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技师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将国家打造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这其中,人才是根本,技能人才是基础。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也必须紧跟“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及和“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的需要,培养新型现代化制造人才,重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模拟两条线”建设,即模拟工作线和模拟成长线,让学生提前对照技能专家的标准进行订单式学习,提前适应工厂的制造路线,在学校就能够成为“预备大国工匠”。
模拟工作线即引入工厂中技能员工的工作路线,做好项点分析,针对各个专业编制相应的手册,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路线,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上的适应,并通过日常的演练与后期的实习,进行实践上的适应。在这方面,可以引用“人机料法环测”这个六要素,对工作路线进行分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
(一)“人”。即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包括自己和生产线上的相关人员。以某个生产线作为实际案例,首先是明确自己在生产线上的位置,让学生能够明白每个工人都是生产线上的一个关键点。其次是,自己所在位置对应的上下工序的工人,让学生明白生产流水线需要上下工序的有效衔接。再次是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质量人员等,让学生明白生产线的有效规范运转还需要有效的管控和技术支持。明确这一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向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合格点努力。
(二)“机”。即生产线上要开展生产所需要熟知的机器或设备,比如焊接设备、加工设备、下料设备等等,要结合所学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意向,提前了解所需要的设备,并在日常学习中进行重点关注,先在脑中形成观念,并进行模拟化操作。
(三)“料”。即所在生产线及工位所需要的原材料。在这里一方面是本身所应该穿戴好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确保齐全,从学校就开始形成防护意识;另一方面是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知道材料从哪里来,材料的用量依据什么,材料的使用应该遵守的规范,发生废料、余料等应该怎么做。通过“料”的确定,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提前熟知所应该了解的材料知识,并变成自身脑中的“养料”。
(四)“法”。即所在工位要求的安全规范、作业指导书、质量标准等。首先,是安全规范的学习,一切操作的开始必须先确保安全可控,提前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其次是作业指导书及质量标准,一般情况下工厂都会明确相应的作业操作及质量标准,这也是进入工厂后要熟知的。学生可以通过提前的学习,在学校就先了解作业指导及质量标准的内容,形成基本的概念,掌握基本的知识,以便进入工厂后更快适应。
(五)“环”。即工位所在的环境,这里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所在工位的厂房环境,包括工位的位置、周边的硬件设施等等;软环境即工位相关的生产管理、技术支持及质量管控等环境,这一般与企业的管控模式相关。通过这两种环境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所要面临的环境,先从脑中进行适应,掌握适应方法,减少后期正式进入岗位后的适应时间。
(六)“测”。即通过日常的理论考试、实作考试来评测学生对前面五个要素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发现每个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实现更全面的提升。另外,通过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产品的某个生产工序的某个工位,围绕前五个要素进行解读,通过对解读结果的分析,来判定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在后期的教学中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人机料法环测”这六个要素一个循环的过程,可以按照PDCA原则,即P(计划 PLAN),制定计划;D(实施 DO),实施计划;C(检查 CHECK),评估结果;A(处理 ACT),进行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PDCA。通过这样的循环,持续完善六要素标准化指导手册,并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工厂的生产实践,进行持续的升级、换版和丰富,从指导手册1.0到收到手册X.0,从1型手册到X型手册,建立标准化手册文库,形成模拟工作线建设数据库。
这是以模拟工作线建设为基础,并通过引入企业技能人才的成功案例来开展的。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
建立企业技能人才成功案例数据库,比如从工人到技师的成长案例、从工人到技能专家的成长案例、从工人到技术专家的成长案例等等,梳理出成功的项点及成功背后的努力点;二是依托案例的梳理,明确出成长线上的各个项点及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才成长订单。
在完成两个方面梳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每个人才的成长经验,根据人才成长订单,开展自我的订单式学习,对照订单要求,逐一满足订单要求。一方面是理论上与证件上的积累,通过订单式学习,积累好相应的操作理论,并根据各个订单岗位的要求,提前考取相应的证书,满足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类竞赛、政府的各类竞赛及工厂提供的各类竞赛,将理论更好地与实作相结合。从而,逐步实现理论、实践都能够满足人才订单的要求。
通过两条线的持续提升,引导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成为“预备大国工匠”。最终通过这种有效的引导,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积极的作用:一是切实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
功底与实作经验的学生,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选择中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从意识上、从实践中认识到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工人,也可以成为举国瞩目的“大国工匠”,让学生能够自觉用工匠精神来开展学习,对自己的技能能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提前就在学校里完成生产线上的基本适应,从而在未来踏入职场先人一步。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技能人才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模拟两条线”建设就是一种值得深入实践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