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峰
(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自互联网高速发展以来,防范应对网络舆情成为社会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空间包罗万象,看似极小的事情,经过发酵传播,在网民形成某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舆论。网络舆情看似虚幻,实则能量巨大,如果不能正向引导,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1]。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也是最容易受到舆论的控制的群体,他们简单真实,外界思潮的诱惑和侵犯往往会让他们丢失起码的价值判断,成为网络舆情的发酵传播者,对高校的安全稳定、日常管理和良好风气等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们,应该把如何防范大学生网络舆情当成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2]。
当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态度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也愈加清晰大学生不再是围墙内的花朵,而是网络舆论战中的主力军,甚至是始发者和受害者。纵观近几年高校网络舆论的爆发,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传播主体复杂年轻、传播内容丰富生动、传播方式简单便捷、传播速度快即时,是推动网络舆情发酵的重要载体。“洁洁良”事件就是典型的新媒体上网络舆情爆发,给高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
大学生网络突发舆情具有突发性,其发生的事件、涉及到的人群以及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预知的特点;自由扩散性也是大学生网络突发舆情的显著特点,高校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学生,更容易引起思维碰撞,并且由于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电子智能通信设备的广泛使用,人人都是自媒体,传播速度极快且难以控制;处置大学生网络舆情必须要有紧急性,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和安抚,可能会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应该是一群积极阳光且富有极大抱负的上进青年。他们充满理想,对社会抱有极大的期望,同时他们也很单纯,辨别能力和考虑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面对网络世界的诱惑与侵袭,他们难辨好坏。作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学生能快乐积极的学习。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理念,充实学生专业课程之外的精神补给,推崇积极教育,加强正面思想的引导。
辅导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党团活动等形式做好第二课堂积极教育,把正能量、积极健康的态度烙印在大学生心中。尤其是面对网络舆情,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多维师生、家长沟通机制。辅导员需要时刻把握学生心理情绪动态,尤其是容易激发学生情绪的事件,与学生谈心谈话,积极教育,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理性对待,避免矛盾上网,引起恶性发酵。
大学生网络舆论采集就是收集围绕高校学生相关事件的网络风险和诱因等方面的信息,对大学生网络突发舆情诱因和征兆进行严密观察、整理和归类,分析其发生的诱因、发展趋势和演变后果,以此判断是否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做好化解防范措施[3]。
辅导员要作为舆论信息采集的直接负责人,高校层面要完善网络舆情采集机制,提升采集分析的技术手段。辅导员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微博、微信、QQ、贴吧等主要网络载体,关注学生的热点话题,引入大数据分析手段,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分析判断潜在风险,及时纠正事态发展。同时,要注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培养,及时反馈学生的敏感话题和突出矛盾。对于已发生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要及时关注、跟踪、干预,根据学校应急事件处理预案,积极沟通反馈,消除误解。
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关于校园网络突发舆情应急预案、相关案例和法律法规来提升自身对网络舆情预防的理论储备。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应对大学生网络突发舆情防范的培训和实战演习来增强自身的实际处理能力,维护和谐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