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菁榕等
编者按
统编版语文教材强调读写结合,积极利用课文开发有效写作课程,以此作为单元写作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这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师,也是我们杂志对写作教学的积极探索与不懈追求。
为展示教材读写结合的成果,也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期“特别策划”推出一组由特级教师、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第五中学的包国华老师发起主持的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改写——同一篇课文,不一样的改写版本,一起来欣赏吧。
记承天寺夜游
韩菁榕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第五中学八(5)班
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是夜,百无聊赖,解衣欲睡。
初更时分,推窗而望,见玉兔早出东方,初冬的夜清冷异常,尚未满的月亮斜斜地挂在窗外的梧桐树上,薄薄的月华给雪堂铺上了一层白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心中涌上一缕伤感。转眼间到黄州已有五载,山路迢迢,前途未明,亲友难见,与子由自去年一别亦近年余。但明月皎皎,其光曜曜,如此月色,岂能错过,还是出去走走吧。
行至东坡,见手植的菜蔬在月光下泛着可爱的光芒。感念正卿,赠东坡良地,让我体验耕作的快乐,也令我全家衣食无忧。心里温暖,抬头望那轮明月,倒也温暖圆融了不少。
黄泥坂路上,看月光下寂寞的影子伴着我踽踽独行,天宇浩荡,我不过是天地间一粒微弱的尘埃罢了,仕途如意怎样?坎坷半生又何妨?明天太阳还不是照常升起,江水还不是照常向前奔腾?
夜空中,江面上传来一两声划破长空的鸟鸣,震得月光微微颤抖。月夜下远处那墨色的飞檐是哪里?哦,原来到了临皋亭。月光似乎也被这飞檐翘角勾住了魂,满目星辉,倾泻而下,在栏杆边、在亭台间、在砖瓦上,旋转升腾。想当年初到黄州,寄寓此地,日日面对大江,排遣孤愁。此时,探身望去,天上的那轮明月,江中的那个琼瑶,构成天地的一双眼睛,注视着我,照进我的内心,叫我卸去俗世的一切烦愁。
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承天寺模糊的暗红外墙映入眼帘,门虚掩着,莫非怀民知我要来?进去,见西厢房一灯如豆,窗棂上果真印着怀民的身影。怀民循声而出:“子瞻,果然是你!今晚备了薄酒,咱们不醉不休。”
二更时分,月光如水,顺着天幕,顺着古樟,顺着曲径,涌进我的心中。我渐觉我俩掉进水里,化成了两尾快乐的鱼儿。那积水变幻着光与影,水藻、荇草在其中摇曳,我们踩在水草丛中,欲与它们快乐地捉迷藏。
正出神间,忽闻怀民在旁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朗声应答。身边竹丛沙沙,柏影深深。
我与怀民相视一笑。
此时,明月清风好自在,满院竹影映酒杯。
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老师“点”亮】
只有愿意成为苏轼知音的人,才能写出与东坡情感相通的文字。这篇作文最特别之处是将苏轼在黄州的特殊经历巧妙融入他的情感世界,从最初的孤独失意走向最后的宁静欣悦,每一阶段的情绪变化都有内容可依。同时,作者写月亮颇有章法。写雪堂之月,用疏桐来衬托;写长江之月,用琼瑶来形容;写僧寺之月,用水幕来铺陈,最独特的是,用“天地间的一双眼睛”来想象天上之月与水中之月的遥相呼应。读罢此文,不由得被文中的融融月色所陶醉,更为小作者对苏轼的不凡认识所折服。
指导老师:包国华
记承天寺夜游
顾菡清 顾昕瑀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第七中学八(1)班、八(5)班
初抵惠州,闻松风亭乃游之佳地,吾欣然而往。纵步亭下,清风徐来。坐船行于西湖,望孤月皎皎,忽忆起黄州承天寺那一夜的月亮。
那一夜,十月十二日,月未滿。
夜色染上天空,无聊之意涌上心头,解衣欲睡。忽想起与子由家书未成,起身披衣,踱步桌旁,提笔之际,却被泻入门框的清辉夺去目光。推门而望,目光顺着枝丫一路向上,在梧桐树苍寒的叶片上停留。往上,未满的明月泛着皎洁;往下,浸在寒意中的雪堂因月光透出淡淡霜华。
孤枕难眠。于是灭灯,添衣,行至屋外,庭院深深,月光白。
再过三四日,即是满月。孤月易伤情,望向京城的方向,心中平添一缕伤感。糊涂难得,我却自寻烦恼。五载逝去,寓居黄州,虽亲友难见,终不愿负了这般月色,继续走吧。
独自一人,顺着小径,不知不觉间,已然到了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乐天的诗随口吟来。初来黄州,本以为无计营生,念正卿赠我良地,让我可效仿乐天,朝夕漫步于东坡之上,铿然曳杖。一轮清辉沐浴着满地菜蔬,唯此解我衣食之忧。此时仰望皓月当空,倒也觉得有几分温暖。
天幕忽暗,原是月明多被云妨。临皋亭中漆黑一片,想必其中人都已睡下。风涛烟雨、晓夕百变的临皋,这处小小的驿站,容下了随我而来的家中二十余口人,容下了前来拜访的友人,虽局促却也温馨。
亭下便是大江。怀想当初,我孤愁终日,望着这一条涛浪大江,渴求排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可今夜,它是何其静谧。静水东流平无波,因风皱浪。水浸夜空,大江之中,夜空之间,它们就这样注视着,用深邃抑或皎洁照进我的心,伴我卸去俗世间的烦闷。天地苍茫,星辰增辉,吾生不过须臾,功名转眼尘埃里,不变的,只有那永远东去的江水。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钩心斗角相磨戛,怎能算是真趣呢?心锁解开少许,我仿佛成为那万千江水中的一滴,最终归入大海。能舍者必有所得。正此时,云雾散去,月又投射出清辉。莞尔一笑,既是明月,又何怕云妨,终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那天。
穿竹径,踏土坡,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门前,见窗内红烛映屏风。同是沦落人,想必怀民此刻也无睡意。我未叩门,推门而入。怀民果坐于床头。见我来,无讶异之神色,目光转向几案。我移目,见几案之上,薄酒一壶。相视而笑。
“子瞻可是为今夜月色而来?”
