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彦 阮灵珊
1828年英国人A.S.Waston在广州开办了一家专售西药的药房,最初取名 “广州大药房”。1841年,“广州大药房”南迁香港,总部设于香港中环,并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内地分号,还注册了清朝末年的药品商标(见图1),商标图案中的“独角兽”和中国“龙”分别象征治愈毒害永恒不变与尊贵福运。它们共同围绕着中国传统的 “塔”,寓意着震慑一切病害,牢固可靠,值得信赖[1]。1871年为了适应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广州大药房”根据粤语发音正式更名为:“屈臣氏”。至1888年,屈臣氏在中国国内店铺已达33家之多,经营产品有药品、保健营养品和化妆品等。在清末民初的厦门就有一家屈臣氏老药房,选址在岛美街(现为镇邦路一段)。
图1 屈臣氏药房的注册商标(清代)
早在清代,厦门已是闽南药材、药品的集散地。康熙22年(1684年),施琅请设海关,对海味鱼、燕窝、鲍鱼以及160多种粗草药材如冰片、人参、熊胆、鹿茸、牛黄等征税,关税收入高达105000两,占全省一半多,可见当年厦门药材贸易的兴旺发达[2]。1843年,五口通商,厦门开埠,本地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根据1932年出版的《厦门工商业大观》记载的商号,在民国时期厦门地区已有225家药铺分布在市中68条街巷。其中,就有座落于镇邦路的厦门屈臣氏老药房。翻看民国时期的老药铺名录,当时的老药铺能存活至今实在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然而屈臣氏创办至今已延续了190年,更令人赞叹的是,如今的屈臣氏还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个人用品商店,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健与美容零售商。当年的医药老字号得以保留至今已属不易,更何况屈臣氏还成长为今天的行业全球第一。毫无疑问,190岁的屈臣氏老药房长寿与发展的秘诀值得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
因此,笔者拟通过挖掘史料并对民国时期厦门地区老药铺的数量、选址、分布特点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管中窥豹,推测出民国时期屈臣氏老药房在厦门医药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定位,进而对解码屈臣氏老药房的长寿与成功秘诀提出一孔之见。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资料保存手段落后,今天已很难对民国时期屈臣氏的经营与发展情况获取全面、具体、准确的信息。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梳理民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对民国时期整个厦门的老药铺数量、分布规律进行还原、梳理考证和个案分析,然后分析屈臣氏在所有厦门老药铺中的地位和定位,尝试提炼出屈臣氏190年的企业长寿秘诀和经营成功之道。
本文研究的老药铺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版的《厦门工商业大观》,根据《厦门工商业大观》中列出的商号名称和街巷座落,可知民国时期厦门共有229家药铺登记在册,由于年代久远书页破损导致有4家药铺无法辨认,最终实际统计的老药铺数量为225家,他们分布在厦门的68条街巷[3]。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老药铺数量排名前11位的街巷名称及基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民国时期老药铺在厦门11条主要街巷的分布情况
(1)民国时期厦门地区的药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当时的医药业以大同路一带为核心区域,在大同路上云集了16家参茸燕桂行、12家中药店、4家药房,药店业态十分完整。其次是思明南路和开元路,这两条街巷上的药铺也颇具规模。除了大同路、思明南路、开元路,表1中其他8条主要街巷则构成了厦门老药铺发展的第三方阵。此外,民国时期老药铺也遍布于城市中的其他街巷,如思明北路、水仙路、中华路等,但是规模并不大。
