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2019-01-15 04:17刘秀芳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大学生

刘秀芳

摘 要:立德树人背景下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三个问题。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需要深刻解读立德树人的内涵,应对来自校内评价体系、社会利益倾向以及网络环境的挑战。通过完善评估体系,健全教育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网络教育新平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立德树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142-05

高校教育要发挥其培养高层次、高素养人才的功能,塑造具有正确价值倾向的人才。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立德树人紧扣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议题,需要在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

一、高校立德树人内涵

“立德树人”最早成词于春秋战国时期。“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陈述的三不朽中,将“立德”放在首位,强调了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以时间为界限,将树人作为重中之重,一个人的德行需要一生来践行,不容一时一瞬的马虎。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必须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提高了立德树人的理论价值意蕴,明确了今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点和实践任务。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

高校立德树人不能单纯地要求,也有对学生的“学德”要求。

首先,立德的关键是立师德。教师是负责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指路人。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身的道德行为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作用上。教书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责任。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传承文化,无论这种行为是不是教师有意识而为之的,但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都会以教师传导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育人是高校为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书和育人分属两个不同方面,尽管双方在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双方相辅相成,共同努力。“教书”是“育人”的前提,“育人”是“教书”的目标,或者是说由道德教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相互依存与互动决定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首先要求教育者具备知识,离开“教书”谈“育人”会导致航向偏离;只谈“育人”不谈“教书”则会流于空洞的形式。从教育的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角度看,教师的价值是教师和学生为满足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对学生的系统性评价而组成的面向对象的活动。它是一个教学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个人素养的升华。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可以看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品,才能去教育学生。

其次,学德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国家每年对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生活学习的环境,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予以政策性的照顾。但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就彻底地懈怠了,有的沉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有的专注于爱情的一方天地,导致有课不上。为了防止考试不及格的出现,很多一部分人采用作弊的手段。在毕业来临之际,为了解决毕业论文和工作的冲突,他们采取高价购买论文的方式,给四年大学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些种种,都是学德败坏的表现,青年大学生无法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沉淀自我,必然会在浮躁的社会中沉沦自己。大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是学会一种学习的能力,加强自我修养,抵制不良诱惑,强化政治立场,发展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树人是树社会需要的人才。关于如何培养人才?第一,要培养在某一方面能力比較突出,能够解决难度较高的专业性问题。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虽然为社会培养出很多人才,但在某些领域比较拔尖的人才却十分欠缺。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学科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不仅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且要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人才向某个专业顶尖方面突破;第二,培养个性化的人才。目前全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社会和学校以高分作为评价的依据,进行人才培养,如同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能力相同,缺乏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万计的顶尖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的鲜明特征安排教学活动。比如,加强对社团的宣传,大学生以我爱好选择加入,通过社团活动去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缺失的环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

立德树人到底是立的什么德,又树的什么人?这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政治性问题,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逻辑起点。新时代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优秀的道德品质,建立和发展了有别于私有制的新型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6]。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支持党的领导、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素养。高校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中坚力量,所以具有较高的清晰度,高校立德树人就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它是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美德,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的美德。高等教育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德育为先,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环节内部建设和管理中融入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培育大学生明大德、严私德,强调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大学教育的逻辑起点。

二、当前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浪潮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锐化,多元化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转型等多维度的影响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诸多的挑战。新时代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需要更为广阔的视角、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去把握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评价体系失衡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近年来,立德树人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虽然,国家和社会将立德树人的位置摆在较高的位置,但实际上获得的成效却微乎其微,主要是因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公认的量化指标,导致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缺乏力度。目前,高校的评价主要以学校的知名度、声誉、学生地位、人才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工资水平等为依据,这无形地影响着大学工作的重点。全国很多高校的工作围绕这些因素打造其在国内的影响力,但对于德育方面的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目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问题体现在:第一,德育工作推进工程中目标过于抽象,管理责任不明确、各部门各系统割裂、不能相互统筹配合,导致立德树人推进和融合创新成为难题;第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而传统的重视智力培养的模式依然是社会对到校认可的最主要途径。许多大学,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将高校变成了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和学生个人对道德素养这件大事采取漠视的态度。因此,高校首先需要着力解决立德树人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制度建设问题,将有效的评价、监督和激励措施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评定和考核中。如何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解决高校道德修养和人才培养有效实践的瓶颈[8]。高校评价体系的失衡必然一定程度上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针对新时代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就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高校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社会利益观增加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經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自由竞争,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商品经济,是一种资源调配的手段,以生产商品实现等价交换为基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趋于“向钱看”,逐渐地向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靠近,这不可避免的产生道德失范和道德危机。例如,近年来席卷全国的“裸贷”风波,很多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深陷其中,造成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不在少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高尚道德品质的国度,曾以道德高尚作为任免官职的重要途径,但近代以来,很多人只看到西方的强大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度中断。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全国各地都在以加强经济建设的口号为主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忽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矛盾尖锐,价值判断的标准产生差异,道德是非的概念含糊不清,对大学生理性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不利于实现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复杂网络环境削弱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成效