我轻点头。
“正合我意。喝酒赏月,人生快事。今夜,必醉而归!”
觥筹交错,一杯一杯复一杯,逐渐微醉。我与怀民相扶在庭院中。
我想我应该是醉了,不然怎么会有行于水中的错觉?我低下头,那清澈的水中似乎还生长着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摇曳,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交错分布,妙趣顿生。我是在梦中吗?如果我在梦中,那梦境也太过真实清晰了。
“怀民,我可是于水中行止?”
“子瞻兄,你仰头看看。”
我仰起头,才明白水中的藻、荇不过是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
天幕,幽华凝紫。目光,如水皎洁。我与怀民二人,各持一酒,眼前这曲径,也不知会通向何幽处,可也全然不顾。眼前,只有积水变幻着光与影,水藻、荇草在其中,竟也这般自由。
心中,唯有畅快二字。
山寺中垂下的铃,风动铃自语,铃声愈飘愈远。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怀民的轻声感慨随着铃声飘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顺声应答。
彻夜未睡,却也不碍我心中畅快自在。
月堕夜深处,不知晨曦,不闻朝露。
今夜,月依旧未满,可身边,却少了怀民相伴,清酒一壶,聊寄相思。
【老师“点”亮】
原以为只是简单的一篇“承天寺游记”,却没想到小作者从惠州松风亭的月亮写起,再联想到承天寺那一晚的月亮,足见用心。小作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史实的基础上大胆推测苏轼的游览路线,路线中结合特定的地点,每到一处,随着景物的变换,融入不同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文豪苏轼细腻柔软的内心。结构上,开头与结尾形成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篇游记的佳作。
指导老师:王佳惠
记承天寺夜游
邵琰媛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中学初二(3)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我一边吟诵陶潜之诗,一边抬头望向天幕,只见夜色泼墨而来,逐渐浸染。时近初冬,归来已有寒意,我紧了紧襟袖,提着一篮翠绿菜蔬徐行而下。山路狭窄,一路草木扶疏,摩挲衣角,沾衣欲湿。今日躬耕东坡晚归,心下却甚是舒畅。
回至雪堂,闲来无事,倒不如早些睡觉。我漫不经心地向床铺望去,只见月华如练,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我虚掩的门外溜进,又似一张轻薄的纱网,悄悄笼罩在床头,似要与我共眠。大概心中有一个孤独的角落被轻轻抚摸,竟还有些温暖的欣喜。我忽觉困意全无,披衣而起,只见户外的月光更加盛大,它流动在眼前簇新的屋瓦上,沉醉在不远处上方坡地的盎然绿意中。
“妙哉妙哉,如此月景,错过可惜,何不邀怀民共赏!”兴之所至,一人漫步道中,万籁俱静的夜晚,唯有明月和虫鸣相伴。
一阵冷风吹入襟怀,耳旁传来梧桐的沙沙声,月光遮掩在这片疏影横斜之中,似乎暗淡了不少。前方便是定惠院了,想到初来黄州,无处可去,便和迈儿在这座小小的寺院暂住。佛门清苦,一如当年清冷苦涩的心。想当年自己年少成名,壮志满怀。谁知世事一场虚空大梦,傲骨也好,豪情也罢,怕是这个世上最多余的东西。推月而出,紧紧掩上窗扉,对外界报以刻意的疏远,而我又何必以戴罪之身累及旁人呢?