(2)在民国时期厦门的225家老药铺中,有参茸燕桂行41家、中药店142家、西药房29家、药材房29家。其中,中药店与西药房的数量比例大约是5:1,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厦门医药行业是以传统中医为主导。因此,在大同路、思明南路、开元路这三条民国时期厦门最主要的医药街,传统中医药铺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数量众多的参茸燕桂行或许反映出当时厦门地区已有滋养进补的传统(注:参茸燕桂分别是人参、鹿茸、燕窝、桂圆)。在民国厦门医药第一街——大同路上,参茸燕桂行、中药铺、西药房的比例分别是4:3:1,折射出当年厦门上层消费群体“推崇滋补、中医为主”的医疗保健观念。
(3)开店选址主要有2种模式:圈地模式和跳跃模式,前者重点选择成熟区域集中开店,后者则倾向于避开与同行的竞争抢占新市场[4]。例如,大同路上16家参茸燕桂行的选址就属于圈地模式,4家西药房则属于跳跃模式。因此,又可以得出结论:现代西方医药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开始在厦门传播,但发展规模与影响范围不大。镇邦路是当时厦门西医西药发展的核心商圈,而与镇邦路相连的中山路则成为西医西药向更大范围市场扩张的次级商圈。
(4)厦门屈臣氏所在的镇邦路,与中山路交叉相邻,虽然不是当时厦门医药业的中心商圈,但是业态分布却较为特殊。从这些街巷老药铺数量分布的规律上分析,唯独在镇邦路和中山路上西药房的数量占比最高,比如镇邦路上共8家老药铺清一色是西药房,而在中山路上中药铺和西药房的数量比例是5:9,也是西药房占据优势,而且中山路和镇邦路还是比邻的两条街。这与当年厦门中西药房5:1的总体格局截然不同,也让中山路、镇邦路在68条街巷中独树一帜。可见,虽然厦门当时的西医西药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是在中山路、镇邦路上西医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群规模,镇邦路是西医西药的核心区,代表了西方医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而中山路就宛如茫茫星空中的一条旋臂,它是西医西药向更大市场范围扩张的半径,体现了中西医协同发展、西方医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场景。表2是厦门老药铺在大同路、开元路、思明南路、中山路及镇邦路上的分布情况明细。
表2 厦门老药铺在五条街巷的商号分布一览表
民国时期出版的《厦门工商业大观》中并未对屈臣氏老药房的经营信息进行专门的介绍,不过1929年厦门屈臣氏刊登的一则广告却间接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如图2)。广告中所说的“岛美街”,为厦门旧街名,在今中山路西部接近鹭江道的部分路段。古为岛美路头向内延伸的街路称岛美街。街旁有太古栈、番仔街。另据《厦门市地名志》的解释,“镇邦路,在思明区中山路至大同路。398.6★7.7/8.9。南北走向。以政治用语命名。岛美街(路头)、镇邦街、木屐街、港仔口(路头)均其路段旧称。1966年8月30日更名向阳北路。1979年10月1日复名”[5]。由此可知屈臣氏老药房当年就座落于镇邦路上,而且又是镇邦路向中山路西段延伸的起始位置。此外,“路头”的位置还揭示出屈臣氏老药房“与海为邻”的特点。码头、渡头在厦门方言中称为“路头”,意为路的尽头。既是临海路段,又是船舶靠岸、装卸货物的场所,即简易码头。这个称呼,带有鲜明的海洋文化色彩。在闽南先民眼里,路头是陆路的尽头,也是海路的开头,无限广阔的世界,因海上航路的开启而打开[6]。古早时,厦门岛四面临海,所有通往海滨的道路,几乎都是“路头”,都有吞吐起卸货物的能力。厦门人习称厦门岛与鼓浪屿之间的航道为鹭江,厦门岛一侧濒临鹭江的道路为鹭江道。据清代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鹭江道上“路头”星罗棋布,自西向东依次为:竹树脚路头、典宝路头、洪本部路头、打铁路头、得胜路头、磁街路头、史巷路头、新路头、港仔口路头及岛美路头,是明末清初海岸线。
图2 民国时期厦门屈臣氏老药铺在报纸刊登的广告[7]
