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蒋劲松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臀部和小腿的酸胀疼痛,迫使患者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可再行走一段距离后,上述疼痛和过程再度出现。尤其是冬天气温较低,更易出现间歇性跛行。
造成动脉硬化的四大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样是引起间歇性跛行的主要因素。其他的因素还有肥胖、高龄等。
凡是引起下肢动脉闭塞或狭窄的疾病,都可以使患者在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常见的疾病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闭塞脉管炎、糖尿病足(缺血性)等。
如果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好发年龄一般是在65~75岁;如果是脉管血栓闭塞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好发年龄在30~40岁。
主要原因有三个:①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缺血坏死的前奏。②在间歇性跛行阶段进行正确的治疗,效果往往最佳,截肢率很低。③间歇性跛行往往同时反映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变情况。
由于椎管狭窄、静脉堵塞等疾病也可以造成类似的跛行表现,因此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对怀疑是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一律要做动脉系统的检查。其步骤一般为:血管外科就诊→检查下肢动脉搏动→测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B超→CT或磁共振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过去,利用股动脉插管进行动脉造影被认为是“金标准”,然而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的出现,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各端的闭塞情况,扫描时间仅为数十秒,费用只有传统动脉造影的1/3左右。
目前,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间歇性跛行的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的一些并发症。通过血管穿刺的方法导入特殊的器材,对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
过去不管传统手术或者介入治疗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需要病变血管的远端保持一个良好的通畅度,称之为“流出道”。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少患者由于病程较长,使得远端“流出道”血管也存在狭窄或闭塞的情况,这类患者在过去医学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截肢率较高。近年来,“Deep球囊”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膝以下远端血管病变的治疗难题。
一般情况下,膝关节以下部位的血管病变经过“Deep球囊”扩张后不需要植入支架,但是在球囊扩张后明显回缩或治疗过程中形成夹层等情况下需要植入一种特殊的支架,叫“Deep支架”。这是目前市场上口径最小的自膨支架,专门用于膝关节以下部位动脉病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