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伟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发展上升了一个重要的台阶[1]。从目前形势看,心律失常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头晕、低血压、出汗、胸闷气短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技术。24 h 动态心电图可以不间断地记录患者的各种心电图形,对心律失常者的短暂发作进行捕获[2]。本次研究探究了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后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希望以此来对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工作提出科学化建议。
选取82例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医院接收的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电脑尾数单双号的形式,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两组。选取的82例患者当中,男性为60例,女性为22例,平均年龄为(55.32±6.3)岁。病程在5到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5±1.4)年。两组资料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展现可比性。本次研究,需要提前告知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家属,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知情临床协议同意书。诊断心律失常主要分为三种症状,第一种,室性早搏早发;第二种;房性早搏早发;第三种;室传导阻滞。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心率保持在60~100次/分,一旦超出范围,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情况出现。
12 导联常规心电图,先调整心律失常患者的情绪,保持患者呼吸平稳与平卧姿势,使患者全身处于放松状态[3]。用日本光电ECG-9130P 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基线抗干扰性与平稳性[4]。此时的增益是10 mm/mV,纸张速度是 25 mm/s[5]。图像清晰,无干扰情况。
24 h 动态心电图是针对患者24 h 内心电图变化进行导联。监测之前对患者进行好心理疏导,确保检测质量。使用康泰医学生产型号为 LC4000 动态心电图仪,将患者的信息输入,对患者的12 通道 24 h 心电信号进行探究[6]。分析图像,实现多体位检查。借助计算机,细化的记录患者的检测结果。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检测出的心律失常例数、冠心病阳性检出例数。
针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的概率与冠心病阳性检出的概率情况的对比中,观察组41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的概率为41例,占比100.00%。冠心病阳性检出例数为30例,占比为73.17%。对照组41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5例,占比60.98%。冠心病阳性检出例数为29例,占比为70.73%。因此,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例数的概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98%,两组数据差异展现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心病阳性检出率73.17%与对照组70.73%对比,无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针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检出率的对比中,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室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测结果全部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展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其他心电图检出率结果比较,无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室性早搏;第二,室性心动过速;第三,心室颤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患者还会伴随着其他的疾病,但是也存在是单独出现的情况。此种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出现持续性发作状况,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器官衰竭,一直持续到死亡[7]。心律失常患者是由于情绪过于波动,从而导致心脏频率搏动出现异常,也属于心血管疾病的范畴。那么,需要相关人员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积极的采取监测行动,帮助临床医生快速的了解患者实际病情,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挽回患者的生命。从另外角度看,心电图是记录患者心脏电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心脏器官兴奋、传播、恢复过程[8-10]。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常规性心电图监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只能在一个时间上,对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大部分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会出现的心律失常的情况,并呈现间歇性与阵发性。检查的时候,需要患者保持安静,其他状态下就很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医疗纠纷现象。此时,24 h 动态心电图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采用24 h 动态心电图的形式,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实时性监控,连续对患者的心脏器官组织加以检测[11-12]。24 h 动态心电图还是一种无创性的辅助心电治疗工具,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后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中,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更高,精确度、敏感度、安全性、可靠性更强,值得被临床应用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