根据表2和图2所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屈臣氏在民国时期厦门地区老药铺中的位置与定位:如果将镇邦路比作西医西药在厦门传播的第一路,那么屈臣氏则是最早传播西医西药的先行者之一;如果将中山路比作厦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第一路,那么屈臣氏老药房正是这条路的出发点,屈臣氏的产品高度重视地区市场的独特性,兼顾中西良药,体现出“西学中”的经营策略;如果将选址视为企业的一种定位与承诺,我们可以看出屈臣氏具有“勇立潮头,把握主流,重视地区市场独特性”的经营理念,这是屈臣氏老药房190年保持成长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190岁的屈臣氏老药房的成功秘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秘诀一: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基因。正如不少学者抱怨某些国产服装品牌不愿在LV等奢侈品店的隔壁开店那样,企业的选址其实就是一种发展定位与愿景。除了物流的便利性,厦门屈臣氏选址岛美街,与古码头为伴,与海为邻,还折射出屈臣氏因海而生、依海而兴、长期与海相伴、以海为邻的海洋文化特质。因此,海洋文化元素是屈臣氏品格的重要特质和文化基础,包括自强不息、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等精神,这种海洋文化基因成为屈臣氏的主流价值观和推动屈臣氏转型创新、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引擎。
秘诀二:高度重视并主动学习本地市场的独特性。吴一凡(2016)在研究1878~1925年间《申报》刊登的屈臣氏广告后指出,屈臣氏大药房在经营领域的前瞻性眼光和出色的产品转型方面皆表现出色[1]。正如厦门屈臣氏的选址,选择镇邦路象征着屈臣氏立于潮头,在当时西药店暂处下风的背景之下积极推动西医西药在中国的传播。而屈臣氏在镇邦路与中山路的节点定位则又体现了其重视中西融合、本土化发展的特点。屈臣氏在充满文化碰撞与竞争活力的环境下始终保持了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能够不断发现新的目标、新的机会,并逐步走向辉煌。
秘诀三:领先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是屈臣氏取得今天的成功的重要原因。早在1888年,屈臣氏就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并拥有了33家门店,使其在规模上领先众多竞争对手。而被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收购则让屈臣氏进一步具备了倚靠强大财团采取利润此消彼涨来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在本研究涉及的68条街巷中,最大赢家莫过于中山路。解放后,中山路取代大同路成为厦门第一商业街,而大同路商业却逐渐凋零。而且,在绝大多数老药铺已经消失“长寿即胜利”的今天,中山路上的5家中药店中居然有2家保留至今仍然赫赫有名的厦门医药老字号:万记、怀德居。其中,万记药店是厦门唯一一家医药行业的中华老字号——光华大药房的前身。1932年的《厦门工商业大观》记载,“中药店:万记,中山路二四二号。中医林枝藩。”可见,民国时期中山路上中西医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局面也让中医药老字号更加健康长寿。对比表3的万记(光华大药房)和屈臣氏的厦门商号发展发现,屈臣氏通过引入现代化的资本运作和连锁经营模式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与美容零售商。可见,创新才是中华老字号焕发光彩的关键。与屈臣氏的成长相比,当年在中山路同台竞争的万记(光华大药房)则相形见绌。图3是今天位于厦门湖明路上的凤屿塔,不远处就有一家国大药房。凤屿塔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厦门曾经“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历史,而藏身于国大药房一隅的“光华参茸”则讲述了永续经营唯有依靠不断创新,万记药房的子承父业、墨守陈规的经营方式终究不敌时代发展和城市变迁的道理 (图4为现在国大药房中的光华参茸专柜)。
表3 万记、屈臣氏的厦门商号发展与对比简明表
(接上表)
图3 厦门凤屿古灯塔今昔对比
图4 国大药房中参茸专柜沿用光华大药房字号
190年见证了屈臣氏的诞生、成长、发展、转型与成功,回顾民国时期老药铺发展的厦门故事,笔者不由联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与海为邻》中的那几句:
与海为邻
住在无尽蓝的隔壁
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
却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