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丽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境内的各民族,利用自然优势,发挥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姿的民族文化。这些非遗经过历史的积淀,流传至今,组成了大理州的文化万花筒。大理州非遗是大理州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各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
大理州非遗是各族人民的发展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文化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非遗以其绵绵不绝之势,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引起关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断走向世界。
在非遗类别中,大理州非遗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门类广泛,内容丰富。①地域性、民族性兼具,是一张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名片。
大理州民族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民族的多样性构成了非遗的多样性。在大理州比率中,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白族,其次是彝族、回族、傈僳族等。白族的非遗丰富多样,在大理州非遗中占有很大的比率。例如白族周城扎染技艺、白族民居彩绘等。彝族位居其次,如南涧跳菜、打歌、刺绣、哑巴节等。傈僳族的“瓜七七”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了大理州非遗的百花园。
大理州国家级非遗主要分布大理市和洱海河流流域,主要分散在大理市的东南方向和北方,②部分非遗沿着交通要道分布。县市级的非遗,几乎遍及每个小村落。大理州的非遗项目,坝区多于山区,集中分布在人口聚居区。
文化需要交流才能发展。每一个文化都难以以封闭的形式而独立存在,几乎每一种文化都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非遗中,有些项目是两个或多个民族共有的。如火把节是白、彝、纳西、等民族都有的民俗活动。部分民族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有部分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但在活动中都融合音乐、舞蹈、宗教仪式等,来表明人们祈求丰收、迎接福瑞的心愿。
同源性在多个民族中存在,但其来源于同一地区或有共同根源。如扎染技艺,据《张胜温画卷》等载,大理地区早在一千年前就掌握了扎染技艺,是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进入大理的,迄今在大理、巍山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一具有较高价值的技艺,在汉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得到弘扬光大,是内地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结果。
在大理州,公共节日很多,有的节日只限于某一群体或民族,但大多数公共节俗是开放的,允许各个民族参与。例如白族绕三灵,虽然有固定的程序和参加团体,但并不排斥其他信众的参与。如弥渡彝族铁柱歌会等歌会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提供平台,活动也融合了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
部分非遗曾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在人们的交往里充当重要的角色。通过市场的循环,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各取所需。如乳扇制作技艺、沱茶工艺等众多项目,通过货物流通方式,促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大理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直在各民族之间进行,在当今更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大理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息息相关。
大理历史发展以及交通区位的影响,成就了大理文化的多元结构。大理受中原的影响,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同时吸纳了印度、西藏、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大理文化的多元性结构。如白族民居彩绘受内地影响颇深,色彩运用和绘画技法本源于汉文化,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颇具白族风格。
大理的民族,唇齿相依,守望相助,互相尊重彼此的习俗,使大理成为各民族、各文化和谐相处的典范。这与大理文化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如白族本主信仰。如流传于云龙县的白族“力格高”,凸显白族文化的同时,有着周边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因子。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文化间互补性,传统手工艺、民间商贸活动是民族文化互补的重要媒介。大理三月街盛会,来往的商家和游客,可以欣赏白族霸王鞭、彝族跳菜、体验白族扎染。而世代生活在大理的人民,不用出远门,就可以购买国外的药材、品尝新疆的羊肉串,与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交流。
大理州的非遗是大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重要的发展资源;是大理州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每一个民族鲜活的血脉,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大理州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是全民创新的根源。
大理州非遗是民族团结的增强剂,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还是共同发展进步的助推剂。为此,我们更应该传承和保护好这些优秀的文化,不能仅靠文化部门和几个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保护的观念和行动。
[ 注 释 ]
①苑利,顾军.非遗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②大理州国家级非遗分布图[J].云南画报,201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