想到这,心下隐隐有些不痛快。罢了罢了,提起这些作甚?我漾起一丝苦笑,现在不也很好吗?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不愿让前尘往事影响今天的好兴致。踏着不平的黄泥路,月夜下倒也不算艰难,每天总要这么来回几趟,习惯了。不过有时下雨,脚下便满是泥泞,衣袍上也不免沾上黄泥,回到家总要被妻儿戏笑一番。
想着想着,不久便行至临皋亭,明月早已跳出密林,清辉渐暖。这里本是一处驿亭,纵然年久失修,潮湿逼仄,然有亲友相伴相慰,住之安然。
此地临江,越往前走,耳畔长江奔涌之声便分外清晰,如同此刻流淌在心间的血液汩汩作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畔间漫然吟哦,好不畅快!抬眼处,唯见水波浩渺之上,明月皎皎,临照当空。那滔滔江水似成银河,自己立于石畔,倒成了点点星辉中的一粒微尘,在时间的长河中,人是如此渺小,那又何必在意!衣物脏了可以洗,跌倒了可以爬起,只要明月在怀,世间的阴晴、毁誉又能如何?自己又何必为外物而耿耿于怀呢?
看着悬在空中的明月、身下江中不息的流水,我微微勾起嘴角,若以后回望黄州的这段岁月,我定不会忘却此刻的淡定与从容。这片曾用心丈量过的让人享受农事快乐和生活满足的土地,能够抛开一切让人单纯体验自然美好的风月,此生虽留有遗憾,又有何悔?
步履不停,来者可追,承天寺古朴的石阶已在脚下。同是天涯沦落人,想到与怀民的志趣相投,我心中不由得升起暖意。因为常来,知有一扇小门虚掩着,径直而入,来至怀民窗前。此时恰巧小窗支起,窗下的人儿一身月华,风中独立。“子瞻,是你!”“哈哈,如此良辰美景,岂能辜负?”四目相对,不由得相视一笑。
夜已深了,头上悬月越发皎洁,寺中竹柏深深,投下一地斑驳疏影。我俩穿过曲径,漫步庭中,也不说话,只是静听万籁。不知不觉间,我竟分不清充盈眼前的那片明亮,是月,是積水,还是我的一片美好梦境?而我们也似乎成了两尾无心的鱼儿,游于藻、荇之间,好不快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不由得脱口而出。怀民向我望来,目光灼灼,亦如明月般澄澈。是啊,此刻有知己相伴,明月解意,江山风物取之不尽,有何憾哉!
【老师“点”亮】
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唯美的笔触,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那次月夜漫步,这是小作者对古人幽微情感的一次触摸与探索。整体表达比较贴合原文本作者的心境与情怀,展现了东坡的人格魅力。其间也有小作者对贬谪文化的一些思考,文章意蕴颇丰。
指导老师:赵 烨
记承天寺夜游
黄 薇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海星中学初二(6)班
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是夜,闲来无事,略饮薄酒。想我年逾不惑,朝云近日又为我新添一子,真是人生一大喜事。然念吾半生经历,似飞鸿踏雪,皆因锋芒太盛,吾虽不悔,唯愿小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想来近日频频念起先父,也皆由此。罢了,初更已过,解衣睡矣。
偶然抬头,清辉入户,玉兔小友不知何时已爬上树梢,天地间早已覆盖上一层薄纱。唯美酒与明月不可辜负,不妨披衣起身,携月夜游。
谪居黄州已五年有余,遥想昔日心怀苍生,兼济天下,愿在庙堂之上做个太平宰相,然为官至今,辗转各地,如走马观花,何处才是归途?况亲友难见,念子由最甚。月将满,然人未圆!
不知不觉,已行至东坡,今晨方理荒秽,菜蔬可有长高些?定睛瞧去,那坡上泛着无数细小银光,又似一层银纱拂动,清风徐来,裹挟着一片月华,菜蔬随之抖动身形,莫非这小小生灵吸收月之精华,竟在这夜间暗暗使劲?黄州虽远,但人心不远。感念正卿雪中送炭,赠我东坡。
路虽坎坷,然拄杖徐行亦不负雅兴。此去不远,便是承天寺,何不寻怀民一同赏月?江水滔滔,昼夜不息,眼前便是临皋。所幸今日未骑马前来,踏碎这玉盘琼瑶。明月皎皎,如美目流转;江月有情,似老友相伴。
至承天寺,见西厢房一灯如豆,噫,怀民知我!屋中已备薄酒,小酌两杯,相与步于中庭。月华笼罩之下,天地仿佛被装进澄澈空明的水中,竹柏似水草摇曳身姿,怀民不禁感叹:“子瞻,月色如水,藻、荇浮动,我俩何其有幸,共赏此景!”我闻之朗声大笑:“你我何不做两尾游鱼,畅享于天地之间?”
此身虽非我有,然天地之大,江月无主,闲者有之。
【老师“点”亮】
小作者通过不同视角观察景物,运用联想与想象丰富意境,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让景物更具灵动之美,写出江月之特点。游踪清晰,雪堂—东坡—临皋亭—承天寺,移步换景,融情于景,情感变化体现层次感,且联系苏轼经历,情出有因。语言文白相杂,文从字顺,贴近人物性格。
指导老师:叶佳梦