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与当代“奋斗幸福观”

2019-01-16 02:36吴德燕
时代人物 2019年28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现实

□文|吴德燕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幸福。单纯的物质丰富,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考察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大体归纳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三个阶段。

萌芽时期(马克思的中学时期)。1835年,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是的考虑》一文中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幸福的思考还体现在另一篇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比较幸福的时代?》一文中指出,“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损害或者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幸福时代。”通过这两篇文章不难发现,尽管这个时期马克思对幸福的“论述”有着启蒙主义的色彩,但是马克思“幸福观”都超越了个人的幸福,而是着眼于人的幸福、社会的幸福。

发展时期(1835—1843)。他的毕业论文引用伊壁鸠鲁的话说:人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开放着,这种道路很多,它们是短而易走的。因此谢天谢地,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被束缚住,而对必然性加以限制倒是许可的”,青年马克思认为通过自我意识可以摆脱社会必然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幸福。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通过接触大量社会现实,真切地看到了法的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从而把研究的视角从精神角度研究人,转向从物质利益角度研究人,发现了通过斗争实现人的幸福的价值,从而开辟了实现人类幸福的正确道路。

成熟时期(1843—1845年)。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建立在消除分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实现全人类幸福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实现途径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自由。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在对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的深刻分析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此前,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扬弃可以实现幸福,在这里,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读历史,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并指出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人类幸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在回答女儿20个问题时,马克思对幸福理解的回答是“幸福的理解—斗争;对不幸的理解——屈服。”马克思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只有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根本改变社会上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幸福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眼中的“人”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实践着的人。” “我们所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人类要发展,最基本的是要生活,前提是解决衣食住行。马克思幸福观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而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一种空想。

幸福源自于人的劳动创造。 在马克思看来,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既定的先验存在”,只能通过人的主体的能动性来实现,通过付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将创造人类的未来。

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对人本质的体现过程。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密不可分。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和要求。人对幸福的追求不断推动着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生产的提高,生产的提高又不断满足着人类的需求。

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推动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是马克思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是以“人民幸福”和“人民美好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幸福观,它把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无论是搞改革和搞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的幸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夯实马克思幸福观的社会基础

发展市场经济:最关键的是处理好效率、公平的关系。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搞不好,人们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同时也要看到,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会自动得到提高。如果“公平”出现了问题,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手中,人们同样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进入小康社会。就是要解决公平问题,

推进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标志,就是 “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人当家作主。如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然而却出现了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的问题等,都违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原则。因此推进政治文明,就是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基层人民群众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的代表和委员比例,落实人民对人民代表的选举权和罢免权,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治文明建设所带来的主人翁感、幸福感。

注重用马克思幸福观指导社会实践:我们研究马克思幸福观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要用马克思幸福观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的。比如,高房价、看病贵、上学贵等,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做出解答。空对空的理论阐释是苍白的,理论只有回答人民群众在追求幸福中的种种疑难问题,才有价值,才能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加强马克思幸福观的宣传教育:真理只有被掌握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我们在宣传教育中,坚持正面宣传是对的,但是正面宣传不等于不要问题宣传,比如在治理生态环境过程中,宣传党和政府的决心是对的,但是如果一些地方存在的“一刀切”视而不见,这种宣传就失去了真实,也就难以说服人。因此,加强马克思幸福观的宣传教育,就要做到有的放矢,不看对象的“瞎说一通”,是起不到任何宣传教育效果的。

马克思幸福观,是关于人和人类的幸福观,是“人民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它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当代“奋斗幸福观”“劳动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观一脉相承。“奋斗幸福观”强调共产党人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在奋斗中为人民谋幸福。每一个时代与每一个时代的幸福内涵不同,与时俱进是“幸福观”的应有品格。我们研究马克思幸福观,就必须加强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创新,夯实马克思幸福观社会基础,运用马克思幸福观解决和回答现实问题,加强马克思幸福观的说服力,穿透力,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幸福观的特有魅力。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5.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1.

瓦连京·奇金.马克思对女儿20个问题的回答[M].彭卓吾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 229.

赵紫薇.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内涵和时代意蕴[J].学理论(上),2014,(08).

习近平.在201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7.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现实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像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