摘等,逐步形成与农旅休闲相结合的番茄精品生产线。

技术研发人员和职业农民开展田间现场教学与交流

4 讨论与总结

近年来,上海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通过建立职业队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本模式采用了科研—教学—生产的“产学研联合”培训模式,即利用农广校学员边学边干、学用结合紧密的特点,在上海明缘(由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建立农广校实习试验示范园区,形成生产部门、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伙伴关系,及时将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向农广校学员培训,对接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新技术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本研究,一方面探索了番茄绿色防控技术和番茄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番茄优质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探索了“产学研联合”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产学研联合”,即蔬菜种植企业与农广校、专业研发中心相结合,围绕产业需求和地区特色,探索以企业联合研发中心为技术开发主体,农广校为培训机构,研发中心参与技术示范推广和后续服务合作的技术推广模式和农民培育模式。企业联合研发中心一方面提供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产业分析、技术研发和示范,通过现场展示和田间交流培训的方式为职业农民提供精准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指导职业农民进行后续创业并提供相关服务及合作。农广校负责技术收集和组织培训,完成从产业分析、新技术收集、针对性培训、农民全程培育指导,到特定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农民创业后续服务合作等全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农广校番茄培育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新农民(2022年13期)2022-06-14 10:07:10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2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40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