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洁 李斌
摘 要: 在甘肃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甘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充分发挥“旅游+体育”产业的联动作用;积极探索甘肃当前体育非遗资源旅游化生存模式,旨在有效促进甘肃体育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推进甘肃省“旅游+体育”产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甘肃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化生存模式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体育与游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包括与体育、游艺活动相关的历史沿革、道具器材、竞赛规则、比赛形式等内容,与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间风俗等息息相关。目前,甘肃体育非遗国家级项目数量为0,因此本文以省级、市级体育非遗为研究对象,准确把握甘肃省体育非遗的数量、类型和分布,为当地科学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体育非遗、发展体育旅游提供可行性论据,探索体育非遗的体育旅游化生存模式,实现甘肃体育非遗和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甘肃省体育非遗概况
(一)甘肃省体育非遗数量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域辽阔,辖区含14个地、州、市,多种地貌类型交错分布,气候条件差异大,且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多样的地貌类型、氣候条件和多民族构成造就了甘肃这片土地上多元的文化元素,其中体育非遗也较为丰富。目前,共有国家级体育非遗0项,省级20项,市级53项,共73项(见表1)。
(二)甘肃省体育非遗类型
甘肃体育非遗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本文以其功能为依据将其分为观赏娱乐类与比赛竞技类两大主类,根据其属性进一步细分为观赏类、游戏类、棋类、竞赛类、武术类等五个基本类型。另外,根据不同类型体育非遗的特点明确了其主要旅游功能及旅游开发形式。
(三)甘肃省体育非遗分布
甘肃14个地、州、市基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体育非遗分布不均衡,其中临夏回族自治州数量最多共15项;其次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张掖市、天水市、酒泉市遗产也较为丰富,保有水平相当;值得注意的是庆阳市、陇南市数量为0项。
临夏、甘南、酒泉市、天水市、张掖市体育非遗保有量较高,且近几年旅游发展趋势好,特别是体育旅游发展较快。例如张掖市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目的地,民乐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天水秦州“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是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临夏和政松鸣岩国际滑雪场景区是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甘南高原“天空跑”线路,中国(玉门)飙山越野·魔山挑战赛是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这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市场环境好,大量体育非遗的合理开发将进一步缓解因季节导致的淡旺季明显的旅游现状,助推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体育非遗开发的意义
(一)甘肃省体育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甘肃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力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如酒泉市“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甘南州“藏地传奇自行车赛”、武威市野性祁连越野跑、兰州市马拉松赛、甘南全国露营大会等。体育旅游的大力开发,大幅度提升了甘肃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许多国内外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爱好者走进甘肃,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欣赏甘肃丰富而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文化资源,从而有效带动了甘肃旅游人数和收入的迅速增长。2018年甘肃旅游接待人数302亿,旅游综合收入2060亿元,同比增长26%、30%以上。2019年上半年,甘肃共接待游客16亿,旅游综合收入11343亿元,同比增长256%、31%。“旅游+体育”已然成为带动甘肃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二)甘肃省体育非遗旅游开发的意义
体育旅游包括观赏型、娱乐型、休闲度假型、探险型、健身型等多种类型的体育旅游活动。目前甘肃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体育赛事、线路等,适合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观赏型、娱乐型、休闲度假型及健身型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开发十分有限。体育非遗最根本的特征是“无形化”和“活态化”,他的所有过程的完成依赖于传承人,靠人的行为、技能等进行展示和传承。目前,甘肃许多体育非遗在当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背景下,逐渐丧失了使其能够持续发展的条件,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许多体育非遗面临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局面。旅游化生存能够通过体育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培养传承人,使旅游者与普通民众通过舞台演出、节会、游戏、竞赛等形式认识和了解体育非遗,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非遗的传承中来,从而促进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体育”产业的联动作用,促进“旅游+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因此,探索甘肃当前体育非遗资源旅游化生存模式大有必要。
三、甘肃体育非遗保护开发模式
(一)举办博物馆文化展,开展舞台展演
针对居民与旅游者对甘肃各地区体育非遗项目接触机会少、无从了解的现状,可以在当地设置非遗博物馆,并对体育非遗做分类展示。参观者在博物馆可以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互动体验软件等对当地体育非遗形成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观赏娱乐类与比赛竞技类体育非遗可在相关景区进行舞台展演,方便旅游者通过舞台了解文化。舞台展演可根据体育非遗的展示方式、规模,分别采用景区剧场演出和大型实景舞台演出两种形式。例如木人摔跤、二鬼打架、民间游戏等观赏娱乐类体育非遗适合剧场在固定时间段循环演出;叼羊、天祝赛马会等比赛竞技类体育非遗则适合景区大型实景舞台演出,以当地自然旅游资源为舞台背景,旅游者更容易体会比赛竞技类体育非遗产生的自然和文化魅力。
(二)举办竞技比赛,组织节会展演
利用甘肃各地区体育非遗开发能够为广大居民和旅游者广泛观赏、参与的竞技比赛,使群众在比赛中认知文化,在比赛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使文化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就竞技类、棋类体育非遗,如叼羊、姑娘追、万人扯绳赛等可以在当地举办国内甚至是国际体育竞赛项目,使之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点,吸引全国优秀参赛选手前来参赛,吸引旅游者来观看竞赛,且能在客观上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加深其对当地文化的体验度。观赏娱乐类与比赛竞技类体育非遗如张掖市黄河灯阵、高跷表演、博弈游戏、夺腰刀等还可以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赛马会、旅游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旅游文化节会活动期间进行展演、游戏竞赛,借以提高当地节会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三)展示传承人研习所动态,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路和相关旅游商品
基于体育非遗“无形化”和“活态化”特征,他的所有过程靠人的行为、技能等进行展示和传承。博物馆静态展示相对单调、不易理解,为此,可在景区设置传承人研习所,旅游者通过观看传承人研习过程,与研习人互动体验等方式了解体育非遗。如观看摔跤、踩高跷、滑稽戏等体育非遗的传承过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体育非遗游戏,学习获取传承人资格等,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旅游商品销售。针对甘肃体育非遗中影响力大、广受旅游者喜爱的项目可以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满足旅游者体育旅游体验后的购买需求。例如开发棋类游戏商品、体育非遗主题人偶、非遗主题游戏机、生活用品、特色服饰等。
体育非遗分布集中的区域,还可以利用当地体育非遗资源,借力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势头,打造体育非遗线路。如武威、张掖、酒泉三市同属河西走廊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可打造联动的体育非遗旅游线路,以点带面,共同促进区域体育旅游的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及风险研究:以天津为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成都体院学报,2015,(03).
[3]肖巧荣,刘晓鸥,陈小蓉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06).
[4]李斌,颉洁全域旅游背景下甘肃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9)
[5]朱晓婷、李丁、宋丹、聂梁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1)
[6]金林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5(08)
(颉洁,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李斌,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