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学生数学应用兴趣的激发,应从培养其应用意识开始。教师在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逐步开阔学生数学应用的视野,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并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生活;数学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78-0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新课标明确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更强调了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应如何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做出了示范。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尤其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课前设计“爱的抱抱”的活动:11名学生参与游戏,学生根据教师说的人数口令抱团。在活动中,教师的口令可以是“2人抱成团”“3人抱成团”“4人抱成团”,这样每次抱团都有人剩余下来。这类课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余数的知识,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在课中探究新知环节时,教师还创设了“分扣子”的问题情境:“有7个扣子,每2个摆一组,能摆几组?怎么摆?”先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列式。
通过课前游戏、课中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平均分物品,有剩余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进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平均分物品有剩余的这种现象,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与应用价值,教师又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进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并运用数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增添时代元素,激发数学应用的兴趣
数学的应用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广泛。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适时引用新素材、新数据,以增加数学应用的时代气息。通过时代元素的融人,既能使学生熟悉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意义,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兴趣,教师于课前播放学生比较关注的节目《最强大脑》,其中一个5岁男孩快速计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惊叹不已。教师告诉学生:“要想成为《最强大脑》的参赛人员,需要有很强的观察记忆力!下面屏幕上会闪现一幅画面,看谁能快速记住它。”接着屏幕闪现6只蚂蚁,学生能立刻快速地回答出来,教师及时鼓励:“好眼力,继续挑战。”接着屏幕继续出示4行,其中每行有12只蚂蚁的图片。教师问学生:“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4行蚂蚁。”当教师追问:“一行有几只?”学生回答:“数不清。”应学生需求,教师再次出示画面。在后续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并自主探究得出结果。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人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引领,点燃学生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同时也为探究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埋下伏笔,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大脑的记忆能力跟数学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
又如,教学“路程、时间、速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速度概念,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描述速度的大量信息,并给数据分组,利用AR技术进行视频播放,向学生展示蜗牛、猎豹、普通列车、高铁、磁悬浮列车等物体的速度,最后又播放了火箭升空的画面,并出示其速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背景下,数据背后的真实速度包含着路程与时间两个要素,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还让学生体会到速度的不同应用形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解释生活现象,开阔数学应用的视野
曹培英曾经说过:“在平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得到了教师的重视,而对于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教师的引导明显不够。”现实中蕴含数学因素的一些现象比较隐蔽,这就需要教师从数与形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生只有体会了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数学应用的视野才会越宽阔。
例如,在教學“左右”结束后,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行为规范,利用左右的相对性,解释为什么要规定“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个现象,从而让学生认识这个规定的合理性,提高学生遵守规定的自觉性。又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车轴装在车轮中心的原因以及摩天轮设计成圆形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结合圆的知识解释这些生活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还体会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也可以和数学探究活动相结合。再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周长和面积等数学知识探究“修整花园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三个正方形花坛(边长分别是1米、2米、3米)。任务1:装栅栏;任务2:清杂草。问题:三个花坛装栅栏和清杂草分别安排了1人、2人、3人,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现:装栅栏和周长有关,人员安排合理,因为每个人装栅栏的长度都是4米。清杂草和面积有关,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不同,平均下来每个人分配清杂草的面积也不相同,所以说安排不合理。教师继续追问:“边长发生变化了,周长和面积又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计算并发现:在正方形中,周长的变化规律和面积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活动中,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清杂草怎样安排才合理?”这样的问题,这就说明学生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萌芽、成长。
四、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多搜集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往往会积极地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进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
1.解决数学问题要和生活实际联系
大量的数学问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也可培养他们的数学观念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生了解“里程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家里的电表和水表,算一算某个时间段内的用电量和用水量,然后根据“阶梯式”收费的标准,计算水费和电费分别是多少元。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阶梯式收费?这样收费合理吗?”此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纷纷结合自己家里实际的用電量、用水量,并结合实例、计算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计算生活中的水费、电费,不仅让学生对“阶梯式”收费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做出合理的选择,使他们拥有“生活的本领”。
2.动手实践“做”数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自完成实践性的数学任务,不仅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容易混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两者的概念后,向学生布置一份课外作业:算一算家里客厅地面的周长和面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观察客厅的形状,会思考测量边的长度以及计算方法等。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份作业:学校科技楼假期要进行一次外墙粉刷,请你帮采购员算一算大概要买多少桶涂料?需要多少经费?学生会先思考如何测量得出有关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算出科技楼的表面积,最后再去调查一桶涂料可涂墙面的面积和涂料的单价等。学生在做这样的实践作业中,可以体会到与同伴分工合作及交流的重要性,不仅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技能,也使得思维变得灵活深刻,同时也提升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让生活和数学相融,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能学以致用,数学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责编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