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金光 杨雷娟 顾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的深入开展,绿色技术正成为备受关注、前景广阔的领域。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9〕689号)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于2019年4月联合印发。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系列引导性、激励性措施正在不断激发各类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力,吸引多元社会资本投入绿色领域,带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万亿产业空间
绿色技术一般被界定为推动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等。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我国绿色专利申请量达24.9万件,年均增速高于我国发明专利整体年均增速3.7个百分点,重点活跃在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材料、替代能源、节能减排4个技术领域。
绿色技术的市场规模潜力巨大。据有关机构测算,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约3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萬亿元,2018年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43%,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相关工作的推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还将持续扩大。以工业锅炉为例,按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要求,到2020年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重点区域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每小时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锅炉淘汰主要是采用高效煤粉锅炉等高能效产品替代老旧产品,锅炉改造主要依靠脱硫脱硝、低氮燃烧等新技术,目前全国燃煤工业锅炉约30万台,总容量约160万蒸吨,年耗煤5亿吨,按照锅炉吨煤技术改造投入1000元测算,工业锅炉改造将直接带来约5000亿元的投资。
从世界范围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底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测算,想要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努力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以内的目标,从2016到2035年,全球每年需要大约2.4万亿美元的投资,重点包含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是核心关键。
绿色技术创新的财富价值也在不断体现。不久前,有专家预判中国正进入房地产、互联网后的第三次技术造富时代,与节能环保相关的绿色技术创新是重要新兴领域。2017年一个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闻曾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山东理工大学一位教授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技术专利卖出了5.2亿元的天价,创造了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纪录。经鉴定该技术解决了同类产品含氯含氟、破坏臭氧层的世界性难题,是节能环保新材料领域的革命性发明。按照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职务发明专利转让成果,归属科研团队的不低于50%,而山东理工大学规定,最高可按80%划归科研团队所有。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绿色技术创新潜力巨大,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形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驱动力不足。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较高,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缺乏,在国家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资金投入少等因素考虑,往往不愿主动投入开展源头性绿色技术创新。一些节能环保用户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也更愿意采用成熟但相对低效的技术与工艺。如高效燃煤工业锅炉燃料成本低,但初始投资比同规模燃气锅炉要高出近1倍;浅层地能利用需要前期进行地质调查、打井,运行中需要进行在线监测,投入也高于传统燃气供暖。
二是创新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绿色技术研发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创新重点、方向与实际应用有效衔接不够。基础性技术研究多,产业化应用创新少;设备工艺研发多,系统工程创新少。绿色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缺乏政策保障,产业缺乏协同创新能力。《“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我国环境科技发展中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脱节问题突出,自主研发技术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仅36%左右的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
三是政策支持与倒逼力度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政策不够系统、完备,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实施上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政府采购绿色创新产品的政策也较难落地。目前我国国家财政环保支出占GDP比重不足1%,而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起的占比就已达2%,加上很多地方财政规模不足,投入绿色技术项目的资金更趋紧张。同时,政策倒逼、执法力度不够,对传统高能耗、低效率的技术设备淘汰力度不足,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市场手段应用不够,不能为绿色技术创新释放更多的市场空间。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需加强。模仿制造、技术抄袭等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较多,破坏了绿色技术市场的自由、平等、公正。知识产业保护执法处罚措施不到位,违法成本较低。缺乏绿色技术专利申报审查快速通道,绿色技术的专利储备不足。绿色技术标准和评价规范尚不完善,技术指标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评价,一些优秀的技术在走向市场、开展产业化应用方面存在障碍。
三、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着力点
创新是第一动力,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指明了下一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着力点,可以概况为四个“新”。
一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新格局。将进一步突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一批绿色技术龙头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0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打造“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新格局。
二是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新机制。将从绿色技术研发、中试、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应用等全过程、各环节入手,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引导、人才流动、技术交易、风险补偿、评价认证等机制。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绿色技术与装备淘汰目录,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方向,从设计、材料、制造、消费、物流和回收、再利用环节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认证。
三是营造绿色技术创新新环境。将重点着眼于优化绿色技术创新法治、政策、融资、社会等环境,加大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担保基金等方式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提供担保或其他类型的风险补偿。组织绿色技术创新创业大赛,推进绿色技术众创,深化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在全社会营造绿色技术创新文化氛围。
四是拓展绿色技术创新新领域。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紧紧围绕重大关键绿色技术应用需求,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节能节水、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清洁取暖、海绵城市、高效节能电器、清洁能源替代、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着力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技术瓶颈。
(作者单位:国家节能中心评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