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琴
(中共大宁县委党校,山西 大宁 041000)
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统一体构成了社会。经济给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政治给文化提供制度保证,文化给经济和政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社会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进步。
进入新时代,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新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文环境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能促进新农村的良性发展,人文环境的优化对农村政治及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人类创造并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的总和就是人文环境,我们人类的所有活动均有人文的独特烙印。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文环境是否优化。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化人文环境非常重要。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国家、民族,都必须在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才能获得成功。先进的意识形态能够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这种作用,在生产力要素中,人起着核心作用,人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培育高智商、有素质的新时代农民型专业人才,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库。
在法制社会的今天,人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要依法进行。健全的法制可以公正、合理地调配农村各种社会资源,科学合理地调节农村地区错综复杂的宗族利益关系,减少和避免矛盾激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
十八大以后,广袤的农村经济上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状况。
在长期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和家庭血缘为本位的农村大环境中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的存在。几千年后,仍有部分农民循守旧缺乏竞争和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他们目光短浅、碍于人情,求同和顺从意识、家族和等级观念浓厚。在现代化建设中,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农民的思想和行动,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农村,受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民依旧道德素质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一些人成了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坑蒙拐骗、以假乱真频出,在一定程度道德行为上呈现出失序状态。
十八大以来,农村的整体法制意识和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旧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的迅速发展需要,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农业农村相关领域无法可依的现象仍较普遍地存在,有些农民不知法、不守法、不信法,一些农村干部以权压法,漠视法律。
在当前的农村,必须巩固和加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教育广大农民,帮助他们剔除陈旧腐朽的思想观念,抛掉中庸思想和面子观念,激发他们的拼搏热情;用开放的思维替换保守的理念,抛弃利己主义,为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证。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千方百计降低失学率,使农村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来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使广大农民都能掌握各种农业实用知识和技术。不断优化和农村相关的专业学科,进一步完善与农村就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农村生源地考生毕业回村就业,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一个法制环境良好的农村,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要根据新时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使农村各方面工作都能够有法可依,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村干部、农村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心中都树立知法、明法、守法和信法意识,从而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创设良性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