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消除了原有地域上的限制,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数字科技与知识体系的革新,不仅引发了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对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所树之“人”和整个教育过程产生深刻冲击与影响[10]。高校如何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寻求合适的立德树人突破口,建立健全监督评价的长效机制,成为高校长期重点问题。首先,从“德”出发,自媒体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其中有一些账号拥有的粉丝群体数量超过千万之众,从这些平台或话语主体作为出口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大多没有经历辨识、审核,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给广大受众,导致事件发展持续发酵。其次,从“人”来看,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误以为可以随意地在网络上发声,较多的采用匿名方式发表一些不当言论,结果便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背离,知行不一。在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面对难以区分真假的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某些受教育者在缺乏理性判断经常滥用言论自由,易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增加了高校德育培养难度[11]。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失衡、市场经济利益观以及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表现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不显著。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探索和创新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评价体系,健全育人机制

高校建立健全适当的立德树人评价体系,才可能促进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首先,在高校管理机构中完善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设计、规范管理职责、建立团体活动章程,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评价合理的协调运行机制。整合各部门、各系部优势资源,而不是简单机械性的融合,达到多方面的联动实现1+1>2的成效。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步骤,多头并进的推进教育态势向良性方向发展,逐渐实现以工作机制激励教育者主动自觉的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对突出贡献的群体进行全校宣传、表彰、奖励,树立典型让师生共同学习先进事迹。在高校各项经费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对校园文化、典型人物或事件的专题讲座、宣传载体的经费投入,为教学活动、问题活动和管理活动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撑,能够减少物质激励不足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建立教育队伍协同。各学科要搭建相关学术平台,使主渠道队伍和主渠道阵地队伍在这些平台上会师,共同探讨、提升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12]。为促进受教育者的不断发展,使德育工作能够不断吸收理论养分,高校需要特别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和创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指导学生立足于已有道德水平,向学生提出更高道德要求,指引学生更好地解决道德矛盾,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一个教室的每一节课都有教育人的功能。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需要做的事,而且所有其他学科必须守好一节课,种好责任田。

最后,树立受教育者主体德育观,深入立德树人理念。高校教育始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育者的人文关怀,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使学生在自我觉醒中自觉地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应当注重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广创新,采用启发合作式、自学探索式等开展教学。教育者应从道德知识的传授向生活实践转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来剖析道德现象,确立自我道德坐标,让学生在信林深处扎下德根[13]。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4]这要求政府逐步放宽对市场的控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则,提高市场开放水平。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良好的秩序监督部门,可以促进市场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修养环境。另一方面,如果社会道德处于高水平,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遵守道德标准,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社会道德水平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越完善。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学习当今世界上一切良好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利用国际导向的经验,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中国经济未来的全球优化,努力适应市场道德,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

(三)探索网络育人新平台

互联网解绑了人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更加便捷。4G网络的普及加之5G时代的推进,移动设备的强大功能,大学生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移动设备具有一直在线的功能,轻巧便携,能够随时随地地复制、粘贴、转发、评论、收藏等,网络便捷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多地接触到社会活动和社交行为,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内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掌握新的知识和了解国家大事。但网络中资源的复杂性,在大学生中,各种各样的好坏信息都在传播,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毒害。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互联网管理的主体,控制着网络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公众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有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而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来源于政府,可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15]。为了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需要政府牵头联合网络服务提供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打造网络监管的新模式,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网络教育。

首先,站在学校的层面,完善高校官方网络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是向社会发布学校重大的信息,对高校的校情、校训、校史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避免谣言和不良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和学院加强微信、微博、QQ群建设,使他们成为有关部门、机构和组织进行内部沟通,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最后,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加强联系,使用校域外的社交媒体。目前,大学生在课堂外闲置的时间正被校园外的大量社交媒体所消耗。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社交媒体,合理管理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上瘾使用社交软件,避免接触不良社交媒体及信息。同时,我们可以不时为师生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促进校园师生吸收和传播优质文化。此外,师生可以共同创建一定数量的微信公众号,开发文化产品,实现知识创新和创业,使其成为师生之间探索创新,合理消化课余时间,积极传播积极的能量和研究成果,转变和转移社会成果的有效平台。这样既有助于塑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的创新文化和企业文化。

总之,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复杂局面,高校校園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主动权,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建立多元化、多样化、鲜明化、高质量的校园文化设施,满足当今教育平台的需求,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学校办学水平。

(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体现。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受教育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基于上述论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逻辑起点是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需求出发。受教育者的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些教育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不断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发展[16]。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过创新供给模式,采用互动型供给,能够把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供需达到动态平衡,尊重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型供给模式能够第一时间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传递给受教育者;同时,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第一时间获取到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互动型供给模式可以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互动过程中探讨以往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也可以创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信息和实践信息,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满足受教育者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龙妮娜,黄日干.新时代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发力重点[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1):75-78.

〔4〕郑永廷,林伯海.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3-8.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06):195.

〔6〕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5-05.

〔8〕吴云勇.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01):179-183.

〔9〕樊洋.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06):98-102.

〔10〕柏路.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J].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01):270-274.

〔11〕胡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D].南宁:广西大学,2014.42.

〔12〕艾四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20-21.

〔13〕李小鲁.烦死与回归:大学生根本任务的厘定[J].中国教育,2009,(05):5-8.

〔14〕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11-12 https://news.qq.com/a/20131112/016503.htm.

〔15〕孟桢.论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建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9,40(02):24-28.

〔16〕王学俭,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上学理论教育导刊,2017,(06):117-12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