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玲波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主要在毕业生本人及家长、社会和用人单位3大群体进行,其中用人单位作为与毕业生产生直接联系的一方,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也最直接,本次在30家用人单位展开的调查内容主要涵盖单位的薪资待遇、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规划的评价、对我校就业服务反馈情况等5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提炼出用人部门对大专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讨我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道路。
我校开设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向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输送,此次调查全部面向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行业生产、经营类单位,共计收回30份有效问卷。这30家单位在2018年7月底之前共计接收我校2018届毕业生达到562人,占我校2018届毕业生总人数的33.35%。
调查数据显示,这些用人单位接收我校毕业生薪资待遇普遍在3000-5000元,毕业生3-6个月适应岗位的情形占50%。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要求超过83%,在毕业生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对单位的了解准备、临场反应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提及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规划的评价,用人单对我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的认可度最高,但是适应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吃苦耐劳精神、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定位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方面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反馈情况普遍较好,尤其对我校招聘场地的安排和对接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就业网站建设及信息服务、档案管理及传递方面的工作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和毕业生都应该反思、改进。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是否突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为积极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和学生都需要发力。
1.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能力为根本任务。我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和医药健康产业行业的相关工作。为适应行业需要,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课堂教学和实训内容契合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药学服务、中药鉴定与炮制等技能的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动,增强竞争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2.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就业意识
团委、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立足于我校开设专业,指导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部等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如聘请相关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进校园,在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就业形势、企业需求,让学生对食品和医药健康产业行业有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步明确其就业目标,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时能有所准备。
3.多效举措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在就业管理方面,就业指导中心联合二级学院,通过解读政策、积极推进,成立专门的就业管理工作小组,共同进行实习就业管理、指导和跟踪,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支持。继续优化就业网站建设及信息服务的功能,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精准对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真正为企业和学生发展服务。
1.端正心态,摆正位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给大一新生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学生在入校伊始便能接受专业的食品和医药健康产业的指引,学生要紧跟“以就业为导向”的步伐,端正心态,始终以积极的形态面对在校和工作岗位上的挑战。
2.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
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不光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练好基本技能,需要结合药理学、药事管理法规等专业知识进行用药指导、规范药品经营和管理,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工作。并且及时了解行业政策和动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整,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稳定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潮流中,提升大专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学校应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本人而言,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个人竞争力,努力提升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