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西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2012年,于扬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所谓“互联网+”即任何传统行业或服务被互联网改变,并产生新的格局。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创新发展,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给思政教育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性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或转型时因多方面原因而进入瓶颈时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队伍结构性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泛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一些教师年龄偏大,不易于接受新事物,排斥力较大,不能很好的结合互联网思维,教育很难创新。二是学校学习培训力度不够,对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系统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是沿袭过去的工作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解决方法趋于单一。三是外出交流机会少,不能更好的借鉴和交流彼此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经验,面向群众单一。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无效沟通导致教育目标无法实现,沟通不当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迫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现代教育已然成为“填鸭式”教学,老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众多,而老师不可能全都兼顾,关注某一些同学问题但也会忽视其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容易引发学生反感课堂教学公平现象。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大大的便利,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模式,由原来的授课方式单一,仅限于课堂面对面授课,发展为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让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观看授课视频。还可以由线下发展为线上,以及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的上网咨询,获得知识,并能反馈到课堂中,线上线下的双面教育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互联网+教育”模式挣脱了思想政治教育只针对学生的限制,线上授课让更多的人都能接受教育,而不仅限于学校在校生,极大地发挥了其信息共享性,资源多样性,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都可以在网上上传学习资料,供全社会浏览学习,还能通过比较教育的侧重点,促进高校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互补,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思维技术的普遍应用,各种“微课”“慕课”“公开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上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鼎盛局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一味求新。对现代技术巧妙应用,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原理,打造新型授课,创新授课,让学生愿意听,乐意学,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互联网思政管理课采取视听模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思政课,各院系思政老师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交流软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沟通。互联网模式使思政课更生动,更活泼。课程下方开启线下留言互动,课下活跃的气氛可以延续到课上,活跃课上气氛,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目前,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范围有限,网络有关此类信息少且更新缓慢,虽然在知识方面有所传播,但是宣传力度不大,收益甚微。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加快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积极配合。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外援,及时上传有关学习资料,与受教育者进行网上沟通交流,收集他们对政治教育的建议,并解答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难以理解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工作过程中,从源头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养成互联网思维,从网络中摘取更鲜活的案例,采取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是其他在职高校教师,都应该高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做到以德育人,教育为本。高校应重视对思想政治的研究,落实责任制度,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风活动,进一步促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要求。
新时期的严峻挑战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优秀的高职学生,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充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