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德育主体的构成及职能

2019-01-16 20:17吴丽君彭国兴
山西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德政德治德育

吴丽君 彭国兴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3)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德育始终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道德素养始终是衡量人才的基本而首要的标准,以德治国,实行仁政,建立德政,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

一、执政党是德育的第一责任主体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全党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将实现伟大梦想和完成伟大事业作为加强德育、德治、德政的基础性工程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进行全面考虑、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对党领导下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明确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民参与、全时空、全领域的德育一体化思想。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全面、高效、协调推进德育建设,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成为德育建设的第一主体。

二、学校是德育主阵地,教师是德育主力军

教育部2005年3月出台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1]党的十九大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部署,可以说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一体化建设军号已吹响、目标已明确,任务很艰巨、教师作主力。

习近平当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对各级各类学校不仅有亲切关怀,更有谆谆教导、殷切希望和具体指示。习近平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德治、德政思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德育一体化构想,对教育寄于厚望,对教师寄于重托,将教育视作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教师寄于重托。

总之,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教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敏锐应对当今的文化多元新形势,不断强化弘扬主流文化、勇当主力军、坚守主阵地的“三主”意识,切实做到思想上保持先进、道德上保持纯洁、行为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坚守主流,保持清醒,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出合格人才。

三、党员干部是德育德治的关键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谋划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整体战略时,逐步认识到必须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德育德治作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前提;必须把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群体。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只有用自己的具体行为和道德修养发挥示范效应,才能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发挥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要把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作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道德修养。[2]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互动关系。要从“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初衷出发,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要发挥“头雁效应”,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必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向德治德政奋进。

四、家庭社会是德育的实践基地

德育一体化需要实现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德育方针、德育原则及德育环境等的一致性。然而,近年来的德育一体化实践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且主要聚焦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德育系统化问题。关于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德育一体化方面,至今仍存在许多问题。[3]如学校德育实效低、家庭德育有缺失、社区德育资源有限、学校家庭社区德育步调不统一、社会事件和网络谣言误导等。即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也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刻、教师队伍不完善、财物投入不到位和德育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等各种问题。[4]这种学校德育与家庭和社会德育不一致或互相脱节甚至互相抵消的现象,曾被形象地比喻为5+2=0(每周五天的学校德育效果被双休日的社会接触完全消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德育德治思想中出现了许多针对上述问题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举措。如进一步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提倡全民修身,协调全社会道德实践;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一体化建设等。

五、人民群众是德治德政的评判法官

如果把德育局限于学校,那么德育的主体就只有教师和学生,人民群众就只是德育的旁观者和监督者。但在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对象,又是实行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主体,既是一体化德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又是德治德政效果的评判者和德治德政成果的享有者。在习近平德育德治思想体系中,党的领导和全民参与是由德育达到德治德政的重要的环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除教师之外的德育主体中的最重要群体。

第一,德治德政要求党的各级干部首先要修好“大德”。习近平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起,讲究政德,追求德政;党的大德公德私德集中体现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奋斗出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中国共产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践行道德宗旨,才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德育一体化必须实现全民互信。历史实践证明,执政党要实行德治德政,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信赖,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然而,当今中国一定程度上的理想缺失和信仰危机,已大大抵消了德育的效果,成为德治德政的重大障碍。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抓理想信念,最关键的是要抓好高级干部。他尖锐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信仰危机折射的是信任危机,根子在上面。2014年6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和政府虽然没有走到“失信于民”那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同时,他还引用著名的“塔西佗陷阱”警示全党,不解决信念信仰问题,最终会“失信于民”,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六、结论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构成,需要党政军民学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执政党是德育德治的领导者、组织者和主心骨,学校家庭社会组成德育的大课堂和试验场,人民群众既是德育的主客体,又是德治德政效果的评判员和受益者。只要全体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人民群众就会衷心拥护并全力配合,党领导下的各项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德育德治德政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德政德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荷叶礼赞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依法治国方略对传统儒家思想精粹的融合与借鉴
五德终始说与《两都赋》
许德政网吧监督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